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鼎盛
衰乱
国别 开国皇帝 原官爵
五代 后梁 朱 温 梁 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 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 威 邺都留守
十国 南楚 马 殷 楚 王.武安节度使
吴越 钱 镠 吴越王.镇海节度使
前蜀 王 建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吴 杨 渭 吴 王.淮南节度使
燕 刘守光 燕 王.卢龙节度使
南汉 刘 岩 南海王.清海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南平王.荆南节度使
闽 王延钧 闽 王.威武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唐 李 升 齐 王.镇海节度使
武将夺权
一、北宋(960-1127)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宋太祖
赵匡胤
一、北宋(960-1127)
《雪夜访普图》
明代画家刘俊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续资治通鉴》
宋初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藩镇太重
君弱臣强
加强中央集权
一、北宋(960-1127)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①加强地方控制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 拱卫京师 镇守地方 定期更换驻地
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 节度使渐成虚衔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各州赋税多数上缴朝廷
行政:
财政:
军事:
制钱谷
削实权
收精兵
收权
一、北宋(960-1127)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①加强地方控制
收权
②分散机构权力
分权
设枢密院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三司
行政:
财政:
军政:
中央:
禁军管理机构“三衙”统兵但无调兵权
有调兵权但不统兵
中央:
二府三司
度支
盐铁
户部
一、北宋(960-1127)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①加强地方控制
收权
②分散机构权力
分权
设枢密院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三司
行政:
财政:
军政:
中央:
(平行的路级机构)
禁军管理机构“三衙”统兵但无调兵权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地方:
设“四监司”
有调兵权但不统兵
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
地方:
一、北宋(960-1127)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①加强地方控制
收权
②分散机构权力
分权
设枢密院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三司
行政:
财政:
军政:
中央:
(平行的路级机构)
禁军管理机构“三衙”统兵但无调兵权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地方:
设“四监司”
有调兵权但不统兵
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一、北宋(960-1127)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①加强地方控制
收权
②分散机构权力
分权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③抑制武将势力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一、北宋(960-1127)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措施:
①加强地方控制
收权
②分散机构权力
分权
③抑制武将势力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影响:
积极:
消极:
预防了……巩固了……强化了……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助长了…
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导致积贫积弱。
地方缺乏自主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一、北宋(960-1127)
(二)边防压力
辽(契丹族):
两次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失败
澶渊之盟:
(1005年)
维持已有边界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
西夏(党项族):
屡战屡败
庆历和议(1044年):
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积弱
一、北宋(960-1127)
(三)财政危机
冗兵:
实行募兵政策,
冗官:
积贫
军队扩编,军费直线上升
政府机构重叠,
官僚子弟入仕过滥,
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费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改革的先行者
1.背景:
①“三冗二积”社会危机严重
②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一、北宋(960-1127)
(四)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期)
2.目的:
富国强兵
3.内容:
一、北宋(960-1127)
(四)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期)
领域 内容 结果
富国
强兵
①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②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取代募兵制
达到了富国目的
增加了大笔收入
效果不佳,再败西夏
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走向衰亡。
1115年
1125年灭辽
1127年灭宋
金朝
1127年 靖康之变
宋高宗
赵构
二、南宋(1127-1279)
1115年
1125年灭辽
1127年灭宋
金朝
偏
1127年 靖康之变
二、南宋(1127-1279)
偏
二、南宋(1127-1279)
偏
1141年 绍兴和议:
①以东起淮水、
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②南宋对金称臣;
③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四、困“家法”
南宋的偏安
公元960年—1127年
公元1127年—1276年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王安石变法效果如何?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走向衰亡。
1.南宋的建立
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宋徽宗赵佶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
2.宋金之战
南宋的偏安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间轴
960
1069
1127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279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1141
宋朝建立
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
宋金绍兴和议
1004
宋辽澶渊之盟
三、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1127年)
2.绍兴和议(1141年)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岳
飞
2.宋金之战
南宋的偏安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武将
殿前都指挥使司
三
衙
枢密副使
文臣
枢密使
枢
密
院
防止武将篡权
崇文抑武
调兵
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