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8.1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8.1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14 19:5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第一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
4、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2、通过类比速度来引入压强概念的学习,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与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每小组海绵一块、沙槽一个(内装黄沙)、小桌一个、钩码一个。
六、教学思路:
虽然生活中和压强有关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教学中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引入,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流程:问题引入→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概念→知识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引课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今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教师放映课件)我国北方寒冷冬季的一天早晨,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这时他发现河面上结了一层冰,他就试着走了几步,觉得很好玩,他非常想走到河的对岸去看看,可没想到只走了五六米远, “咯嚓”一声,小孩压破薄冰,落入水中。此时一个骑车的青年见此情景立即将自行车往马路边一丢,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河边…… 他该如何救人呢? 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先不作出评价,让学生互评。)非常好!刚才同学提出很多的方法,到底哪种方法最妥当?答案就在下面我们这节课中。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救人的方法。评估:学生对提出的施救方法进行互评,以便新课的导入。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二:①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入课题,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课件带点夸张性,吸引全体学生的加入。
一、压力 刚才的例子中小孩落入冰中脚与冰面发生了力的作用,这是一种什么力呢?学生探究后,教师提问:①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海绵为什么发生这个变化?这个变化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将海绵分别水平放置、倾斜放置、竖直放置,用手指挤压海绵并观察它的变化。 学生分析与交流: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请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个环节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压力的方向及其作用效果,比教师直接告知印象要深刻的多。设计课件要显示力的作用效果的显著变化,便于大家归纳。
在回答教师提问以后,师生共同总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有“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特点:垂直指向接触面。
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实验,体会“笔尖处比笔尾处疼”,紧接着提出问题:结合这个小实验分析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用手指挤压铅笔。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有依据,有的可能没有依据,教师要多问一问为什么,引导他们得出以上正确猜想)。评估:学生互评,注意个性差异。 这个环节要学生提出猜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从设问到猜想,最终设计实验环节紧凑,实验现象与课件相互动来归纳结论。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以后教师确立统一的实验方法: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压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学生讨论怎样去设计实验,教师可给一些引导,如:①怎样去看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②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实验时要采取控制变量法。 在这个环节,可能有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可能理解不够,教师要注意引导。 
实验探究 在学生探究实验后,教师选一组谈谈他们是怎么做的并重新演示。 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活动,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去探究,教师再总结,即让学生尝试了探究的乐趣,又能集中统一认识。通过小组实验,讨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结论 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提问:物体运动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这样可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
三、压强 教师简要复习第二章第三节中“速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在比较A与B、B与C的作用效果哪个更明显时用上面的结论很容易判断,在比较A与C的作用效果哪个更明显时教师引导他们利用每一平方米上的压力来比较,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根据压强概念进一步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公式: p= 单位:F(牛) S(米2 )p(牛/米2即帕斯卡)反思:科学探究过程的节奏把握、类比法的适时导入、学生活动的评估等有效结合,会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顺利突破,学生在愉悦中获得新知。 学生思考:A、2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10牛的作用力;B、2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12牛的作用力;C、3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12牛的作用力。比较A与B、B与C、A与C的作用效果哪个更明显?比较A与B由结论①可得出B的作用效果明显;比较B与C由结论②可得出B的作用效果明显;比较A与C时同学们发现直接用以上方法不行,思考一段时间后有同学提出把它们每一平方米上的压力求出即可用结论①了。在建立压强概念、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后,请学生讨论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1、这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引入压强的概念。2注意知识的迁移。设计插入“速度”动画类比导出“压强”。
四、知识运用与深化 1、教师分析、讲解课本145页例题,在分析中注意讲清坦克对地面的压力为什么等于重力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2、如下图所示,用50N的水平推力将20N重的物体A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A与墙的接触面积为0.01m2,则物体对墙的压强为多大? 提问:坦克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什么等于重力大小?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思考、解题。推证: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撑面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物重。 这一环节主要是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考虑到课堂时间,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2为备用例题。
五、归纳总结 1、师生共同利用这一节课的内容来分析解决引入中的问题后进行总结。2、思考、互相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这节课用问题引入,最终以解决问题结束,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六、布置作业延伸兴趣 1、背书包为什么要用扁而宽的带,不用细绳?2、【课题】了解生活、生产减小、增大压强的方法【活动流程】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备注】①网上查找、采访获得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②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③ 发现新问题. 作业这么设计是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板书设计:
1、 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p=
单位:F(N) S(m2 ) p(N/m2即帕斯卡)(P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