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加深对本词主题的理解。
2.理解诗歌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朗诵本词,体会意境美。把握篇章结构。
2.体会作者的伟大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 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 李白,《行路难》)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 李白,《北风行》)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 韩愈,《春雪》)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三、导读理解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6.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8.“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9.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
10.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自我检测
1.按要求填写诗句。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赞美当代英雄豪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是对上片写北国风光的总评;“_________________”一句引起下片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2.阅读《沁园春·雪》(节选),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莽莽(_____)
妖娆(_____)
(2)画线词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3)给下面词句中的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顿失滔滔(_______)
A.停顿
B.立刻
C安顿
②须晴日(________)
A.等到
B.胡须
C.须要
(4)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欲与/天公/试比高
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D.看/红装/素裹
(5)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欲与天公试比高。(_____)(__________)
3.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裏,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用原词中的一个词概括北国风光的特点。
(2)联系上下文,写出“俱往矣”的主语并简述这三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豪情壮志。
(3)请你描写出作者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4)词中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认为词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解析:注意“竞”不要写成“竟”。
2.答案:(1)mǎng ráo
(2)弛 驰
(3)①B ②A
(4)C
(5)拟人 夸张
解析:(1)“莽”不要读成máng,“娆”不要读成rào。
(2)应根据词义,联系形旁表意的特点确定字形。“弛”是“放松”的意思,“驰”是“(车马,使车马)跑得很快”的意思,故“弛”应为“驰”。
(3)①顿失滔滔: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故选B。②须晴日:等到天晴的时候。故选A。
(4)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把“山”“原”当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使山脉、高原具有了一种奋飞的姿态和竞争的活力。
3.答案:(1)“娇”或“多娇”
(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封建帝王);对革命新时代到来的坚定信心(对新时代革命英雄的赞颂);或:展现了一种后来者居上的豪迈气概。
(3)北方的中国,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是要和天比高一样。
(4)现在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克服了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局限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奋斗目标。它有武功又有文治,无产阶级不仅要掌握中国的命运,并且必将掌握全人类的命运,成为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全词的内容来理解概括。这首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下片议论抒情,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因此“娇”或“多娇”可概括北国风光的特点。
(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俱往矣”的意思是“这些人全都过去了”,这些人指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它们是主语。“俱往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3)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抓住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句子的理解,抓住景物总体特征及“长城”“大河”“山”“原”等景物的特点描写。
(4)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风流人物”指的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要结合这一定义,联系实际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