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五石之瓠——知识梳理
《庄子》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子》一书及庄子的思想,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翻译全文。
2. 进行本文与《老子》,本文与《逍遥游》的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本文庄子观点。
3.体会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文学常识】
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老庄哲学”。
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庄子)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经》。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的代表。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诸子百家: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道德”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认为的残生伤性。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无为而治),摒弃人性中“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他的哲学思想《庄子》外,通过《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即分析物理的10 个命题。惠施的"历物十事"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他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与之相对的是主张“离坚白”的公孙龙。
【文言翻译】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长成的葫芦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用(它)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 不能胜任/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却又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不是不内中空虚而宽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说:“您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啊。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外地人听说了这,请求用百金购买他的药方。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聚集族人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得到的)不超过几个前。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卖了可以得到百金,请允许我卖给他吧。”
客得之,以说吴王。
外地人得到了药方,凭借它去取悦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越国发兵侵吴,吴王派他率领军队。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冬天和越军进行在水上战斗,(因为有防止冻手的药物)使越军大败,(吴王)就割地封赏他。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能防止手冻裂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却不能免除漂洗丝絮的辛劳,那么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作为大樽,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反而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您还是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文章主旨】
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蕴含着“有用”和“无用”哲学思辩。庄子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
【内容探究】
1.庄子与惠子讲故事的用意:
(1)惠子: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讥讽庄子学说。
(2)庄子: ①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②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 ,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
③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 无用之“大用” 。
2.庄子与惠子的性格:(1)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有过多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2)庄子放旷豁达,随顺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
3.本文寓意:(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比较阅读】
1.老庄思想的不同
(1)老子宣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强调要遵循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
(2)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超脱。
2.老庄的“有”“无”观
(1)内容上,相对于“有”来说,二者都十分重视“无”的作用。庄子继承老子的观点并加以发展,如《五石之瓠》一文中,针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言论,庄子提出“有用”与“无用”的判断标准在于使用者的见识和眼界,世上并没有无用之物,所谓无用,实为真正的大用。
(2)表达上,老子虽也偶用比喻,但整体风格是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的直接论说道理,观点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庄子则文笔富于变化,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形象说理,富有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五石之瓠》与《逍遥游》
(1)从“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看,庄子所说大用是怎样的大用?
大瓠之用:“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
大树之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展现:①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
②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③庄子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
主旨:“无用”“大用” 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庄子不仅批评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
(2)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大鹏?联系课文,说说故事有什么用意?
蜩与学鸠:因为自身飞不高、行不远,所以认识有局限,无法理解大鹏;自以为无所依赖,十分自由。
说明:认识上存在“小”与“大知” 。
蜩、学鸠:限于“小知”,没有“大知”;庄子批评惠子:“大”对“小”的反讥
“无用”“有用” 之辩,“小大之辩”:都表明“小知”不及“大知”。
(3)《五石之瓠》中,宋人、客人及惠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与《逍遥游》有何联系?
宋人:以百金售卖药方
客人:取悦吴王获封赏
惠子:用葫芦做瓢盛水
“知效一官”四种人:执着功名
《逍遥游》:万物处于各种限制中,皆有所“待”
自然界:大鹏、蜩、学鸠等
人类社会:“知效一官”等、宋荣子、列子
逍遥游主张“无待”——摆脱一切主客观束缚,精神上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绝对自由状态。
①反映着人对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②呈现出以艺术的、审美的心境感知天地万物的美感。
【古今视角】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有用”“无用”的观点?
(1)强调人应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与庄子身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2)避开纷乱现实,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3)顺应本性,游于无穷,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游”境界,才是“无用之大用”。
(4)如何在乱世中进行自救和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独立,表现出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独立超拔的精神。
(5)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大用”,对后世影响巨大。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打上庄子印记。
(6)追求“绝对自由”,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
(7)庄子“有用”“无用”的思辨认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知识梳理】(学生梳理)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