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北京卷(文综地理)纯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高考真题解析——北京卷(文综地理)纯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7-18 13: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北京卷]文综地理)
图1,回答1~3题。
图1
1.图中(  )
A.甲地是我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1.D [解析] 甲地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我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漠河在北极圈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大兴安岭是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而非绝对的内、外流区分水岭;松花江干流自西南流向东北(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上下游结冰期不一致,故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A [解析] 题目设问针对“东北平原”,由辽河和松花江的流向可知,东北平原中间高,南北低;东北平原夏热冬冷,但是并不出现伏旱,伏旱现象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东北地区农业实行国营大农场经营,机械化程度高;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D [解析]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迁移到东北应该是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需要,外加“上山下乡”的中央政策号召所致。
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图2示意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的部分地区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的时段。读图2,回答第4题。
图2
4.甲、乙、丙分别位于(  )
A.巴西、印度、南非
B.南非、巴西、印度
C.印度、巴西、南非
D.巴西、南非、印度
4.C [解析] 印度位于北半球,玉米的种植期和中国大致相同,南非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种植期和中国大致相反,而巴西的玉米主要种植在巴西高原,种植期也应该在南半球的夏季。
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图3
5.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5.B [解析] 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得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雾霾天气会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加。
图4(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4(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6~7题。
(a)
(b)
图4
6.图4(a)中(  )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
6.B [解析] ①处等压线比②处稀疏,风力比②处小;①处位于高压脊上,天气晴朗,少云,③处受到锋面气旋的影响,多云雨;由等压线可以看出,②处气压比③处高;②处位于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④处位于冷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
7.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7.A [解析] 由(b)图可以看出,10时至12时④地的风向发生明显变化,风力突然加大,可判断锋面通过④地的时间为上午。
图5,回答8~9题。
图5
8.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8.C [解析] 甲地为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9.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9.C [解析] 甲处为峰林,主要为石灰岩,主要作用为侵蚀作用,但不是图中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地方;乙处为河谷,主要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丙处为背斜山,岩体破碎,丙、丁之间有断层存在,山体易发生滑坡;丁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山。
 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图6,回答10~11题。
图6
10.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D.降低运输成本
10.D [解析] 瓶装水厂选址高碑店、武清,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销售市场为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地,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
11.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
①就业岗位增加 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 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⑤城市等级提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11.B [解析] 瓶装水厂的落户,必然会带动当地就业,吸引相关产业的集聚,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
36.图7,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原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36.[答案] (1)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经济发达。
(2)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4)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解析] (1)新西兰为岛国,对外的交通联系方式首选海运;其次其经济发达,航空运输发达。从图示信息亦可发现新西兰有众多的海港和航空港。(2)根据新西兰所处的纬度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判断盛行西风遇地形阻挡而导致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3)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北岛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地形更平坦,飞机场、海港、道路的密度更大,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4)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与火山有关的旅游资源除了火山遗迹(火山地貌)外,还有温泉等景观。
40.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8,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图8
40.[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 南美洲东岸①处,纬度位置相对较低,受到巴西暖流的影响,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遇巴西高原的阻挡,易形成大量降水,故形成热带雨林。②处为安第斯山脉地区,地势高,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
41.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图9,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图9
41.[答案] 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解析] 结合图中信息,聚落分布特点从分布形态和聚落密度两方面分析。两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在水热组合、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013·北京卷]文综地理)
图1,回答1~3题。
图1
1.图中(  )
A.甲地是我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1.D [解析] 甲地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我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漠河在北极圈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大兴安岭是我国内、外流区的分界线,而非绝对的内、外流区分水岭;松花江干流自西南流向东北(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上下游结冰期不一致,故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A [解析] 题目设问针对“东北平原”,由辽河和松花江的流向可知,东北平原中间高,南北低;东北平原夏热冬冷,但是并不出现伏旱,伏旱现象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东北地区农业实行国营大农场经营,机械化程度高;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D [解析]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迁移到东北应该是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需要,外加“上山下乡”的中央政策号召所致。
米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图2示意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的部分地区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的时段。读图2,回答第4题。
图2
4.甲、乙、丙分别位于(  )
A.巴西、印度、南非
B.南非、巴西、印度
C.印度、巴西、南非
D.巴西、南非、印度
4.C [解析] 印度位于北半球,玉米的种植期和中国大致相同,南非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种植期和中国大致相反,而巴西的玉米主要种植在巴西高原,种植期也应该在南半球的夏季。
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图3
5.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5.B [解析] 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得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雾霾天气会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加。
图4(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4(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6~7题。
(a)
(b)
图4
6.图4(a)中(  )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
6.B [解析] ①处等压线比②处稀疏,风力比②处小;①处位于高压脊上,天气晴朗,少云,③处受到锋面气旋的影响,多云雨;由等压线可以看出,②处气压比③处高;②处位于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④处位于冷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
7.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7.A [解析] 由(b)图可以看出,10时至12时④地的风向发生明显变化,风力突然加大,可判断锋面通过④地的时间为上午。
图5,回答8~9题。
图5
8.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8.C [解析] 甲地为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9.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9.C [解析] 甲处为峰林,主要为石灰岩,主要作用为侵蚀作用,但不是图中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地方;乙处为河谷,主要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丙处为背斜山,岩体破碎,丙、丁之间有断层存在,山体易发生滑坡;丁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山。
 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图6,回答10~11题。
图6
10.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D.降低运输成本
10.D [解析] 瓶装水厂选址高碑店、武清,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销售市场为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地,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
11.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
①就业岗位增加 ②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 ③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⑤城市等级提升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11.B [解析] 瓶装水厂的落户,必然会带动当地就业,吸引相关产业的集聚,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
36.图7,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原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36.[答案] (1)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经济发达。
(2)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4)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解析] (1)新西兰为岛国,对外的交通联系方式首选海运;其次其经济发达,航空运输发达。从图示信息亦可发现新西兰有众多的海港和航空港。(2)根据新西兰所处的纬度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判断盛行西风遇地形阻挡而导致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3)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北岛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地形更平坦,飞机场、海港、道路的密度更大,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4)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与火山有关的旅游资源除了火山遗迹(火山地貌)外,还有温泉等景观。
40.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8,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图8
40.[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 南美洲东岸①处,纬度位置相对较低,受到巴西暖流的影响,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遇巴西高原的阻挡,易形成大量降水,故形成热带雨林。②处为安第斯山脉地区,地势高,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
41.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图9,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图9
41.[答案] 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解析] 结合图中信息,聚落分布特点从分布形态和聚落密度两方面分析。两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在水热组合、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