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湖南卷(课标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意(qiè) 静谧(bì)
伊甸园(diàn) 惊鸿一瞥(piē)
B.乘势(chénɡ) 戏谑(xuè)
可塑性(suò) 跬步千里(kuǐ)
C.佳肴(yáo) 苋菜(xiàn)
瞭望哨(liào) 独辟蹊径(xī)
D.篆刻(zhuàn) 黝黑(yǒu)
口头禅(chán) 力能扛鼎(kánɡ)
1.C [解析] 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的字音。错误类型为“形声套读”“多音误读”和“方言纠错”。A项“静谧”的“谧”,不能套读“bì”,应读“mì”;B项“可塑性”的“塑”方言中极易读成“suò”,应读“sù”;D项“力能扛鼎”的“扛”遵循“多音读次音”的原则,不读“káng”,应读“g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扮靓 商贾 关怀倍至 余音绕梁
B.辐员 魁梧 天花乱坠 彪炳千古
C.联袂 眈误 沧海一粟 插科打诨
D.寒暄 遴选 克勤克俭 针锋相对
2.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A项,关怀备至:关心得无微不至。备,表示完全,不是加倍的意思,因与“倍”字同音而造成错误。B项,幅员:领土面积,指国家疆域。广狭叫幅,周围叫员。“幅”字与“巾”有关,用于布帛、图画等;“辐”字是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一条条直棍儿,与“车”有关,用于“车辐”“辐射”等,近形混淆。C项,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耽”字从耳,本义是耳朵大而且下垂。眈:注视的样子。从目,本义是目向下视。常用于“虎视眈眈”(凶狠贪婪地看着)。也属于近形混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据义定形”,从意义入手,确定字形(同音字)或偏旁(形近字)。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3.B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语病。命题难度有所降低,要求选择有语病的一项。B项,“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暗换主语,应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且语序不当,应该先“发展”再“创新”。病句考查归根结底还是考查考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找主干,理枝叶,识例句”是最基本的方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闲情,是___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__。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4.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解答此类题的原则是“瞻前顾后看语境”。“只见”,对应“不见”,由最后一空选②,敲定正确答案为B项或C项;“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紧接“月儿挂上柳梢”,写出时间变化,最后锁定正确答案C项。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
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5.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应当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6.A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只要根据句式特点和固定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第一句根据语境可知,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出自《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也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由此判定A项符合题意。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表凭借,译为“用”;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C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代词,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称代词,翻译成“他”。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
A.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7.B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的《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8.C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有点难度,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与积累。做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解析] 做本题关键在于对几个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翻译。(1)句中的“旧”、两个“以”;(2)句中的“而”“以”“得无”(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是”“良”等。这些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要注意译准确。
【参考译文】
《魏略》中说:刘备在樊城屯军。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地区(袁绍),诸葛亮(暗)知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向北去见刘备,刘备与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诸葛亮)年纪比较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入座集合完毕,其他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亮)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结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给刘备,刘备用手在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开明的将军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于是)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是什么话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估计自己又怎么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正为这发愁呢,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正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悦;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自己登记,如实上报,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大了。刘备由此深知诸葛亮有英略,于是以上等宾客之礼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这样。
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认为我是一个乡下人,委屈自己,三次亲自到我的草屋来看我,拿现在天下的大事来和我商量”。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确的了。虽然听说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诏书,命我搜集三国时期各个不同方面的史料,来注释陈寿的《三国志》。陈寿的书权衡轻重得当,叙述事实大多精审而正确。这实在是像一座适宜游览观赏的园林,是近代的一部难得的史书。然而此书的缺点在于太过简略,常常有遗漏的地方。我奉旨寻求历史的详情,致力于完备周全。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旁征博引遗事逸闻。据我考察,三国时代虽然经历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它的历史却关涉汉、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对于那些陈寿没有记载,但却应该记录的史料,我就全部选取,来弥补他的缺漏。或者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言辞却背离交错的,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论断的,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如果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言辞不符合常理的,就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来警戒他的荒诞。对他记录的时事不知恰当与否应该存疑,陈寿有小的失误的地方,就多按我自己的意思来作分析。自从我编辑完成此书,至今已经将近一月。写作校勘刚刚完成,恭敬地封合好呈给陛下。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10.[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
(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喻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 (1)考查识记。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是小学要求必背的内容。湖南2012年考查诗歌基本常识,今年又考查识记几乎家喻户晓的知名诗句,旨在引导考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与基本的诗文积累。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楚这两个环境,再联系“柴扉”“两忘机”及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便可以回答出来。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________________,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答案]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海客谈瀛洲
[解析] 本默写题不是很难,两篇必修,一篇选修。关键是一字不差。注意“于”字是通假字,不能写成“吁”;“报怨”的“报”字也不能写错;“瀛”字注意要加三点水。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贸易,因为它会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贸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人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税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12.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________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________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分)
12.[答案] 喜欢烈酒 以酒治人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段意,注意从原文提取关键词,第②段中有“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第④段中有“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提取两个关键词就得4分。
13.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13.D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选用,注意标题一要能准确概括全文内容,二要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将“烈酒”与“殖民统治”结合论述。所以选D项最为适合。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人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14.D [解析] 本题考查推断能力。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结尾卒章显志:“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是在告诉我们须警惕其负面影响。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未婚妻
[法]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15.“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5.[答案]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从人物本身的作用与推动情节的作用两个方面作答,既要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
16.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分)
16.[答案] 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分析。注意按照“指——析——点”三步答题;两个例子要分别作出分析,点出效果。
1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是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
17.[答案] ①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②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主题把握。人物形象要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即可;对主题的作用要将文本与术语紧密结合,注意题目中“深化作品主题”的方向暗示,答题时不能跑偏。
18.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8.[答案] 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意蕴。注意对象是“我”的思想感情,从“温暖”到“伤感”,从“羡慕”再到“渴望”,注意对“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的分析。
六、选做题(12分。19、20题任选做一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故意摆出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赞美,引起人家注目。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烟波中,和有翅的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它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娇态,供人们仔细欣赏。
天鹅,亦称“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如大天鹅,雄体长1.5米以上,雌体较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达鼻孔前方。群栖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分布极广,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另有疣鼻天鹅,嘴红色,基部具疣;小天鹅,体型较小,嘴短,嘴基黄色,未达鼻孔。三种天鹅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分别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效果。(6分)
(2)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以“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140字。(6分)
19.(1)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是描述性文字,主要使用了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天鹅的神态、动作等特征,鲜明生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②第二则材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了较多的科学术语进行解说,介绍了天鹅的种类、特征、习性、分布等知识,平实准确,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2)[答案] 答题要求:主旨紧扣“保护天鹅”,表达富有创意。
示例:小时候每到夏天,外婆就拿一把用捡来的天鹅羽毛做成的扇子为我扇凉,边扇凉,边讲天鹅的故事。外婆说:“天鹅是老天赐给人的朋友,赶走了天鹅,人就会变得孤单。”外婆的话从此在我的脑中打下极深的烙印。天鹅是人类的朋友,爱护它们,受益的是地球,是全人类。
[解析] 本题考查创意写作。注意答题要求:①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一要求暗示我们作文时可以不受文体的限制,抒情散文、简短精美的故事、思想深刻的议论文段等皆可;②主旨紧扣“保护天鹅”,这一要求限定了文段的中心。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20.(1)[答案] 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这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分析作用时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答案] 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的相关论述。
示例: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荀子的谆谆教诲穿越千年,于今天亦不过时。古代方仲永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人不能停止学习,我们学得越多,头脑才会越聪明;反之,头脑的机制将会退化。不学习的人,只会越活越笨,即所谓“圣益圣,愚益愚”。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论述,如《论语》《大学》《劝学》《为学》等,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1.[解析] 今年湖南卷再一次延续了文字性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目。题目要求“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选择角度,并不是网络上误传的二选一话题作文,与2011年的“我来了”到“你们来了”以及2012年的“一双手”加四句话相比,增加了审题难度!文题要从两则材料的感受与思考出发,你可以选择在外追逐梦想搏击风雨,你也可以选择在家守望亲情享受宁静,关键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如果单一地写“我愿意”或“追逐梦想”或“守望亲情”都有可能偏题,必须要顾及两则材料的共同点,联系一个来写另一个,不能写丢!两则材料都在强调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并享受这个过程。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生活都会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这种向往,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对传统生活的守望,使我们守护着文化传统,怀念传统生活的温馨。这种守望,也是人类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方式。比较好的立意应该有:①既要在事业上学会享受奋斗的过程,也要在亲情上学会享受宁静的幸福;②事业上的奋斗与家庭的温馨是人生幸福之源。参考拟题:①追梦诚可贵,守望价更高;②梦想天空分外蓝;③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④人生幸福来自哪里;⑤带着您的爱追逐云彩。
【范文示例】
淌过大地的生命河
刘晓平
人们把大地比作母亲。倘若没有壮阔、厚实的大地,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便是虚无的、空幻的了。没有了大地,便没有了生命,便没有了思想……因此,大地是万物之母。有了大地,便有了泉,便有了溪,便有了河流,便有了智慧和创造!
当大地上有了我的第一声啼哭,父亲便以太阳的名义给我命名为江河。从此,我便是一条生命河,一条诞生于大地,奔腾于大地,流淌于大地的生命河。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山孩子,一个迂回奔走、唱着清亮亮童谣的山孩子。那时父亲便告诉我:“孩子,你的名字叫江河,你不要做潺潺的小溪。山的外面有丘陵和平原,遥远的地方是大海,大海才是你的归宿啊!”当时,我幼稚的心灵不求理解,但求牢记;我只记下了自己的名字——江河,我的归宿是大海。我好奇地问:“那父亲叫什么?”“父亲叫太阳哩!就是有升有落的太阳。”父亲怕我听不懂,还给我解释了许多的道理:太阳才平凡哩,因为平凡才有升有落;它的升落是因为依恋着它的儿子哩,它要看着儿子是怎样长成江河,怎样奔向了大海的。就为了儿子,它才有了平凡中的永恒,永恒中有升有落。大海才伟大哩,但那是一种平凡积蓄的伟大。翻江倒海,那是多么磅礴雄浑的气势!但是,要奔向大海,江河得经受许多的考验。它得穿越重重山崖的阻拦,绕过层层峰峦的困扰;它得有跨越山涧的勇气,至死不渝的豪情;它得有斩断柔情的气概,奔如跑马的气势;它必须不畏悬崖断壁,不恋风花雪月……“但我会想母亲的。”我告诉父亲。父亲说:“大地是博大的,你永远都走不出她的胸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一想起她,母亲便会在你的身边。”我点头,记住了。
于是,我便开始长大,开始了兼收并蓄和包容一切清纯、浑浊的吸收;我吸收了长大的养料,也吸收了长高的思想。当我再回首眺望母亲时,只见母亲的身躯已留下许多沟沟壑壑一般的伤痕;所有的伤痕就是一组七音的笛孔,奏响一支美好而忧伤的歌!但我记住了父亲的话,我得继续走下去。
寻到了大海的归宿,自我便渺小了,才有了一种永恒的感觉。只有融入了大海,我才知道什么叫举重若轻,为何要百川归海。一切丑陋的人生和污浊的思想,在这里都被那种壮阔的美丽和碧蓝的清纯所包容,人们所抒发的是那种对深沉浑厚的赞美和对阔大无边的感叹。
这时候回首,我依然是太阳底下一条淌过大地的生命河。我明白了:我的归宿为什么是大海,我的向往为什么是大海,而且只能是大海!
[简评] 文章既写了自己对大海的向往与追求,又写了自己从大地与太阳那里获得的力量与支持,很好地扣住了文题中两则材料的精神内核。文章思想深刻,文笔流畅,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