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商洛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4 15: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商洛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和必修4。
一、现代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经典翻拍,就是以曾在一段时期内较为盛行,流传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影视作品、文学名著等作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的影视作品。然而,近年来的翻拍之作却“十拍九翻车”。随着剧集新《新白蛇传》、新《天龙八部》以及电影《第一炉香》等播出上映,经典翻拍再度成为舆论热议焦点。这些作品大多口碑一般,有评论者直言“翻拍毁经典”。为什么现在翻拍经典常常会获得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丢掉了经典的“精气神”。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小说不断被翻拍。其中大部分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收视,但也有些作品没那么幸运。比如,2019年版电视剧《封神演义》被观众吐槽“魔改”原著、毁经典,播出不久后就被强制“收官”;2020年上线的《鹿鼎记》中演员演技过于夸张,豆瓣评分仅3.2分。这些翻拍影视剧以经典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又融合现代制作技术和先进的影视拍摄理念,完全有条件成就好作品。可为什么呈现出的作品丢掉了经典的“精气神”,在广遭吐槽的情况下仍“屡败屡拍”呢?有的创作者出于致敬经典的情怀投入创作,意在重新诠释经典,又或是用现代摄影技术弥补早年拍摄时的缺憾。也有的创作者受利益驱动,希望挖掘经典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翻拍往往能未播先火,也能在播出上映期间引发公众对比不同版本经典改编之作的各种讨论。关注度往往能带来流量,有了流量就意味着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于是,创作者充分发挥经典“情感文化”的“吸睛”和“吸金”效应,并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倾向,对经典“添油加醋”,肆意改动。
从受众的角度看,观众之所以在吐槽经典翻拍作品的同时,还在不断贡献票房、收视率、点击率,主要是基于品牌认知和评判心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受众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经典翻拍作品观看。与此同时,观众在观看时自然带着一定的期待,将经典翻拍与原作进行比较、评价,也获得了茶余饭后的丰富谈资。
经典翻拍本身并没有错,但如何解决“屡拍屡翻”的问题,既传承经典,又不断创新;既赢得票房收视,又收获口碑呢?首先,创作时必须守正。改编不是乱编,今人无论如何创新翻拍,经典原著的主题思想、价值内核都不能丢。其次,创作还要有所创新。对创作者而言,翻拍经典的关键不是如何颠覆,而是要在如何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技术手段对经典主题进行全新诠释上下功夫。功夫。比如,2017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把主要精力放在忠实还原金庸原著上,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同时,又突破经典版技术局限,且主打“视觉舒服”,将特效适当融入剧集,不夸张、不做作,充分展现出“武”的内核,不失为经典翻拍的一次有益尝试。最后,创作者要有匠心。好的经典翻拍不是贴合不同时代语境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在延续经典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因此,创作者应以工匠精神吃透原作内涵,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既尊重经典又超越经典的新经典。这也是翻拍经典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魏风云《应对经典改编怀有敬畏之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白蛇传》等几部经典翻拍影视剧播映,这些翻拍作品丢掉了经典作品的“精气神”,口碑大多一般。
B.古典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侠小说多次被翻拍,其中大部分翻拍的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收视。
C.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知名度较高的经典翻拍作品相较于全新的陌生作品,更易得到观众的观看。
D.翻拍经典要创新,创新就是在翻拍经典作品时要结合时代精神和技术手段对经典主题进行全新诠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列举新版的《封神演义》和《鹿鼎记》意在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仅有优越的外在条件不一定能翻拍出好作品。
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创作者和受众的角度分析造成当前影视业经典翻拍乱象的原因,思路清晰,论证很有说服力。
C.文章第四段论证如何翻拍经典作品时,从守正、创新、匠心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层次分明,最后运用因果论证方法,得出结论。
D.文章就影视行业经典翻拍这一社会热点展开议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吸引力,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7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没有颠覆原著,而是挖掘原著的精神,并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这个翻拍值得肯定。
B.粗制滥造的翻拍影视作品面对观众的不断批判,不会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关注,也无法收获票房和收视率。
C.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当前翻拍影视剧泛滥的主要原因,翻拍经典作品能带来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D.一些失败的翻拍剧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倾向对经典肆意改动,所以要想成为经典就不能迎合大众审美倾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动作语汇、舞蹈节律与象征意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认知和族群历史密不可分。过去,反排木鼓舞遵从严格的仪式禁忌,只出现在祭祀场合;现在,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早已突破了仪式场景对它的限制,更多地承担起今人赋予的“传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进京表演,之后多年间参与不同地域、范围的调演和展演多次,扩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年,反排木鼓舞在贵阳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赞誉,由此名声大噪,逐渐由乡间活生生的仪式文化场景走向了世界,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对于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近年来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了保护条例和一系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财政单独划拨保护经费;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生活补贴;传承人办班授课,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课程;建立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参与的大型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措施可有效增强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近年来,反排村及周边村寨自发形成了多支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频出现于国内的文化旅游表演市场与体育舞蹈竞赛活动。木鼓舞为传承人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带来了收入,多种合力客观上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延续。2013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苗族多声部情歌(国家级非遗)也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摘编自陈正府、陈海容《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
材料二:
“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当然,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利用。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材料三:
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比如,可以在保护区(文化核心区域)内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也可以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艺术画廊、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
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而居住其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他们的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鲜活而有温度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发掘、铭记与保存。所以说,最好的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中,更存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细节与民生故事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内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民生故事,如同街区无形的毛细血管,连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还是城市历史某个断面和城市文化某个侧面最好的写照。
因此,在探索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追寻历史的角度、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还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建立诸如“老北京文化活态博物馆”等以居住为主要形态的社区,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硬件展示。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数据化与物联网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于小植《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突破了严格的仪式禁忌和祭祀场景限制,这使得反排木鼓舞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认知等关系变得疏远。
B.反排木鼓舞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各地表演,扩大了知名度;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名声大噪。
C.文化遗产不能仅仅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更应该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进而达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D.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从保护文化、追寻历史、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也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保护反排木鼓舞的条例和措施,有效增强了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了苗族人民对反排木鼓舞的认知度。
B.反排村及周边村寨形成的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繁参加国内文化旅游表演和体育舞蹈竞赛,为传承人带来收入,也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与延续。
C.虽然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是动态的,他们世代生活形成的民俗文化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文化遗产。
D.三则材料阐述的核心话题都是文化遗产,材料一侧重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和利用,材料二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三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利用。
6.某社区要对其历史遗迹改造成文化街区,请你根据材料,给该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法律门前 卡夫卡
在法律门前,站着一个卫士。一个农村来的男人走上去请求进入法律之门。但是卫士说,现在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想了想,问是否以后可以进去。卫士说:“那倒有可能,但现在不行。”
看到法律之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而且卫士也走到一边去了,于是那男人弯下腰,想看看门内的世界。这一切被卫士看见了,就笑着说:“如果它那么吸引你,那你倒是试试冲破我的禁锢进去呀,但是请记住,我很强大,而且我只是最小的一个卫士。每道门都有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强大,那第三个卫士就连我也不敢看他一眼。”困难如此之大是那农村男人始料未及的,他以为法律之门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但是现在当他仔细观察了那穿着皮大衣的卫士,看见他那尖尖的鼻子、黑而稀疏的鞑靼式的长胡子,就决定还是等下去为好,直到获准进去为止。那卫士递给他一只小板凳,让他在门旁边坐下。
他坐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了很多尝试想进去,并不厌其烦地请求卫士放行。卫士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又问他家乡的情况以及许多事情。他这样不痛不痒地提问着,俨然一个大人物似的,而最后却总是说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为这次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用一切值钱的东西来贿赂卫士。卫士虽然接受了所有贿赂,但却说:“我接受礼物只是为了使你不致产生失去了什么的错觉。”
多年过去了,这期间,那男人几乎是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卫士,他忘记了其他卫士的存在,似乎这第一个卫士是他进入法律之门的唯一障碍。他咒骂这倒霉的遭遇。开始几年,他的举止还无所顾忌,说话嗓门高大,后来日渐衰老,就只有咕咕哝哝、自言自语了。他变得很幼稚,由于长年观察卫士,所以连他皮衣领子上的跳蚤也熟识了,于是他也请求它们帮忙,以改变卫士的态度。
最后他目光黯淡,搞不清楚是四周真的一片黑暗呢,还是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过他现在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它顽强地透过法律之门照射出来。现在他命在旦夕,临死之前,过去的所有经历在他的脑海里聚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至今还没有向卫士提出。他示意卫士过来,因为他身体僵硬,已经不能站起来。两个人身高的变化使那男人相形见绌,矮了一截,所以卫士必须深深地弯下腰,然后问道:“现在你究竟还想知道什么?”又说:“你太贪得无厌。”那男人说,“大家不是都想了解法律是什么吗?为什么多年以来除了我再无别人要求进入法律之门?”卫士发现那男人已行将就木,为了能触动他失灵的听觉器官,就吼叫着对他说,“其实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从这里进去,因为此门只为你一人所开。现在我要关门走人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法律门前》不同于传统小说,它不注重环境的真实描写,也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以离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感受,而情节的荒诞表现了社会的荒诞。
《法律门前》中。卫士的高冷形象以及他对男人说的带有恐吓性的话语.引起了男人的畏惧,让他即使看着法律之门开着也不敢走进。直到临死前,男人才知道了法律之门原来是为自己而开着的,卫士对他说的话是卫士编织的谎言。男人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法律门前的男人的悲剧引起读者怜悯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只有两个——卫士与男人。面对卫士的不允许,男人并没有进一步询问为何不允许,而是感觉等一等就可以进去。而男人所隐喻的社会群体,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畏惧权贵。卫士给人威武和高冷之感,深深地震慑住了男人。
小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现象,法律很系统、很全面地被人们制定出来,但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在行使权利时却困难重重。
小说最后卫士冲着死到临头的男人大吼:“其实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从这里进去,因为此门只为你一人所开。现在我要关门走人了。”卫士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男人进入法律之门是他的正当权利,卫士并没有权力阻止男人进入法律之门,但卫士却通过无理的干涉,使他最终未能进入。
男人垂死之际,亮光的出现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亮光是老人在黑暗中的指路人,象征着进入法律之门的一种可能。光明本是希望的象征,但它却出现在人垂死之际,再亮的光明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在黑暗之中突然出现了亮光,而男人即将走向死亡。
(摘编自作品人物网)
7.结合两则文本,下列对小说《法律门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律门前》主要以离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感受,而情节的荒诞表现了社会的荒诞,这与传统小说不同。
B.《法律门前》塑造了卫士和男人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具有隐喻意义,分别代表了一类人。总体上看,作者更加注重塑造卫士的形象。
C.“他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亮光的出现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男人临死前眼前的黑暗中出现的一丝亮光,象征着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D.法律门前的男人在临死之前身体僵硬,已经不能站起来,他示意卫士过来。此时他已经明白卫士一直在欺骗他,他要证实一下自己的判断。
8.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法律门前的男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6分)
9.请简要赏析文本一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仁而爱人,喜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秦二世元年秋,陈胜[注]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B.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C.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D.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这里指汉朝开国之君刘邦,后世如唐高祖、明高祖都是开国之君。
B.季,与伯、仲、叔一起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是排行最后的,如刘季。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咸阳,秦朝都城,有说法认为因其位于山之南、水之北,所以称咸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二世时,陈胜在蕲县起兵,到陈地后自立为王。各郡县的人有很多都杀掉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也想起义来响应陈涉。
B.沛县县令害怕刘季他们发动事变,关闭城门坚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翻过城墙去投靠刘季.刘季鼓动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
C.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后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文官也要刘季担任。刘季反复推让后还是被立为沛公。
D.沛公人关后在关中称王,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向百姓们讲清楚。而项羽西进后,一路屠杀并焚烧了秦朝宫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5分)
(2)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塞下曲六首①(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②,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①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②金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③楼兰,汉西域国名,楼兰王屡杀汉使,西汉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花朵。
B.折柳即《折杨柳》曲,第三句表面上写遍地闻笛,实际上意谓眼前无柳可折。
C.花明柳暗代表的是春天的景色,既“无花”也无柳,所以诗人说“春色未曾看”。
D.战士白天在鼓声中与敌人激战,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是为了放松心情,蓄积力量。
15.有评论认为,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述了周瑜英气勃发、豪情满怀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草率行事,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生活,戏曲演出霸占了重要的位置,祭祀敬神、红自喜事但是日常娱乐等都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以民俗文化主流的姿态进入并牢牢占据着城镇村落社区的精神空间,孩子们从小就在__________中感受戏曲的魅力。
尽管清末民初有过璀璨的京剧之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过四大名旦__________的场面,但是二十世纪前后,( ),令人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开出了一个又一个药方,从艺术角度的观念变革、艺术嫁接、评奖办节到机制方面的剧团改制、推向市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今天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振兴仍然__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濡目染 叱咤风云 猝不及防 任重道远
B.耳熟能详 叱咤风云 惊慌失措 任重道远
C.耳濡目染 大气磅礴 惊慌失措 负重致远
D.耳熟能详 大气磅礴 猝不及防 负重致远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戏曲的民间土壤迅速流失,因为社会动荡等因素侵蚀
B.在社会动荡等因素侵蚀下,戏曲的民间土壤迅速流失
C.社会动荡等因素侵蚀,戏曲的民间土壤迅速流失
D.戏曲的民间土壤迅速流失,在社会动荡等因素侵蚀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生活,戏曲演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祭祀敬神、红白喜事但是日常娱乐等都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B.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生活,戏曲演出霸占了重要的位置,祭祀敬神、红白喜事甚至日常娱乐等都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C.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生活中,戏曲演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祭祀敬神、红白喜事甚至日常娱乐等都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D.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生活中,戏曲演出霸占了重要的位置,祭祀敬神、红白喜事但是日常娱乐等都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岳阳楼所处的地势极佳,岳阳楼好像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高耸入云。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洞庭湖,楼与湖连为一体。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楚看到湖中船来船往,渔歌互答;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赏心悦目。可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 ,而是诗人的真实感受。
岳阳楼十分恢宏。岳阳楼的楼顶,是古代特有的盔结构,看上去就甚是威严肃穆。岳阳楼的视野极佳,站在岳阳楼上,君山山景和洞庭湖景 ② 。岳阳楼留下了众多诗人的旷世佳作,走进岳阳楼,我们能结合实际场景来 ③ ,理解诗人心中的抑扬顿挫。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强调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某市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请你写一篇以“民族复兴,青年的责任”为主题的文章,参与征文比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商洛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文章第四段列举《射雕英雄传》成功的事例意在论述创新的一种具体做法,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这种模式)
2.A(文章第二段列举新版的《封神演义》和《鹿鼎记》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3.A(B项,从原文“观众之所以在吐槽经典翻拍作品的同时,还在不断贡献票房、收视率,主要是基于品牌认知和评判心理”可推出此项错误。C项,“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当前翻拍影视剧泛滥的主要原因”错误,原文并未说是“主要原因”。D项,“要想成为经典就不能迎合大众审美倾向”错,无中生有)
4.A(“这使得反排木鼓舞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认知等关系变得疏远”强加因果)
5.D(“材料二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三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利用”错误,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论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没有侧重保护或利用)
6.①依托人进行活态化改造,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②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采取必要措施,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充满活力。③运用现代科技,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数据化与物联网化,使大众关注与分享。(意思答对即可,每点2分)
7.A(B项,分析不当,“总体上看,作者更加注重塑造卫士的形象”没有依据。C项,理解不当,“象征着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错误,男人临死前眼前的黑暗与出现的亮光形成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D项,不合文意,“此时他已经明白卫士一直在欺骗他,他要证实一下自己的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
8.①老实本分,乡下来的男人想要进入法律之门,遭到了卫士的阻拦,他就一直等着,没有询问不能进入的原因。②胆小怯懦。乡下来的男人畏惧权贵,他被卫士的戚武和高冷震慑住了,至死也没有踏进法律之门。③身处社会底层。他来自乡下,面对权贵阶层的贪赃枉法而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9.①这是卫士在法律门前的男人行将就木时吼叫着对他说的话,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②小说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令人回味,引人深思。③男人进入法律之门是他的正当权利,但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悲剧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11.A(明朝开国之君是明太祖朱元璋)
12.D(分析不当,“入关后在关中称王”错误,依据原文,沛公说,他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在关中称王,所以他应当在关中称王。但事实上沛公入关后并没有在关中称王)
13.(1)天下百姓在秦朝的暴政统治下受苦已经很久了,如今虽然父老们在替沛县县令守城,但是诸侯纷纷起兵,很快就要屠灭沛县了。(“苦”“并起”“屠”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2)我来这里的原因,是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侵凌虐待你们(没有侵凌虐待你们的意图),不要害怕!(“所以”“侵暴”“无恐”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高祖,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高祖仁厚爱人,喜好施舍。到了壮年,试着做官,任泗水亭的亭长。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役徒去郦山,役徒多在途中逃跑了。高祖估计到了郦山就全跑光了,到了丰西的湖泽地带,停下来喝酒,夜里就解开绳索放走所押送的役徒。秦二世元年的秋天,陈胜等人在薪县起兵,到陈地后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各郡县的人有很多都杀掉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害怕,想带领沛县的人响应陈涉。狱掾曹参、主吏萧何对他说:“您身为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要率领沛县的子弟起义,恐怕他们不会听从你。希望你召回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几百人,来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听从了。”于是命令樊哙召来刘季。刘季的队伍已经有百十来人了,这时樊哙跟着刘季回来了,沛县县令后悔了,恐怕他们会发动事变,于是关闭城门坚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害怕,翻过城墙去投靠刘季。刘季于是在帛上写了字并用箭射到城上,对沛县的父老说:“天下百姓在秦朝的暴政统治下受苦已经很久了,如今虽然父老们在替沛县县令守城,但是诸侯纷纷起兵,很快就要屠灭沛县了。沛县父老现在如果一起杀掉沛县县令,推举年轻人中可立为首领的做首领,以响应诸侯,那么家室可以保全。不然的话,一家老小都被杀害,很不值得。”沛县父老于是率领年轻人一起杀掉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爱惜自己的性命,恐怕事情不能成功,以后秦朝会诛灭他们的全族,都推让要刘季担任。刘季反复推让,但大家都不敢承担下来,最后就立刘季为沛公。于是那些年轻豪侠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人,都去为沛公征召沛县子弟,共有两三千人,攻打胡陵、方与,回军固守丰邑。赵国多次请求救援,楚怀王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做次将,范增做末将,北进救援赵国。命令沛公向西攻占土地,进入关中。和诸侯约定,先入关平定关中的,让他在关中做王。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着素车白马,在轵道旁投降。沛公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苛严的法律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死。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应当在关中称王。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要处死,伤人和偷盗的依轻重抵罪,其余的就全部废除秦朝的法律。各位官吏和百姓都一切照常,我来这里的原因,是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侵凌虐待你们(没有侵凌虐待你们的意图),不要害怕!”于是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巡视郡县、乡邑,向百姓们讲清楚,秦朝百姓非常高兴。项羽于是西进,一路屠杀并焚烧了咸阳的秦朝官室,所过之处无不遭到残杀和破坏。秦朝百姓非常失望,可是害怕他,不敢不服从。
14.D(分析不当,“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是为了放松心情,蓄积力量”错误,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15.①尾联化用西汉傅介子的典故,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②前三联写边疆生活的艰苦,极尽铺垫,尾联笔锋突转,慷慨激昂,雄壮有力,语气斩钉截铁,表明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可谓点睛之笔。(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16.(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17.A(耳濡目染:常听常看,无形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根据语境,选用“耳濡目染”。叱咤风云: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或笔力雄浑。根据语境,选用“叱咤风云”。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惊慌失措:形容因惊慌害怕而举止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根据语境,选用“猝不及防”。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比喻能担当重任。根据语境,选用“任重道远”)
18.B(“戏曲的民间土壤迅速流失”放在后面,与后文“令人……”衔接更好,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在社会动荡等因素侵蚀下”放在前面,与前后文衔接更好,排除C项)
19.C(A项,结构混乱,在“中国民间生活”后面添加“中”;不合逻辑,将“但是”改为“甚至”。B项,结构混乱,在“中国民间生活”后面添加“中”;搭配不当,将“霸占”改为“占据”。D项,搭配不当,将“霸占”改为“占据”;不合逻辑,将“但是”改为“甚至”)
20.①并非虚言②都尽收眼底③赏析那些旷世佳作(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①比喻句由本体“岳阳楼”、喻体“一棵参天大树”和比喻词“好像”组成;(2分)比喻句把岳阳楼比作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使表达生动形象。(1分)②突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和所处的地势极佳,岳阳楼与洞庭湖连为一体。(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写作提示】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其中材料主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材料引导我们理解青春的意义,扛起青年的责任,继承“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坚定“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写作任务是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以“民族复兴,青年的责任”为主题的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