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不断造成生态灾难,除地球外人类别无去处等科学知识,阐明了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枯竭、裹着、晶莹、摇篮、慷慨、滥用、和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朗读本文,让学生了解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迫切性,引导学生珍惜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综合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媒体导入。(展示地球平面图)
2.同学们,上面的图片美吗?你们知道这拍的是哪里吗?(地球。)
3.是的,就是我们居住的美丽的地球,我们的家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家园——地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段朗读等方法,纠正易错读音。
1.检查字词识读。
2.掌握“裹着、摇篮、和蔼、慷慨、滥用、枯竭、晶莹”等词语的读音和书写。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导读第1~2自然段。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话锋一转,既承接了上文讲的地球的美丽,又引出了下文写的地球的小。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导读第3~4自然段。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这句话中的“本来”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来”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们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使山体滑坡,泥石流暴发,洪水泛滥,人们的房屋被冲毁了,庄稼被淹没了,人们无家可归;大量废气排放,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将被海水淹没;人类贪婪,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使很多动物物种灭绝。最后地球上将只剩下孤独的人类,还有大量的病毒、细菌……这些都说明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导读第5~9自然段。
(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个句子中的“至少”一词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至少”一词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至少”一词突出强调,更能让人信服。
(2)文章引用宇航员的感叹有什么作用?
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3)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火星上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但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在遥远的未来。要在火星上或者月球上建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移民基地,首先就要提供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这些还是要从地球上带去,做起来很困难。少数人可以,多了就不行。因此,人类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必须精心保护地球,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否则,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介绍了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生活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四、课堂小结
本文综合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让大家明白了保护地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号召每一个人为保护环境尽一点微薄之力。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艺性的笔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上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联系完整的语境再读句子。将理解词语与指导朗读,学习课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指导学生朗读时,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读这段话,“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