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动物的生殖 (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动物的生殖 (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6 08: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生物学》八上
20.1“动物的生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十大一级主题中的第七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生物体都能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
“动物的生殖”是《生物学》苏科版教材第7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第二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为了解动物是如何产生后代而精心设计安排的。教材首先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动物的受精和生殖方式,区别卵生动物与胎生动物产生后代的差异。紧接着安排了“观察鸟卵的结构”实验,通过亲自实践,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鸟卵的主要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乐于观察、富于想象,喜欢讨论和展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虽然经常吃鸡蛋(鸡卵),却很少深入探究过鸡卵的结构,对于鸡卵的结构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
1.3教学条件分析
师生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新鲜鸡蛋、熟鸡蛋、用醋浸泡过的鸡蛋、鹌鹑蛋),和实验用具(培养皿、镊子、大烧杯、解剖剪、注射器和针头、放大镜、热水、塑料水槽、黄色乒乓球、胶水、铅笔)以及贴图用纸、填图用纸、画图用纸等。
1.4教学重点和难点
描述动物的受精与生殖方式,通过实验概述鸟卵的结构和作用。
2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点,以活动为主线,以激发和释放学生潜能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潜能发展与实现为目标构建教学过程,关注活动过程的真实性、自主性、互动性和生成性,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具体设计思路为:感受动物的生命活动(生殖),唤起探究热情 自主探究与展示,描述动物受精与生殖方式 合作与互动探究,概述鸟卵结构和功能 拓展探究,完善建构与提升。
(1)感受生命之美,唤起探究热情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情境创设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必要前提,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需求,并为后面的拓展与运用埋下了伏笔。
创设情境:邀请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动物的生命活动,说出你的感受:美丽的大自然蜂飞蝶舞、兽走鱼游、虫鸣鸟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迷人的魅力。更充满了诱人的问号和闪光的智慧。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想过没有,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它们是如何繁衍后代,维持种族的延续?”---生殖和遗传。接着了解学生知道的小动物的生殖情况和想知道的,科学地遵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2)自主探究与展示,描述动物受精与生殖方式
对于动物的生殖和受精方式,用文字描述不如采用图示、视频的表达方式来的直观、生动和形象。因此本环节在学生原有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熟悉的金鱼和狗的受精方式图示作比较,初步认识两种受精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识图,了解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受精方式,进而归纳归纳动物类群的受精方式,得出体内受精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比比鲑鱼和人类生殖方式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信息库自主探究、交流展示,观看视频:其他动物类群的生殖方式,理解和领会胎生与卵生等重要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建构动物的生殖方式。小组竞赛游戏:六种动物的归类及受精与生殖方式的填图,组间进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
(3)合作与互动探究,概述鸟卵结构和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为强烈。” 探究性实验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资源、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鸟卵结构的合作探究与互动探究中生成与建构。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设计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实物投影仪等设备汇报展示、分享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概述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征集学生在探究过程的问题与思考进一步互动探究,由学生小组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设计探究方案,汇报探究成果。让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注重做与思的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动手与动脑的心智价值,加深领悟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4)完善建构与提升,联系生活拓展探究
设置画一画、认一认、填一填等多种形式活动,有利于查找疏漏,完善概念建构,深化理解鸟卵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畅谈收获,有利于开阔视野,使学生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方向发展,也可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把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关注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渗透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还可以从动物繁殖后代的艰辛中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尊敬父母的情感。
李嘉诚说过: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部打破是压力;从内部打破是成长。李嘉诚用一个鸡蛋做比喻, 形象地说明了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实现一种自我的突破,面对一个广阔的世界,可以大展拳脚,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突破自身局限,升华生命品质!
小结: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殖方式的形成,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激发学生课后去主动观察和了解其他动物受精与生殖的方式,以此来丰富对动物生殖的认识。激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让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后,要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教学目标
3.1知识
描述动物的受精和生殖方式;
概述鸟卵结构和主要作用。
3.2能力
通过对动物繁殖行为图的观察和鸟卵结构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生命诞生与物种延续的关系,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感受动物生命活动引入新课 引言:同学们,欢迎走进生物课堂,探究生物世界奥秘。邀请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动物的生命活动。师: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它们是如何繁衍后代,维持种族的延续? ---生殖和遗传。师:说说你了解的动物的生殖? 你还想知道什么? 感受动物的生命活动生殖和遗传生:...... 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教师的引言和学生熟悉的图片,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询问他们对动物生殖的了解,还想了解的,直指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愉快学习。
自主探究:受精方式 与生殖方式 1.尝试判断:动物类群的受精方式2.建构提升:动物类群的受精方式,哪种受精方式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3.比比看看:鲑鱼和人类生殖方式4.自主探究:卵生与胎生的比较生殖类型胚胎发育场所胚胎发育营养来源卵生胎生5.视频播放:其他动物类群生殖方式6.建构提升:动物类群的生殖方式,哪种方式的后代陆地生活适应性更强? 尝试判断六类动物受精方式体内受精, 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后代成活率高。自学,完成表格观看视频,归纳得出六类动物生殖方式胎生,后代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营养丰富,环境安全,成活率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图片和视频使学生直观认识建构出动物的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并得出体内受精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胎生的后代陆地生活适应性更强。
竞赛评价与小结过渡 组间竞赛与评价:六类动物的受精与生殖方式的填图小结: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殖方式的形成,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也体现动物界的发展和进化。过渡:香港著名人士李嘉诚说过: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这个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合作探究鸟卵结构。 小组完成填图:六类动物的受精与生殖方式组间评价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相互点评,不仅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对于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乐于倾听不同意见的态度,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鸟卵结构 与功能 1.方法指导:整体到局部,表面到里面,形态到结构和功能2.小组独立自主地设计并完成探究3.小组汇报展示探究成果(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4.共同对照示意图指认结构。5.连连看: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6.教师点拨7.学生展示白醋泡鸡蛋实验。8.讨论:整个鸟卵是一个卵细胞吗?9.小组自主选择活动: 画一画、认 一认、填一填 材料选择方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汇报结构指认结构与功能的连线展示白醋泡蛋实验一个卵细胞包括卵黄膜、卵黄和胚盘小组自主选择活动并展示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认知过程有层次性、易接受。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设计思路、动手探究,领悟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小组汇报的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再加上教师点拨提高了交流的质量。设置画一画、认一认、填一填等活动,加深理解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互动探究:教学生成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如:怎样判断鸡蛋是否新鲜?怎样证明气孔存在?怎样证明卵黄膜的存在?)2.自选实验、材料,小组合作设计方案与探究3.小组展示与评价备用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鸡蛋、放大镜、镊子、烧杯、培养皿、冷水、温水、白醋、注射器、502胶水等 提出问题和思考选择探究问题、讨论与设计方案1.鸡蛋是否新鲜 2.证明气孔存在的小实验:鸡蛋、烧杯、温水等。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3. 证明卵黄膜:通过注射器向卵黄中慢慢注入气体,可见卵黄膜鼓起来 征集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困惑和疑点作为互动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组自主选择、分析、实验设计与展示。让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注重做与思的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动手与动脑的心智价值,加深领悟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拓展探究 与完善提升 1.学生畅谈活动收获2.课后拓展探究,丰富对动物生殖的认识(1)还有什么方法证明气孔的存在?(2)鸡蛋放久了为什么会散黄?(3)“双黄蛋”是怎么形成的?(4)怎样证明系带的固定卵黄作用?(5) 从气室的角度分析,冰箱蛋架上的鸡蛋应如何放置?......3.情感激励: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部打破是压力,从内部打破是成长。突破自身局限,升华生命品质! 学生畅谈收获产生情感共鸣 课后拓展探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畅谈收获,有利于开阔视野,使学生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李嘉诚先生的鸡蛋联想到人生,从外部打破是压力;从内部打破是成长。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破自身局限,升华生命品质。
5.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点,以活动为主线,以激发和释放学生潜能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潜能发展与实现为目标构建教学过程。努力体现连云港市“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的核心理念:“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以合作、互动探究学习为主,通过优化课堂环境,落实自主学习,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充分激活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与实现。从内容上看,抓住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从形式上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时间上看,将探究实验与知识教学同堂进行,过程紧凑,时间利用率高。体现生物课堂的本质:“生物学教学是生物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1素养定位,关注三维目标达成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拓展探究等丰富多彩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观察与探究、质疑与释疑、讨论与展示、互动与评价,注重做与思结合,体现动手和动脑的心智价值:动手的感知积累了操作的表象,动手的亲历加深了认知的体验,动手操作为交流提供了平台。小组竞赛的形式来促使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实践、踊跃展示,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既能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又能主动建构新概念,培养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
5.2回归生活,体现教学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物学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另外
创设有关动物生殖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提出:你对动物的生殖有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引入趣意盎然的课堂教学,让凝固的科学变为生动的科学。本课贯穿了科学关注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价值。如讲到卵壳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引入仿生学—薄壳建筑,如中国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卵壳是坚硬的,鸡生软皮蛋是怎么回事?通过小实验--白醋泡鸡蛋,得以解释;卵壳是坚硬的,鸡蛋是如何呼吸的?气室的气体是哪来的?设计实验证明气孔的存在。卵黄与卵白相比较,谁的营养更丰富的吃鸡蛋的学问?为什么胚盘浮在卵黄上面?为什么新鲜鸡蛋的卵黄为什么始终位于卵白的内部?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吗?如何判断鸡蛋是否受精?受了精的鸡蛋就是一个受精卵吗?从气孔的角度分析,买回的鸡蛋是洗净储存,还是原样放置的鸡蛋的储藏的学问?怎样辨别鸡蛋是否新鲜?鸡蛋放久了为什么会散黄?双黄蛋是怎么形成的?......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而变得有用、可爱。关注生活就会找到与学生的共鸣点,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5.3开放教学,体现教学发展性
弹性设计,关注生成
开放教学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本节课力求通过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与组织,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投放多样化的活动材料,打造开放性的活动时空,实行激励性的多元评价等。
学习借鉴“六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心智和情意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动情”。“动眼、动口、动耳、动手”是一种外显活动,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感知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操作活动,结合团体、小组、个别活动,增加学生各种感官的活动机会,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的局面,促使外显活动向内隐活动的转化。而“动脑、动情”是一种内隐活动,是由外显活动转化而来的观念活动和情意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质疑问难的时间,有多向交流的时间,有练习实践的时间。探究活动中实验材料、方法、结论越开放,学生越有进行创新的条件、环境和空间,就越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发展性。开放实验材料,师生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如生鸡蛋、熟鸡蛋、鸭蛋、鹌鹑蛋;开放实验方法,就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再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去进行实验。特别是互动探究的问题,小组自选探究任务,不给实验方法,不加任何限制,让学生先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再互相交流方案、相互补充,最后按实验方案实验,动脑在前,动手在后,心通而手巧,操作与思维同构共生。开放实验结论,把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验探究过程作为第一目标,对实验结论要开放,允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述实验结论。评价评价主体多元,教学中,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5.4珍视生成性过程资源的利用和演化。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把出错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教育契机,灵活地加以利用和演化。如,大部分小组圆满完成探究实验,但有一个小组的卵黄膜破了,未能观察到清晰的鸟卵内部结构,显得很不好意思,觉得他们的实验失败了,但是教师能发现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正是由于所谓的不成功的实验,让他们证明了卵黄膜的存在,让他们感受到一些成功体验,这样才不至于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妨再多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和深入实践的机会,其实失败了又何妨,重在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大量有用的教学资源。
5.5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之处
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如驾驭课堂,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与学生沟通不够,课堂开始学生正襟危坐,目不转睛,显得课堂很沉闷,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快地设法让学生从“正襟危坐”的课堂束缚中走出来,把微笑送给学生,把欢乐还给学生,让课堂既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又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如关注生成性的敏感性还不够,如学生在讲到蛙抱对是体外受精,教师应该顺势提问:蛙既然是体外受精,抱对有何意义?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在如何判断鸡蛋是否新鲜时提到可以放在水中观察是否下沉,之后教师提到放入水中的鸡蛋不能保存很长时间,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为什么水清洗过的鸡蛋不宜长时保存?在有效发现和利用生成性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增长才干;如学生在认一认活动展示中提出观察到的熟鸡蛋气室很小,是不是在煮鸡蛋的时候因为热胀冷缩而使气室缩小了,这个问题从未预设过,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解释还显得不是那么的从容;如“鸟卵的结构”的探究,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时间显得不够充分,一些小组没能充分展示。可以考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单独用一节课时间探究“鸟卵的结构”,给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展示的时间、空间可以再充分一点;另外,在尊重学生独特见解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差异?面对学生获得“自主”后发出的充满挑战的开放性问题和多样化思维,教师如何“引领” 等问题还需探讨和做好相应的预设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