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09:3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古诗词三首
同一种风景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心境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着不同的感受。经过诗人的酝酿,景已经是诗人主观之情的展现。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古诗词都是与写景有关的,因为诗人处境、心情不同,因而,景色在他们的眼中也就展现出了不同的情景。
【知识与技能】
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结合注释能理解诗词大意。
3.能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枫桥夜泊》。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词大意,回答课后问题。
2.诵读课文,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蕴含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能默写《枫桥夜泊》。
2.能根据诗句描述,展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诗歌意境。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教学难点】
借助诗人背景资料,理解诗人借写景抒发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解法。
3.综合探究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古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眼中看到的景,心中感受到的景,多多少少都会染上一些主观色彩。(出示几幅雨景、雪景图。)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都有什么感受呢?(同学们自由发言,各谈感受。)
2.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片景色,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个人,心情不同了,看到同一景色的感受也会不同。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词,看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吧。(板书: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按词义和诗句的意思,可划分为“二三”格式,如“竹喧/归浣女”。
1.检查字词识读。通过配乐朗读、学生速读、同桌互读等方式,纠正易错读音。
2.掌握“寺、榆关、畔、更、聒碎”等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山居秋暝》
1.导读第一、二句。这两句诗写出山的什么特点?(第一句中的“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象。)
2.导读第三、四句。这一联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有什么寓意吗?(写月下的山中美景,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3.导读第五、六句。请概括本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4.导读第七、八句。在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经过前面写景的铺垫,此处的抒情水到渠成。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所以表达了想要归隐的愿望。)
《枫桥夜泊》
1.导读第一句。这一句写了几种景物?你是如何理解诗人所写之景的?(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而“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2.导读第二句。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应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像“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3.导读第三、四句。这两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写诗人卧闻山寺夜钟。“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和寂寥,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长相思》
1.导读上片。
(1)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遥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是暗示“心”向京师。
(2)“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什么?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出旅程的艰难,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离家乡越来越远。
2.导读下片。
(1)请赏析句中的“聒”字。
“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和词人想梦回故乡而不得的原因,表现了词人心中愁苦、郁结的情感。
(2)下片写了哪些景 表现了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夜深千帐灯”,点出深夜不眠的原因。“一更”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的恶劣环境。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枫桥夜泊》中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
《长相思》通过多层对比,形成强烈的时空差异感,暗含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借助诵读与分析,体会词中那含蓄的、浓郁的思乡情感。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三首诗词都是借景抒情,这要与诗人生活的背景联系起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诗歌背景、诗人遭遇作补充介绍,理解诗中蕴含的感悟。
附诗词译文:
《山居秋暝》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枫桥夜泊》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长相思》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展示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古诗句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