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加深对本词主题的理解。
2.理解诗歌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朗诵本词,体会意境美。把握篇章结构。
2.体会作者的伟大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 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 李白,《行路难》)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 李白,《北风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 韩愈,《春雪》)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四、知识链接——词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惟余莽莽( mǎng ) 顿失滔滔( tāo )
稍逊风骚( xùn sā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今朝 ( zhāo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北国:指我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滔滔: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天公:指天。
须:等到。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指倾倒的意思。
天骄:天之骄子。
六、层次结构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词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描写北国壮丽雪景;
词的下片评价历史人物,抒发壮志豪情。
七、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6.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8.“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9.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
10.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八、合作探究
1.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2.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九、本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展现北国壮丽而娇艳的雪景,纵论秦皇汉武等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今朝的革命英雄,展现了作者超越历史英雄、创造伟业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
十、语言特色
1.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词的上阕写景。有概括描写,有具体描写,还有想象描写。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北国雪景图,句句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下阕议论兼抒情。作者先含蓄地评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最后热情歌颂了当代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句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写静,“雪飘”写动,一静一动,相映成趣;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则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活泼之态,这些都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具体形象地描写出北国壮丽动人的雪景。
3.用语凝练,贴切生动
凝练。上阕仅用56个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雪景图。“封”“飘”“莽莽”等词准确地描摹出雪后壮丽的景象。
贴切。如“略输”“稍逊”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杀,评论极有分寸。
形象生动。如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雪景,登用“只识弯弓射大雕”评成吉思汗,富有表现力。
课后作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笔下的雪景气势磅礴,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雪景图。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本文写作手法,写一段精彩的雪景画面。不少于100字。
答案:起初,下的是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抓着白砂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后来,雪越下越大,雪粒变成了雪片,鹅毛似的,纷纷扬扬,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路边又细又长的柳枝,试图晃落身上的雪,可是刚刚抖掉一些,马上又落下许多。渐渐地,大雪给它穿上了一件洁白无瑕的外衣。夜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见簌簌的落雪声。可以想象,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茫茫的大雪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