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科学想象”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想象》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通过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太阳请假的时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由于人们悲观丧气,一齐罢工,太阳看到人们这样抱怨生活,就请假休息了。于是,人们见不着光亮,瀑布干涸了,风停了,天气越来越冷了,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了。人们醒悟了,一齐呐喊要复工。看到觉醒后得人们,太阳张开了笑脸,把光明和温暖又重新送给了地球。《生态金字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生态金字塔的组成和构造,告诉人们大自然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超载,人类必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古诗《江村即事》写了江村眼前的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对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了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语文乐园”中的“读一读,猜一猜”引导学生读读,猜猜,去感受猜字谜的乐趣。 “读一读,说说下面两个句子是怎样表达事物特点的”通过读句子,让学生从句子中学习“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读一读,记一记”目的是引导学生读读记记,感受古代诗人的“创作论”。 “读一读”是阅读小短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丁肇中先生在科学发现中的几点体会,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次“习作”的话题是“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继续延伸本单元话题,目的是通过习作,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2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5、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途径。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读懂文章。 2、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神奇的大自然。
2、鼓励学生探寻神奇的自然。
单元课时安排
16、《想象》 1课时
17、《太阳请假的时候》 2课时
18、《生态金字塔》 2课时
古诗诵读《江村即事》 1课时
语文乐园 (六) 5课时
16 想象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第二部分(4—5节)主要写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第三部分(6节)总的写出了想象中的世界。 这首诗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5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课文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去感受课中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教学准备: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1、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想象孕育着科学的萌芽,科学的力量将人们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丰富奇特的想象不仅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更为社会的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我们来学习《想象》这首诗。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
4、听配乐朗诵。运用联想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的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忧郁 轻响 瞪眼睛 使者 吓唬 橡皮 橄榄枝 病魔 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象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4、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自由读文,把相关的词句勾画下来,多读几遍,好好体会。(三)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自由读1—3节 2、抓住重点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劲儿的蓝” 、“透明的水晶” 、“喊一片” 、“唤一片”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部分 5、全班交流
6、小结:这美好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象的,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四)升华情感,扩散思维
1、配乐诵读全文
2、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你还有哪些新奇的想象?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学生说说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
4、齐读最后一节
5、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写下来
课后反思:
17 太阳请假的时候
教材分析: 《太阳请假的时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太阳请假之后给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从而揭示出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许多天文、气象方面的知识。文章借助丰富的想象,带领着学生走进奇妙的科学长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逍遥”、“懊丧”、“摇曳”等词语的含义。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请假造成了哪些后果,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鼓励学生不断探寻科学的奥秘。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勇于探寻科学的奥秘。教学准备: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太阳与人类生活的种种关系。2、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调动学习热情 一年365天,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可有一次,太阳请假了,想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赶紧去瞧瞧。(板书课题)齐声读课题。
(二)自读── 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通过初读课文,你们了解到太阳请假的原因吗?太阳请假后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4、全班交流。(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1—4节,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太阳请假?
2、全班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
感伤——规劝——发怒
(四)学习课文5---20节
1、默读, 思考:太阳请假带来了哪些后果?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白天同黑夜一样黑暗
(2)瀑布干涸
(3)风车无法运转
(4)气候变冷:轮船无法出海装运粮食和其他日用品;
森林中的动物被冻死;
人们无法耕种
4、除了书中所提及的这些,你能设想一下,太阳请假后还会带来哪些后果?
(五)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21—23节 1、自由读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2、反馈交流
(1)人们的处境不好了
(2)人们要复工了
(3)人们请求太阳出山,人们大声赞美太阳。
(4)太阳出来了,人们欢呼雀跃。
找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结合插图,升华情感,使学生深深懂得没有太阳人类的生活将是一团糟。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三)总结全文
《江村即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能借助注释、相关资料等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诗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江村即事》有什么感觉?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1、《江村即事》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司空曙(720~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唐人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又是同为大历十才子的卢纶的表兄。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起,避乱南方。代宗、德宗时,曾任洛阳主簿、左拾遗、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诗多赠别、羁旅之作,善于表现异乡流落之感和穷愁失意之情,诗风朴实,意蕴深长。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堪:可以,能够。
纵然:即事。
3、理解全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钓罢归来”,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着闲适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环境背景,由此又营造出幽寂的氛围。在此闲适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当然的了,但“不系船”却似乎有违常理。然而,在诗人笔下,在这首诗中,恰恰正是这似乎有违常理的“不系船”成为艺术构思的独特之处,并以此贯穿全诗。既然“不系船”,则“正堪眠”当然就睡在船中了,以下即由此展开推想。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荡开一笔,“只在”将笔收回,由此将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现出来,即使因为“不系船”,使船被夜风吹走,那也没关系,最多只会飘到那芦花掩映的浅水之间。通过如此推想,则不仅使闲适的心情更为轻松,而且间接地描绘出江村幽静曲折的水景。正因这样的幽静的水景,才造成诗人如此闲适的心境。因此,诗的表面虽属抒情,但深层却实为写景,情景互为因果,互相交融,蕴蓄着浓浓的诗味。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四、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题为江村即事,描写的却是诗人幽雅闲适的情趣,通过情趣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优美。
课后反思:
语文乐园(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猜谜语,积累名言警句。
2、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句子是怎样表达事物特点的。
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科学家的三点体会。。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句子是怎样表达事物特点的。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一、读一读,猜一猜。
二、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表达的感情。
1、自由读句子? 2、说说这两个句子的特点?? 3、让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书中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古诗文名句。? 2、指名读古诗文名句? 。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思考科学家发现了哪几点体会?
?2、把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小组交流。 ?3、鼓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弄懂词意,。
4、引导学生再读,讨论交流: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题目的理解是怎样的?
5、默读思考: 读了本文后受到什么启发?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
6、全班交流。
????????????????????? 第三、四课时 习作《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想象。
1、同学们,假如你拥有了一双翅膀后,你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2、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激发想象。
二、读中学写,领悟要点。
想想:你还想为你的翅膀增添哪些魔力?这双翅膀能帮你实现哪些美好愿望?最吸引你的愿望是什么?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 学生写作,教师辅导。
要求:想象神奇、有趣。
第四课时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 1、?组内互相交流习作,组内互评。
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快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都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段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断。
?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
拥有了一双翅膀后,生活会有哪些变化?这双翅膀能帮你实现哪些美好愿望?最吸引你的愿望是什么?想象是否神奇、有趣?
3、?共同修改。? ??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 6、?集体修改。? ??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五、创造发表条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
(2)将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发表。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