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自主研读课本,用思维导图呈现出你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理解,能体现出诸侯兼并争霸、经济发展、改革变法、思想繁荣的内在联系。
2.搜集并研究史料,选取你喜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为百度百科创编词条。
3.班级内分享你的百度词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你了解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吗 ?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老马识途、围魏救赵、负荆请罪、完壁归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三令五申、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暗箭伤人、朝秦暮楚、图穷匕见…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1.自主研读课本,用思维导图呈现出你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理解,能体现出诸侯兼并争霸、经济发展、改革变法、思想繁荣的内在联系。
2.搜集并研究史料,选取你喜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为百度百科创编词条。
3.班级内分享你的百度词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商鞅变法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学习任务】
选取你喜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为百度百科创编词条。
题 目 组 地 点 要求
思维导图 10组 前黑板 展示:①迅速、简练、规范;
②明确立意,运用所学,有自己的思想最重要;
③双色笔展示。
非展示:组内展示成果,找到疑难点,准备点评时质疑。
问题一 2组 后黑板
问题二 4组 后黑板
问题三 6组 后黑板
问题四 8组 后黑板
我的疑问 自由展示
成果展示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华
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左传》
说文解字
材料一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
——摘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①公子宋:郑国大夫,姬姓,名宋,字子公。
②子家:郑国执政大臣,姬姓,名归生,字子家。
1.联系春秋战国的史实说出材料反映的时代特点?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司马迁《史记》
“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
—《管子·轻重甲》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秦国现状:
①战国初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②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重用商鞅
③商鞅积极宣传变法的意义,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
④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经济
井田制
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商 鞅 变 法
具 体 措 施
“破”
“立”
军事政治
世卿世禄制
分封制
奖励军功
什伍组织
县制
什伍连坐 轻罪重刑
法律
作 用
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
当时;后世
最彻底影响最深远
核心内容
法治
农战
风俗
性质: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主观)
也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客观)
分户令
材料二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 要略》
材料三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四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 商君列传》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2.材料二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
2.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二、四,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3.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富国强兵,加快
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儒家创立者:孔子
1)提出了“仁”,要求 “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政以德” 。
2)恢复周“礼”,要求“克己复礼”,主张不排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等教育主张。
4)晚年进行文献整理,对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君岩(宋代建于
福建泉州清源山)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
2)其哲学富有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原始纯朴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还主张对百姓进行愚民统治。
道家创立者:老子
忽略了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条件
积极的无为,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对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义利观;性善说 为新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下层平民利益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消极保守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思想
兵家 孙膑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为争霸战争服务
名家 公孙龙 研究逻辑学
阴阳家 邹衍 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材料五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五中的任一个观点(如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追求梦想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
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
者的重用;私学出现,学术环境宽松。
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孟子发挥孔子的
“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君轻民贵”
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
集权,厉行赏罚,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
制、井田制;奖励军功、耕战;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实力逐渐强大。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发展了生产力,井田
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阶级:奴隶主阶层逐渐消亡,新兴地主阶级
崛起
4、军事:诸侯争霸
5、思想: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阶段特征 。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总阶段特征: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C1046
BC771
前476
前475
前221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周
前771
前770
前1046年
前770-前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