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安徽卷(语文)纯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安徽卷(语文)纯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18 13: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安徽卷(课标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连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绝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1.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A项缩小范围,“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不合原文,原文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不是“不充分”。C项无中生有,“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在原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关键词“追求真理”“科学家”“内心”“受到约束”,根本没有“清教徒追求真理”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的意思。D项任意嫁接,导致牵强附会,原文说“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就是说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原文还说:“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这是列举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具有的客观存在。但是D项却将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子意思嫁接在一起,特别是“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纯系臆造,原文中没有说到“科学家运用概念”之类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 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 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2.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兼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思路分析错误,“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不是“这一特征推导出”的。正确的应该是:①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归纳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一个共同特征:“真的或者假的”;②段直接提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一个特征,然后以科学家为例进行分析。C项“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分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不是“重点”,是承上继续阐述,也不是“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而是分析了伦理公理的特点(如“应用广泛”“根基扎实”等),或者说分析了伦理公理的提出和接受、伦理公理和科学的公理的区别。D项“有本质差别的”分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绝不是任意的。
D. 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3.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也就是说作者没有指出是否“自觉”,而是说“会”,没有说“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而只说“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一个方面。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②踦: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4.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由”是从、出自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5.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因”:副词,“于是”/连词,“因为”;B项“而”: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转折,“却”;C项“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竟(然)”;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6.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且南越君民同心”文中无依据,相反,从陆贾的“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话中,能反映出南越存在君民不同心的情况。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流,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重要语句的能力。(1)得分点主要在“弃反”“捐”“区区”“及”,句意;(2)得分点主要在“中国”“王”“遽”,句意;(3)得分点主要在“无足”“令”“所不闻”,句意。
【参考译文】
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号称是一个能言善辩之士,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诸侯国。到高祖做皇帝时,中原刚刚安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乘机在那儿称王。高祖派陆贾赐给尉佗印并封他为南越王。陆生到达南越,尉佗梳着椎形发髻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于是对尉佗说:“您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的坟墓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再说秦朝政治混乱,诸侯豪杰纷纷起兵,唯独汉王最先进入关中,占据咸阳。项羽违背约定,自己封为西楚霸王,诸侯都归属于他,可说是强大至极了。然而汉王起兵巴、蜀,驱使天下人,降服诸侯,于是讨伐项羽灭亡了他。五年之内,海内平定,这不是靠人力,是上天所造成的。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讨伐暴逆无道的人,将相们想发兵来征伐大王您;天子怜悯老百姓近来十分劳苦,暂且让他们休养一下,派遣我来授给您王印,剖分符节,互通使臣。大王您应当到郊外迎接,面向北方称臣。您却想用新建立起来还没有安定的南越,在这里逞强。汉朝果真听说此事,掘开焚烧大王先人的坟墓,杀光您的宗族,派一个偏将率领军队十万来南越,越人就会杀掉大王投降汉朝,像翻动手掌一样罢了。”在这种情形下,尉佗就急忙起身坐好,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待久了,(对您)特别失礼仪。”接着问陆生说:“我与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陆生说:“大王似乎贤能些。”又问:“我和皇帝相比,哪一个贤能些?”陆生说:“皇帝起兵丰、沛,讨伐残暴的秦王朝,诛灭强大的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功业,统一治理中原,中原的人口用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拥有天下肥沃的地方,人众车多,各种物产殷实富足,政令出自一家,从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现在大王您统治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蛮夷,处于崎岖的山海之间,好比汉的一个郡,大王怎么能与汉王相比呢!”尉佗大笑说:“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十分喜欢陆生,留他与自己一起饮酒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流,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让他向汉朝称臣并尊奉汉朝的约束。陆生回朝向皇帝汇报,高祖十分高兴,任命陆生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朝已经吞并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将要死亡,召来龙川令赵佗。当即就把文书交给赵佗,(让他)行南海尉一职。任嚣死后,赵佗接着逐渐用法律诛杀秦朝所设置的长吏,用他的党羽担任郡县的代理郡守。秦朝已被攻破灭亡后,赵佗就攻打吞并了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帝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战乱,百姓劳苦,所以放过赵佗,不予诛讨。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册立赵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异同”,在读懂两首诗、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要抓住关键词语“孤独”“恬静”“凄冷”等。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注意除了指出修辞手法之外,还要对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加以赏析,也就是要回答将什么比喻成什么,有何妙处或作用。
【诗歌赏析】
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出作者个人独特的感受,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并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语言简练,生动形象。
韦应物《秋斋独宿》写山中的月亮皎洁明亮,风儿不时吹动竹林,半夜里鸟儿不时被惊起,只有屋里的人独自静静地安眠。诗人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但孤独是淡淡的,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出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雨声下在深深的竹林里,惊动得鸟儿不时地发出一声鸣叫,寒冷的树枝上想睡也睡不成。作者以惊鸟无宿暗喻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孤独中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乙: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④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0.[答案] 甲: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秦人不暇自哀 ⑤而后人哀之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乙:①民生各有所乐兮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③江间波浪兼天涌 ④杜鹃啼血猿哀鸣 ⑤静影沉璧
⑥水随天去秋无际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樱 桃
黄 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料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着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1.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答案] (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下来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再整合内容归纳概括。第(1)题注意从“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开始回答,可从新建筑、人的精神面貌、文娱生活、旅游业等方面及其特点加以概括。第(2)题注意“历史气息”一词,主要从建筑雕刻、对联和民间传说等方面体现出来。
12.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 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用多从内容(内容重点、手法、思想情感)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画线句子写古诗词中樱桃的形象,主要是结构上的作用,既照应了上句樱桃“时令短”“不易发现它的踪迹”的特点,又为下文樱桃的新寓意做衬托,大量引用名句,也丰富了内容。
1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 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
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考生要理解作者借樱桃写充满生机的未来的意图,前面写桐庐的变化,桐君祠正在重新整修、古桐树生发新芽都表现了桐庐的未来充满生机,这与樱桃的形象是一致的,前面的内容为后面集中写樱桃做了铺垫,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答时,紧扣题目中的“安排的原因”,可从行文特点、文章内涵、寓意主旨等方面思考。
1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写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 示例:(1)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2)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
(3)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多关注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
(4)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赋予在古诗词中象征惜春的“樱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赏齐白石的画丰富其内涵,以此体现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生机的时代精神。
(5)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对桐君山历史气息的描述,对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同时,对这些景点被游客冷落的现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许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明确“见识和魄力”的意思,从文中可看出,见识指明智、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然后选取角度,如从“对改革发展变化前景的信心和期待”“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等角度思考,分别指出作者的“见识和魄力”在哪里。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千万不能把题目误解成“见识”和“魄力”两个方面,那就属于审题错误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旋律  天籁  协奏曲  休止符
余音缭绕  不绝如缕
B.文采 脚本 座右铭 俱乐部
鸿篇巨制  异曲同功
C.履职 禀报 亲合力 传帮带
弊绝风清  惠民工程
D.机率 调剂 孺子牛 气垫船
顾名思义  一如既往
15.A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B项“异曲同功”应为“异曲同工”;C项“亲合力”应为“亲和力”;D项“机率”应为“几率”。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16.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做题方法是筛选法与排除法相结合。C项“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成语使用正确。A项“毋庸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毋庸”,无须。此处成语犯了用法不当的错误。用法上,这个成语只作谓语(如“这点毋庸置疑!”)、定语分句(如“毋庸置疑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形容十分肯定。B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焕然,形容有光彩。“焕然一新”应修饰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此处成语用错对象,根据语境,应该用“耳目一新”。D项“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该成语使用不合语境,后一句语境中说“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这与成语意思不吻合。可用“未雨绸缪”。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17.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一是照应不周,“等方面”缺少介词照应,应在“年龄”前加“在”;二是不合逻辑,“经历”与“任职时间”概念混乱,有交叉。C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宾语,可以是“的途径”,或“的方法”,或“的措施”等。D项搭配不当,“攸关”与“质量”不能搭配,将“攸关”改为“关系”。
18.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6分)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标题: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18.[答案]
  示例二
中国龙,我骄傲!
①中国制造大显神威
②技术性能世界一流
③蛟龙潜海世界瞩目
④海底宝库敞开大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兼及考查筛选信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拟定总标题时,可通过压缩整个语段的关键词“蛟龙”“中国龙”“中国制造”获得;拟写板块标题时,材料除第一句总括句外还有四句话,正好可压缩成四个板块标题,如第三句话“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可压缩成“蛟龙潜深海”“蛟龙潜海世界瞩目”等多种表述方式。
19.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字母)(4分)
《兰亭集序》(见下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__①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__②_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__③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__④__。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19.[答案] ①D ②C ③A ④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选用句式,兼及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题目时,涉及语境、句意、句式、图画中的书法等方面。①和④两处的区分,主要是从文段表述上与所给出的图画书法上来进行,文段中有“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①是描述章法方面内容的,从图画中可以看出有潇洒飘逸之美,自然也就填写D项;而④是属于用笔方面内容的,自然与B项“运笔使锋”相关联。结合语境,可知第②处可填写C项,因为上文语境中有“不求……”,那么选项中句式上与之协调一致的有C项的“强调……”;从句意上思考,可以知第③处应填A项,前面的语境中有“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的内容,显然是将其比喻成人的特点,那么与之协调一致的就只有A项。
20.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分)
李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小伙子,你讲得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路萍:也谢谢你,再见!
20.[答案] 示例:①阿姨,您好!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
②跟车抢红灯,多危险啊!再说,大家这样抢红灯,也容易影响交通;这不,堵上了。
③人人遵守交规,大家出行才会安全、顺畅。阿姨,您看我的话对吗?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兼及考查标点符号的能力。侧重考查连贯、得体、简明。答题时,上下文语境最重要,要结合两人对话内容,也就是根据前后语境中说话的内容,推出要说话的意思并准确地加以表达,还要特别注意得体,注意礼貌。如第①处横线,可从路萍的回答中推断出李华的说话内容,是告诉对方您刚才闯红灯了,但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拟写第②处时,要紧扣题干中“耐心劝导”这一要求,从两个角度劝说,一是自身存在危险性,二是影响交通。第③处所填内容是在对方理解李华说话内容的情况下,说出“是不该跟着别人抢”的话时,侧重于告诉对方不抢红灯的好处、作用,因为后面的语境中对方又说了“你讲得在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1.[解析]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主旨、抓住主要内容。可以通过理解内容法:材料有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有的人对已发生事情的“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后面部分则是萧伯纳个人梦想未发生事情后“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追问。关键要抓住前后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材料中的“却”字,可知前者是引子,后者是重点,侧重于后者,甚至是前后两者相反。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抓住“有的人”“已经发生”“梦想”“为什么不能”这四个关键词,仔细审读,“有的人”应该是说话人也是命题者提出来作引子的,“已经发生”说明是过去的事情、事物,“梦想”一词则是最关键的中心词,也是这个作文题的题眼,“为什么不能”则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维。
如此,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现实的世界存在探索创新精神,但年轻人更应该有梦想和希望,生活的意义实际在于为目标而奋斗、为梦想全力以赴的过程。即立意为:“我们不但对现实世界要具备探索精神,更应该有梦想和希望,并为之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梦想,成就精彩人生。”这符合说话人萧伯纳的原意,因为他的作品以富有理想主义而著称,也比较符合命题人的引导意图——当今社会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梦想和创新都是比较缺乏而又必不可少的。一句话,这则材料作文,应该围绕“为什么要有梦想”来立意才好。值得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可以针对有关“中国梦”的热点来写,但大可不必大谈特谈“中国梦”,而走向空谈、空洞。
这则新材料作文有多个角度可以立意。如果从材料中“我”的角度立意,可以拟标题《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梦的力量》《梦想,推动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如果从材料整体的角度,也就是综合“有的人”与“我”两方面之间关系的角度立意,即“面对既往(现实),反思、探究、总结,又要树立理想,具有探索精神”的角度,可以拟标题《立足现实,超越梦想》《过去·现在·将来》《梦想创新中成就人生》等。还可以从强调辩证性角度来立意,譬如结合“保守与创新”“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思路来写作。值得一提的是,应试写作语言表达是重点。高分关键在发展等级,而在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这四个方面,有文采相对来说是广大考生最有可能得高分的方面,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有亮点。文体上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散文、小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