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心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心脏的结构,识别并说出心脏的四个腔与各腔相连的血管。
描述心脏瓣膜的位置和功能,说明心脏工作的过程。
2.能力目标
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能按照一定的次序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
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根据心脏的内部结构,猜想其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领悟科学观察对于发现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
二、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
3.教学准备
听诊器、心脏模型、自制课件(PPT课件、VR课件)等。
4.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谈心】导入新课
比赛:说出含“心”的词语。
总结:“心”与我们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心”。
感知:如何了解心脏的活动?
中国古代:把脉。西方早期:听诊器。
利用听诊器,听心脏跳动,猜测其功能。
2.【明心见性】心脏的位置
解剖:解剖体腔,找出并描述心脏的位置。
安心: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把心脏放到人体对应的位置。
3.【敞开心扉】 心脏的腔及相连的血管
观察:利用切面工具,找出心脏的四个腔,描述位置关系。
解剖:找出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说出其名称。
模型:在模型上粘贴标签,巩固心脏四个腔及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的名称。
翻译:把心脏四个腔及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的外文名称与结构对应起来,进一步巩固心脏四个腔及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学会通过外文软件认识心脏的结构。发现心脏内部的其它结构。
4.【心路历程】心脏的瓣膜及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
解剖:利用切面工具,找出心房和心室、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并猜想其功能。
观察:观看心跳动画,利用切面工具,猜测血液流动的方向。
动画:挂看gif图片和视频,巩固瓣膜的作用和血液流动的方向。
活动:人体模拟心脏四个腔和血管相连的情况,以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对于心脏,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它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
5.【将心比心】心脏腔壁的厚薄
测量:利用尺子工具,测量并比较心脏四个腔心肌壁的厚薄,猜想其原因。
模型:结合血液循环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厚薄不等的原因。
6.【坚强的心】维持心脏的健康
谈话: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关注饮食、运动等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教学后记:
上这节课之前,我考虑过用真实的猪心来攻克本节课的重难点,但以下几个因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首先,人体的心脏和猪的心脏有所不同;其次,市场上买不到合适的心脏,屠夫在放血的时候,一般都在心脏上面划了一刀,相连的血管也基本切掉了;第三,猪心虽然真实,但内部结构相对复杂,会干扰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学生缺乏一定的解剖能力;最后,离体的心脏不能展现挑动时的状态。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放弃了上述方案。
我也考虑过用心脏模型来攻克重难点。模型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打开心脏的腔壁可以观察到内部的结构,是比较理想的材料。但是,我们学校的心脏模型非常简陋,难以达到以上的目的,所以我把心脏模型作为攻克重难点的辅助手段。
最后,我选择了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引入课堂。AR、VR能够使同学们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从各个角度观察心脏位置、心脏的腔、相连的血管、内部的瓣膜,也能在动态的状态下研究心脏的活动。AR、VR虽然有很强大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完美的。现在国内开发的相关软件相对较少,可选择的余地不多,国外的不少软件确实相对完善,但不太适用于中国母语教学的环境。此外,相对于直观的观看模型,它还需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软件的操作培训。
尽管如此,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完善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一定会越来越多的走进中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