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小狗学叫
教材pp.53~58
1.认识“吗、讨、厌”等16个生字,学习本课新词,掌握“吗、担、压、中、弹”5个多音字。
2.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特点。
3.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
4.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感悟的能力。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预测故事内容,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理解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语言的背后所蕴藏的道理。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上网搜集、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
【教学方法】
在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激发阅读兴趣,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就课文主旨的解读设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深入品评童话故事;续写童话的多种结局,从而达到对童话主题的多元阐释。
【学习方法】
边读边预测法,一边读课文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比较法,将自己的预测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1课时
情景导入
(出示:小动物们的叫声)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一些小动物们的叫声:小鸡的叽叽声,小鸭子的嘎嘎声,老牛的哞哞声,还有小狗的汪汪声……小动物们的叫声各不相同。如果有一天,小鸡发出了嘎嘎的叫声,你们肯定觉得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叫声的童话——《小狗学叫》。(板书:小狗学叫)
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同时,标记不熟悉的生字、生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检查预习情况。
(1)熟读生字。
(2)牢记多音字。
二、朗读教学。
1.分角色朗读课文。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旁白1人,不会叫的狗1人,其他角色各1人。)
(2)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3)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4)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三、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出示图片。)
1.课文中的“别人”、小公鸡、狐狸、杜鹃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师生交流,并总结。
2.童话中经常把一切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了。
3.故事里的小狗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1)不幸、可怜。(它因为不会叫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2)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它每次学习叫都是一遍一遍地练习。)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
(虽然老遇到困难,但是它并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追求目标。)
四、预测结局,拓展延伸。
本文最为有趣的是作者为自己的童话作品设计了一些不同的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点评。)
1.比如,第一种结局是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是平庸,第三种结局是小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当然,如果学生能对第一、二种结局有新的理解,也要给予肯定。
2.学生们可能有多种预测,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都是有依据的。
作业布置
1.选用《学海乐园》相关同步练习。
2.选一本不熟悉的故事书来读,读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停下来,猜猜后面可能发生了什么。
《小狗学叫》讲述了一只不会叫的小狗向小公鸡、杜鹃学习怎么叫,但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盲目,要动脑思考,找到自己的位置,做真正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在童话的伴随下成长,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陶醉。童话《小狗学叫》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还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及努力之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本单元就是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提前让孩子们读了故事,孩子们的预测几乎全部都是被课文内容带着走,其实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所以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提前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