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4 17: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 20 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1)通过战后苏联和东欧改革,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苏联的发展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面临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材料一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材料二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消费水平较低。
苏联模式的弊端
2.苏联的改革
4
思想上:个人崇拜
2
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3
政治集权;忽视民主法治建设
苏联
模式
1
显著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2.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材料一 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王铁群《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在犹豫中寻找出路》
(1)主要内容:
①政治领域: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②经济领域: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大规模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缺乏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
推动农业发展,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有一定成效
角度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农业 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②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 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②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民生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外交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三和路线是赫鲁晓夫任内主张的外交政策。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而在和平的竞争中超越美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亚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则积极渗透共产主义思想,以便使这些国家也和平过渡。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2)评价:
材料一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计划。
——《赫鲁晓夫二十大报告》
材料二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垦荒运动,截至1958年,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荒地,大片新垦区成为向国家提供谷物和经济作物的基地。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増长91%,肉类产量増长62%。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积极性: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科技实力和国防能力增强。
材料 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消极性: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墓碑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苏联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1)主要内容:
材料 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1)主要内容:
②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时期历年军费开支表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进一步失调。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2)评价: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原因: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只在管理上下功夫
勃列日涅夫是除了斯大林之外,执政时间最长的苏共领导人。在他执政的十八年里,废除了赫鲁晓夫限制干部任期的制度,导致许多高级干部一直连任下去。造成高层机构长期无法输入新鲜血液,陷入“严重的停滞”,出现了“老人政治”的局面。
2.苏联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承认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总书记
国内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体制。
——戈尔巴乔夫
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③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主要内容:
思想混乱,民族主义兴起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结局:苏联解体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3.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3
苏联解体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4)
【课堂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2)原因:
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④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1991年8月19日-1991年8月21日)是发生在前苏联的一次政变事件。由于戈尔巴乔夫一系列政治上的举措引起了苏共强硬派的不满,亚纳耶夫软禁戈尔巴乔夫并发动政变,取得对苏联的控制。在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其他领导人的号召下,戈尔巴乔夫恢复苏联总统权力,政变仅持续三天便宣告失败。
3.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立
“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二战胜利前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发展状况
①战后,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②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目的: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最早进行改革
1950年,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
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以后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内容:
进步:
弊端:
“布拉格之春”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材料一: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 1954年到1980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5%,其中工业增长率达到9.l%,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一度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材料二:1980年铁托逝世后,自治制度的内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过分强调“非中央集权化”,使国家失去对经济生活的宏观控制,造成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外贸连年逆差,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经济上的困难诱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罢工、游行时有发生,地方分散主义和民族主义事件时有发生,联邦各共和国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
◎铁托
◎解体后的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以后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4、剧变
70-80年代的实际情况
民众要求为“布拉格之春”平反;出现捷克共产党的反对派,政局不安
民众要求统一
经济滞缓、失业增多、罢工闹事;“国家集体元首制”、“议会代表团制”
经济恶化;全国罢工浪潮;反对派“团结工会”提出“政治多元化”
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
4、剧变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东欧剧变示意图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国家实现统一
国家最终解体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及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材料一 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在对苏联“列宁—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与苏联认同的民主相左的模式存在。 ——侯立、董小川《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及英美等国家的反映》
①内部: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不安。
材料二 这些国家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记者问
④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根本)
②外部:苏联的干涉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③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实行政治多元化;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的。”“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苏东剧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材料二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理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③坚持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④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⑤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⑥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⑦警惕西方“和平演变”。
历史理解
结合所学,谈谈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材料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不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①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
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③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更加完善。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④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基于中国实际国情,与时俱进地调整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活力与创造力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年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改革开放前
①成就: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②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发展历程
(2)改革开放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历程
①背景: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成就:
A: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国际影响力: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C: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D:道路建设: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激励中国人民坚定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③意义: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B: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 联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 欧
南斯拉夫最早改革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
国外干涉
国内迷失
——东欧剧变
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