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2022—2023七年级新生入学考试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语文2022—2023七年级新生入学考试测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4 20:06: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测试卷(一)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8分)
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__________,有秋的__________,也有冬的__________。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A.奔放 萧瑟 成熟 B.奔放 成熟 萧瑟
C.成熟 奔放 萧瑟 D.成熟 萧瑟 奔放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B.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
C.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大约有85%左右是靠视觉得到的。
D.全红婵以466.2分夺得跳水冠军,这一成绩是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历史最高分。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B.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于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C.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D.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零碎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命里迅速流失。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暗”字富含情味,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多听众。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因“柳”“留”谐音,古人常用“折柳”送别,表达挽留不舍之意,诗中“折柳”既是曲子,也有惜别、怀远之意。
D.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6分)
勤于用脑好处多
①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用多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可见,勤于用脑不仅不会让人变笨,反而会好处多多,我们一定不能听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谣传,要常常用脑才好。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老年人经常用脑,比如常读书看报,学习新知识,认知和记忆力就越强,有助于防止认知障碍的发生。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对第②段列举大量数据的目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大脑皮层里有很多神经细胞。
B.人的脑神经细胞数量很多。
C.人的脑神经细胞大部分可不动用。
D.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对第③段主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命在于运动”,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B.说明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C.懒于用脑思考的人,大脑很可能会早衰。
D.运用正反对比突出要常常用脑才好。
(3)第④段中“多用脑,可防老”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是( )(3分)
A.多用脑子会使人更聪明,不会变笨。
B.多用脑有助于防止认知障碍的发生。
C.多用脑能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
D.多用脑可以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6分)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差?(5分)
(2)仿例子,用三字语概括⑦— 段的内容。(5分)
______、逗狼狗、______、______和______。
(3)品读下面语句,结合带点词句体会当时的情境,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出安安的特点的。(5分)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圆滚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4)如果你打算将此文推荐给你的父母,你觉得文中这位妈妈对孩子的关爱有哪些可取之处,请分析说明。(5分)
三、课外阅读(8分)
7.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畜一鹦鹉 畜:养
B.能迎客与诵诗 迎:迎接,接待
C.段忽系狱 系:关系
D.及归 及:到,等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A.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B.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C.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D.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富商养的鹦鹉很聪明,能迎接客人,还会吟诵诗歌。
B.富商认为自己对鹦鹉很爱护,给了他很好的待遇。
C.富商在监狱的时候,推己及人,了解了鹦鹉的苦痛。
D.富商听了鹦鹉的话后恍然大悟,就把鹦鹉放走了。
(4)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四、名著阅读(6分)
8.阅读《西游记》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屡次逐我。”
(1)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2分)
(2)根据文段对话描写,简要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4分)
五、语言表达(12分)
9.“垃圾分类”是建设文明城市、体现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志。武汉市各中小学校也纷纷开展垃圾分类的活动。为普及垃圾分类理念和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学校团委举办“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校园宣传周活动。
作是筹备小组组长,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垃圾分类”的优点,请简要概括三条。(6分)
10.尽管学校已经设有垃圾分类桶。但是你的同桌小明因为怕麻烦一直不将垃圾分类放置。请你用一段话劝说小明进行垃圾分类。你应该怎样说?(100—120字)(6分)
六、作文(5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吴耀杰的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唱到——“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现实生活中,妈妈也许常将你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对此,你有哪些体验、感受和思考。请给妈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落款统一为“您的儿子(女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测试卷(一)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8分)
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__________,有秋的__________,也有冬的__________。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A.奔放 萧瑟 成熟 B.奔放 成熟 萧瑟
C.成熟 奔放 萧瑟 D.成熟 萧瑟 奔放
【答案】B
【解析】
夏是火热奔放的季节,秋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冬是萧瑟寒冷的季节。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B.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
C.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大约有85%左右是靠视觉得到的。
D.全红婵以466.2分夺得跳水冠军,这一成绩是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历史最高分。
【答案】C
【解析】
C.表意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故选C。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B.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于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C.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D.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零碎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命里迅速流失。
【答案】A
【解析】
A.有误,“皇帝心里想”后为逗号。故选A。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暗”字富含情味,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多听众。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因“柳”“留”谐音,古人常用“折柳”送别,表达挽留不舍之意,诗中“折柳”既是曲子,也有惜别、怀远之意。
D.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答案】D
【解析】
D.有误,《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6分)
勤于用脑好处多
①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用多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可见,勤于用脑不仅不会让人变笨,反而会好处多多,我们一定不能听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谣传,要常常用脑才好。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老年人经常用脑,比如常读书看报,学习新知识,认知和记忆力就越强,有助于防止认知障碍的发生。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对第②段列举大量数据的目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大脑皮层里有很多神经细胞。
B.人的脑神经细胞数量很多。
C.人的脑神经细胞大部分可不动用。
D.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对第③段主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命在于运动”,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B.说明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C.懒于用脑思考的人,大脑很可能会早衰。
D.运用正反对比突出要常常用脑才好。
(3)第④段中“多用脑,可防老”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是( )(3分)
A.多用脑子会使人更聪明,不会变笨。
B.多用脑有助于防止认知障碍的发生。
C.多用脑能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
D.多用脑可以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答案】(1)D
(2)A
(3)A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列数字的作用。根据“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可知,第②段列举大量数据的目的是说明“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故选D。
(2)A.有误,根据“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分析,第③段主要从“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懒于用脑思考的人,大脑很可能会早衰”正反两方面突出要常常用脑才好。 “‘生命在于运动’,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一句的作用是“引出下文”。故选A。
(3)A.有误,“多用脑、可防老”“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和是这篇文章告诉给我们的两个道理;“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不是“多用脑、可防老”的原因。
故选A。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6分)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差?(5分)
(2)仿例子,用三字语概括⑦— 段的内容。(5分)
______、逗狼狗、______、______和______。
(3)品读下面语句,结合带点词句体会当时的情境,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出安安的特点的。(5分)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圆滚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4)如果你打算将此文推荐给你的父母,你觉得文中这位妈妈对孩子的关爱有哪些可取之处,请分析说明。(5分)
【答案】(1)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十五分钟,是妈妈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
(2) 跳短墙 观蚂蚊 捡木条 看松鼠
(3)用“晶亮圆滚”来刻画眼睛的形状、神采,体现出安安对自然界的极强的好奇心。用“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来刻画安安观察小动物时的专注,表现出安安对小动物、对大自然的喜爱,渴望探究世界奥秘的心理。
(4)示例:文中的妈妈很善于爱孩子。孩子的晚归,虽然她也着急,但是她知道需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所以她安静地跟随着孩子,不急于作判断和处理。在观察了解的同时去理解孩子的需要。这位妈妈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爱给了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由第①段内容“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可知,这十五分钟的路程,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目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事实上,孩子在回家的路上跳短墙、逗狼狗、观蚂蚊、捡木条、看松鼠,安安一路玩耍使他走回家用了更长的时间。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例子“逗狼狗”可知,概括的形式为动宾短语。结合第⑦段内容“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可概括为:跳短墙。结合第⑨段内容“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可概括为:观蚂蚊。结合第⑩段内容“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可概括为:捡木条。结合第 段内容“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可概括为:看松鼠。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晶亮圆滚”是对安安眼睛的描写,叙述安安和两只松鼠互相看着的神情,表现出安安眼中透露出的天真纯净,体现了安安对自然界的极强的好奇心;“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写出此时在安安的世界里,仿佛只有他和小松鼠,听不见外界的其他声音,是以静衬动刻画安安观察小松鼠时的认真和专注,由此可看出安安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探索。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围绕“冷静了解孩子的生活”“理解尊重孩子的心理”两方面作答即可。示例:在安安第一次很晚到家的时候,妈妈虽然很生气,但是看孩子没有说谎,妈妈便只是耐心地表达出对孩子的关心,可见这位妈妈给了孩子足够的信任。面对安安的多次“晚归”,妈妈不是采用严厉逼问、批评的方式,而是跟随孩子一探究竟,可以看出妈妈在努力地了解孩子,并满足孩子探索自然的心理。
三、课外阅读(8分)
7.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畜一鹦鹉 畜:养
B.能迎客与诵诗 迎:迎接,接待
C.段忽系狱 系:关系
D.及归 及:到,等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A.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B.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C.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D.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富商养的鹦鹉很聪明,能迎接客人,还会吟诵诗歌。
B.富商认为自己对鹦鹉很爱护,给了他很好的待遇。
C.富商在监狱的时候,推己及人,了解了鹦鹉的苦痛。
D.富商听了鹦鹉的话后恍然大悟,就把鹦鹉放走了。
(4)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答案】(1)C
(2)B
(3)C
(4)你只在监狱里待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能忍受)了。而我在这笼子里待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C.有误,这句话意思是:姓段的富商突然因为出事被关进监狱。系:囚禁。故选C。
(2)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
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是三个并列分句,中间应断开。句意为: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故断句为: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C.有误,由原文“及归……段大感悟,即日放之”可知,商人是在听了鹦鹉的话后才了解鹦鹉的苦痛的,并不是在监狱里。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君,你;堪,能忍受;乐,快乐;言,说。
【点睛】
【参考译文】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接待客人并诵诗交谈。姓段的富商剪了鹦鹉两边翅膀上的羽毛,把它放在雕花的笼子里。熙宁六年,姓段的富商突然因为出事被关进监狱。等他回来时,对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在监狱只待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十分痛苦不能忍受)了,而我在这笼子里待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姓段的商人听了恍然大悟,当天就把它放了。
四、名著阅读(6分)
8.阅读《西游记》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屡次逐我。”
(1)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2分)
(2)根据文段对话描写,简要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4分)
【答案】(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却被唐僧错怪。
(2)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机智,勇敢。唐僧不辨妖魔,不辨是非,耳根子软(立场不坚定)。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内容的把握。语段涉及的故事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概括时,应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可把“孙悟空”做为主语,把“三打”“被逐”合并为一句话。故答案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却被唐僧错怪。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从选段看,孙悟空通过“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就能一眼认出是妖怪白骨精,说明善于识别妖魔诡计、机智;孙悟空宁愿被师傅惩罚,也要打死白骨精,可见他的嫉恶如仇;时时刻刻牵挂师傅的安危,可见他护师心切,忠心耿耿。唐僧坚持己见,认为悟空滥杀无辜,既能反映他的一心向佛、菩萨心肠,也能看出其不辨善恶的愚钝。由“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可知,他耳根子软(立场不坚定)。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五、语言表达(12分)
9.“垃圾分类”是建设文明城市、体现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志。武汉市各中小学校也纷纷开展垃圾分类的活动。为普及垃圾分类理念和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学校团委举办“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校园宣传周活动。
作是筹备小组组长,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垃圾分类”的优点,请简要概括三条。(6分)
【答案】①减少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③变废为宝,有效利用资源;④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使城市更美观。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自己对“垃圾分类”的好处的认识,进行回答即可。
示例:①减少不必要的二次分拣工作,提高垃圾后续利用效率;②能够有效利用“可回收垃圾”等,有利于资源的再次利用;③有助于保护环境,美化城市。
10.尽管学校已经设有垃圾分类桶。但是你的同桌小明因为怕麻烦一直不将垃圾分类放置。请你用一段话劝说小明进行垃圾分类。你应该怎样说?(100—120字)(6分)
【答案】示例:小明同学,学校环境是靠我们大家来共同营造的,垃圾分类处理,咱们虽然麻烦一些,但这些行动可以给大家带来好的影响,让大家一起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而且保护环境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咱们一起践行垃圾分类,让我们的学校环境更加美好,您认为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劝告时应该围绕“垃圾分类”的好处进行表达,语言应该委婉恳切,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小明同学,校园是我家,环保靠大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垃圾分类能够有效节约资源,改善校园环境质量,我们应该从把垃圾分类放到垃圾桶做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努力营造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么?
六、作文(5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吴耀杰的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唱到——“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现实生活中,妈妈也许常将你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对此,你有哪些体验、感受和思考。请给妈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落款统一为“您的儿子(女儿)”。
【答案】例文:
别人家的孩子
亲爱的妈妈:
你好,我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
妈妈,您常将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可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吗?
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位戴着眼镜,头上冒着汗的小男孩小文,正在接受他父亲的“教育”:“你看看人家小虎的身体!”然而小文的书桌上放着一张“100分”的试卷;一位脚底踩着足球、脸上贴着一个红红的巴掌印的小男孩小虎也在接受他母亲的说教:“你看看人家小文的成绩!”那母亲手中捏着一张50分的试卷。
在这看似一则笑话的背后却暗藏着中国教育的弊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的家长看到的只是自己孩子的缺点,而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那别人的孩子能不永远是最好的吗?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摧残心灵的比较,是中国教育式的最大悲哀。
有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所国外的大学里,有一天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进行一场篮球比赛,所有家长都来观看这场比赛。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中国家长却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没用?最后一个球都守不好,你明明可以做到更好,为什么最后却让人进了一个球呢?”美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一个,而美国家长对他们的孩子说:“爸爸很高兴你在球场上全力以赴,这次比赛,你发挥得比上次好,恭喜你能踢进一个球,真棒!我相信你下次能踢得更好。”比赛结束中国孩子赢了,美国孩子输了。然而真正感受到胜利喜悦的却是只进了一个球的美国孩子,这难道不可笑可叹吗?
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日不骂,一日不得整改;一生不骂,一生不得整改。”这种以暴力、言语攻击来达到目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中国式教育乃是“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才”的思想,这种落后守旧甚至略带血腥和暴力的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改正,反而让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叛逆。父母以为这种方法让孩子无话可说,能最快达成教育效果,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和动力。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为宗旨的可笑、愚蠢的教育。
教育是教导、培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教育中不应以打骂为主,而应以鼓励作为“利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妈妈,我也有自己的优点,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他的缺点,请不要再把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了,好吗?
祝您:身体健康,幸福永远。
您的儿子:XXX
2021年9月28日
【解析】
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写一篇书信。审题可知,现实生活中,妈妈也许常将你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作文主题要紧扣“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给妈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书信的正文先说出你的观点,接着写出你对现在教育的看法,中间可以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你的观点,结尾写出你对未来教育的建议、期望和看法。这是一篇书信,注意书信的格式。称呼“亲爱的妈妈”要顶格写。正文开篇可以以疑问的形式即提出了社会上一种错误的观点“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然后文中进行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层层反驳了这一错误的观点,最后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家长在教育中不应以抱怨、打骂为主,而应以鼓励作为“利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落款为“您的儿子(女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