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设计
课题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这是―首具有船工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是人们从事劳动时演唱的歌曲,节奏感很强。基本是一音对一字,音乐材料经常重复使用,便于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为羽调式,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由一个乐句的衬词和两个乐句构成。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号子常用的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方式,富有节奏感,旋律流畅上口。
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学会用自豪的情感、明亮的音色演唱歌曲。艺术表现:在演唱的同时表现三峡地区儿童纯朴、活泼、天真的性格特征。创意实践:随音乐即兴表演,表情及身体动作能体现音乐情绪和音乐特点。文化理解:感受巴蜀地区浓郁的音乐风格,体会劳动人民艰苦耐劳的精神。
重点 能够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难点 结合歌曲,学习G大调的音乐知识,尝试视唱部分曲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导入播放《川江号子》视频,展示早期长江航运过险滩以及三峡纤夫的各种背景图片。拓展延伸:介绍劳动号子的特点。演唱形式:一领众和节奏:节奏性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音乐:高亢嘹亮、铿锵有力,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音乐较固定。结构:变化少,曲式短小。图片展示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拓展延伸:长江三峡有哪三峡呢?提问学生:你对长江三峡及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了解多少?师: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由巫晚、西陵峡和瞿塘峡组成。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们,与三峡朝夕相停,对那里的一山一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根据三峡地区民族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板书课题:《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观看视频观察图片,了解早期川江号子的由来和三峡人民的生活。思考交流讨论交流齐读课题 通过聆听《川江船夫号子》、介绍长江三峡工程等,让学生了解《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的创作膏景,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基础之上。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三峡的了解。
讲授新课 1、初听《三峡的孩子爱三峡》。(1)演唱者的音色是什么样的?(明亮的音色) (2)演唱者是用什么样的情感在演唱?(自豪的情感)(3)歌曲表现了三峡地区儿童的哪些性格?(纯朴、活泼、天真的性格)2、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1)歌曲的结构怎样划分?(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由―个乐句的衬词和两个乐句构成。)(2)第一部分中哪些音符使用较多?第二部分出现了哪些新鲜的音调?试着唱一唱,感受三峡地区民歌的音调特点。第一部分基本围绕三个音进行。第二部分出现了的音调以及它的变化音调。3、第三次聆听歌曲,并结合录音拍击声势律动伴奏。体验歌曲劳动号子的风格特征。第—部分的两个乐句让学生用左右手交替拍腿:第二部分让学生用手拍打节奏:4、朗诵歌词。(1)请同学们按照歌曲节奏来朗读除衬词外的歌词部分,谈谈读完之后对歌词的理解。课件展示歌词(2)按歌曲节奏朗读除衬词以外的歌词部分。如:船儿呀船儿呀赶路程,我的家乡三峡好迷人;(家乡“水上航行”的特点)生乙:橘树那个长在彩云里,还有那闪亮的航标灯。(对家乡景物的印象之深)5、通过听范唱录音,体会旋律音调与歌词中地方语言紧密结合的特征。播放音频教师提示学生感受歌曲力争表现出三峡的孩子对三峡由衷而真挚的热爱之情。师:跟随伴奏一起,我们来尝试演唱整首曲子。拓展延伸:三峡工程的作用防洪屏障、发电建功、航运通畅、养殖致富、旅游更旺、开发性移民拓展延伸:欣赏歌曲《三峡情》。 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表现的场景。小组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跟随老师一起打拍子感受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感受歌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欣赏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观看视频,欣赏歌曲,注意感受和本节课所学音乐的异同点。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在不断的聆听与思考中,加深学生对歌曲羽调式、微调式的感受。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号子一领众和、强烈的节奏等特征。通过阅读歌词进一步了解这首歌曲。歌曲的调式感很强,骨干音明确,在前面已经感受过调式的基础上再进行视唱,降低了学唱难度,更利于培养学生视唱乐谱的能力。增加同题材作品的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设计歌曲的领唱与齐唱,看怎样设计合适呢?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川蜀地区的民歌,感受到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它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更加热爱三峡、热爱我们的祖国。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劳动号子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三峡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