《练习使用显微镜》同步练习
1.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看到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是( )
A.目镜10×物镜20× B.目镜5×物镜10×
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6×物镜20×
2.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 )
A.用洁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B.对光成功的标志是要看到明亮的圆形光圈
C.绘生物图时,对图中较暗的部分用横线条涂黑
D.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3.在显微镜对光时,当环境光线较暗,应选用( )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4.小花想把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气泡从视野右下方移出去,应将玻片朝哪方移动(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5.在显微镜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 )
A.目镜 B.反光镜 C.转换器 D.光圈
6.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被观察的材料一定要( )
A.清洁干净 B.染色 C.薄而透明 D.形状规则
7.在显微镜使用中,下列操作与其结果不匹配的是( )
A.在观察装片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后,然后改用高倍镜
B.当发现目镜上有杂质时,用餐巾纸擦拭
C.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发现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了
D.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时,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8.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线较暗时用大光圈,并用凹面镜对光
B.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C.观察时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右眼睁开
D.欲将物像从视野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9.使用显微镜,当光线太强时,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镜来对光。 ______ 。(判断对错)
10.显微镜物镜为40倍,目镜为10倍,则物象放大倍数 ______ 倍。
11.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使目镜、镜筒、 ______ 、通光孔、 ______ 在一条直线上。
12.现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放大倍数分别是5、15),两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是10、40),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 ______ 倍。若在载玻片上放一块写有很小“b”字母的透明纸片,从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 ______ 。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要使物像向视野中心移动,应将载玻片向 ______ 移动。
13.请结合显微镜操作要领,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40×;乙:目镜5×,物镜10×),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镜头组合是 ______ 的显微镜。
(2)小枫在显微镜视野找到一个细胞(如图),如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物台上的装片往 ______ 方向移动。(填“←↑→↓”)
(3)若观察到的物像较模糊,但视野亮度正常,要使物像更加清晰,可略微转动显微镜的结构是 ______ 。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是:植物细胞结构有 ______ 和 ______
(5)细胞中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结构是 ______ 。
14.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观察用具,图1为光学显微镜,请据图回答:
(1)对光时,应首先转动[ ______ ] ______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 ______ ] ______ 来使视野明亮。观察时,要大幅度升降镜筒,应转动[ ______ ] ______ 。在看到物象后,为使物象更清晰,可转动[ ______ ] ______ 。
(2)欲使显微镜下视野内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 ______ 方向移动玻片,将写有字母“q”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______ 。
(3)图2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若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尽可能的多,目镜与物镜的组合应为 ______ 。
(4)图3是某同学使用显微镜的一组图片,请据图回答:
①请用图片代码和箭头表示使用显微镜的操作顺序: ______
②在该同学的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请指出 ______ (填序号)
15.小明制作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情况如图,请据图回答:
(1)据图可知,他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 ______ 图。
(2)这两种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______ ,B图细胞具有而A图细胞没有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 。
(3)临时装片的制作主要有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五步,A图中出现气泡,可能是哪个步骤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______ 。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二步中往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 ______ 。
(5)为了更清楚的看到B图中的细胞结构,他应该转动C图显微镜中标号 ______ 所示结构,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B 3.A 4.A 5.B 6.C 7.B 8.B 9. ×
10.400。
11.物镜;光圈
12.600;q;左下方
13.乙;←;细准焦螺旋;细胞壁;叶绿体;线粒体
14.3;转换器;9;反光镜;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左上方;b;①④;F→E→B→A→G→C→D;C
15.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盖片;生理盐水;②
【解析】
1. 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A、10×的目镜和20×物镜═200(倍)。
B、5×的目镜和10×物镜═50(倍)。
C、10×的目镜和40×物镜═400(倍)。
D、16×的目镜和20×物镜═320(倍)。
故选:C
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 解:A、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A错误;
B、对光的要求是,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光就对好了。B正确;
C、根据生物图的画法和要注意的事项知:图中的阴影部分不能涂黑,要点细点来表示。C错误;
D、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视野中偏左下方的物像移动正中央的话,玻片标本应往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向右上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完成此类题目。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
3. 解: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当环境光线较暗,显微镜对光时我们应选用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故选:A。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显微镜的操作使用非常重要,一定要掌握其使用技巧,特别是光圈和反光镜在调节光线强弱过程所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4. 解:要将显微镜视野内右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小花想把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气泡从视野右下方移出去。应该向左上方移动。
故选:A。
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的中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5. 解: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先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在视野中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就算对好光了。使用显微镜对光的过程中,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从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因此在显微镜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反光镜。
故选:B
反光镜能够反射光线,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遮光器具有调节光线强弱的作用,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弱时用大光圈。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结构以及使用。
6. 解: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光线必须通过观察材料反射到物镜、目镜、眼内才能形成物像。因此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观察材料不透明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故选:C。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操作使用,只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才能解答本类题目。
掌握显微镜对观察材料的要求。
7. 解:A、在观察装片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后,容易找到物像,然后改用高倍镜,A正确;
B、要用纱布擦拭载玻片和载玻片,不能用餐巾纸,否则会在载玻片上留有纸纤维而影响观察,B错误。
C、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变大。因此观察到的物像与原物像相比视野暗,细胞数目少,细胞变大,物像较模糊,C正确。
D、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的中央。因此,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时,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D正确;
故选:B。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放大倍数越小,物象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放大倍数越小大,物象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显微镜的使用是中考的热点,注意熟练掌握,并勤于练习。
8. 解:A、光线的强弱由光圈和反光镜控制。当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正确。
B、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错误;
C、观察物像一般用左眼,同时要求右眼睁开,正确;
D、将物像从视野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正确;
故选:B。
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放大的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倒立放大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9. 解: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所以当光线比较强时,我们应该选择显微镜的平面镜和小光圈。
故答案为:×
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等步骤,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对光操作事项。
10. 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其目镜放大倍数为10×,物镜放大倍数为40×,则该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0倍。
故答案为:40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11. 解: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先通过光圈,通光孔,再通过物镜、镜筒、目镜,这样观察者就能看到比较明亮的视野。因此,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使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光圈在一条直线上。
故答案为:物镜;光圈。
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解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12. 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题中15×目镜放大倍数最大,物镜40×放大倍数最大,所以最大放大倍数是15×40═600倍;在显徽镜下观察到的物象是倒象,实际上物像的上下是颠倒的。右左也是颠倒的,在载玻片上放一块写有很小“b”字母的透明纸片,从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q;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当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时,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
故答案为:
600,q,左下方
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因此对有成像功能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目镜和物镜。
只有知道了物体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和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才能正确解决此题。
13. 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减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镜头组合是乙。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此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所以箭头的方向为:←
(3)在显微镜的结构中,细准焦螺旋可以较小范围的升降镜筒,调出更清晰地图象。
(4)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结构。
(5)线粒体是呼吸的场所,能够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故答案为:(1)乙
(2)←
(3)细准焦螺旋
(4)细胞壁;叶绿体
(5)线粒体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在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关于显微镜的使用是考查的重点,多以识图题或是实验题的形式出现。
14. 解:(1)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使用显微镜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以防玻片标本移动,影响观察,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到不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便于绘图。在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时,寻找物像,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如果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
(3)一般情况下: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正好相反。图中①和②是目镜,因此①是低倍镜,②是高倍镜;③和④是物镜,③是高倍镜、④是低倍镜。故要得到放大倍数最小的组合是①④,放到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Ⅰ、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Ⅱ、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Ⅲ、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最后整理实验台。使用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为:F→E→B→A→G→C→D
在该同学的操作中,C图使镜筒下降,物镜接近载玻片过程中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而不是注视镜筒。
故答案为:(1)3转换器;9反光镜;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
(2)左上方;b;
(3)①④
(4)F→E→B→A→G→C→D;C。
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通光孔,7遮光器,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镜臂,14镜柱。结合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进行解答。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5. 解:(1)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近似长方形,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近似圆形。据图可知,表示洋葱表皮细胞的是B图;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是A图。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因此,B图细胞具有而A图细胞没有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细胞壁。
(3)临时装片的制作的主要步骤: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A图中出现气泡,可能是“盖片”时操作不当引起的。
(4)为保持细胞的形状,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第二步中往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
(5)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像越小,光线越亮;为了更清楚地看到B图中细胞的结构,他应该转动C图显微镜中标号②所示结构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故答案为:(1)B;
(2)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
(3)盖片;
(4)生理盐水;
(5)②。
观图可知:A是动物细胞、B是植物细胞、C图中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转换器、③反光镜;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含有),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据此解答。
只有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避免知识的遗漏,正确解答与教材相关的各种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