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09:48: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6张PPT)
月 夜 忆 舍 弟
杜 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露 从 今 夜 白
月 是 故 乡 明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而此时,诗人远在秦州,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诗人于“白露时节的月夜” 即景抒情写下这首诗.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结合背景和内容,哪些诗句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景象
明确:
戍鼓断人行
况乃未休兵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哪些情感
明确:
月是故乡明-------思乡
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
况乃未休兵------忧国忧民,渴望和平
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白露时节,露水渐凉;十五月圆,天涯共享,为什么诗人却说”月是故乡明 ”
明确: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谈谈你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理解
明确:
这两句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结构上)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深。(内容上)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未休兵 断人行
人分散 则无家 寄书不达 生死不明
望月 思念亲人,渴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