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4 17:4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政权更迭的原因?
材料:秦、汉的大一统,到东汉末而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走上衰运,历史称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此长时期之分裂,前后凡三百九十四年。起自建安,三百九十四年中,统一政府之存在,严格言之,不到十五年。放宽言之,亦只有三十余年,不到全时期十分之一。将本期历史与前期秦、汉相较,前期以中央统一为常态,以分崩割据为变态;本期则以中央统一为变态,而以分崩割据为常态。
——钱穆《国史大纲》
统一
分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政权更迭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221年夷陵之战
东汉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西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壹政权更迭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①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②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③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影响:十六国南北朝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政权更迭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376年,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欲灭东晋,统一中国。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南北朝
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政权更迭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420年—589年)




北朝
(386年—581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东汉





东晋
十六国
西晋

北齐
东魏
北魏

西魏
北周

589年统一
420年--
--589年
北朝
南朝
317-420年
304-439年
220-265年
222-280年
221-263年
265-316年
581-618年
五胡
频繁的政权更迭对统一的发展促进or阻碍?

政权更迭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日:“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世说新语·宠礼》
东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士族专权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探究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材料二: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所存官牛尚有四万五千余头,旋又颁布占田制,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以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魏晋南北朝史》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列举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魏晋开始,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长江是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江陵、夏口、建康和京口是沿长江的大都市,又是货物的集散地。
——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

政权更迭
人口流动
民族融合
江南开发
胡人内迁
北人南迁
为隋统一奠基
材料:战火不断,饥荒和瘟疫更多,百姓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战争

民族交融
材料一:石勒“号胡(羯)为国人”……石虎时期大兴劳役和兵役,巨大的灾难都落到了非国人的汉人和胡人身上。石虎死后,冉闵反过来利用“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国人”几乎灭绝。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二: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溃,不可复止。……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资治通鉴》
民族矛盾 民族差异

民族交融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民族交融
文明冲突矛盾凸显
北魏统一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条件具备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民族交融
迁都洛阳
改姓氏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说汉语
穿汉服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胡汉通婚
加速封建化,巩固政权
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
探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孝文帝拓跋宏是引导鲜卑深入汉化的关键人物,他认为鲜卑族必须汉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孝文帝的全盘汉化政策,使胡族政权不但在文化上而且政治上被中原所同化,《魏书》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他以诏令的方式定四海士族,以法律规定士族制度,使胡汉的分别转化为士庶的区别。
——樊树志《国史概要》
1.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缓解了民族矛盾。
2.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民族交融
材料一: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材料二:(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由“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民族交融如何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交融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
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使北方经济恢复,并促使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促进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胡汉文化交汇 ,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习近平在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