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4 17: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钟鸣鼎食”
2017年5月摄于宁波博物馆参观随国文物系列巡展
九鼎八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周天子
诸侯
诸侯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 刘向 《战国策书录》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春秋(BC770年—476年)
战国(BC475年—221年)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争霸
兼并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2、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经济发展
农业
铁农具、牛耕
兴修水利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井田制下)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维莠骄骄”、“维莠桀桀”
——《诗经·齐风·甫田》
载:“维莠骄骄”、“维莠桀
被开垦
被开垦
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斯,
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私田大量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冲击旧制度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思考:如果放任商业发展,则如何?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诸侯纷争加之经济骤变,促使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强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2、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措施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分封,行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小家庭政策
什伍连坐,纠察告发
强兵之策
富国之策
集权之策
积极性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 魏策三》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
——《吴子 · 料敌》
“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商君书 · 兵守篇》
“虎狼之秦”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史记·商君列传》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三、百家争鸣
1、时代背景
③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①经济:私田出现,破坏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阶层:旧贵族等级体系瓦解和私学兴起,促使
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春秋时期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
主张周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六经
《论语》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朴素辩证法
朴素唯物史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
“仁政”
人性恶
隆礼重法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尚贤
依法治国
中央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4、百家争鸣的意义
邹衍
邹衍(阴阳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课堂总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