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无题》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无题》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17:3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无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小夏老师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PPT展示前句,引导学生对接后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李商隐被称为最具争议的抒情诗人,下面我们学习他的一首无题诗,感受一下诗中朦胧的情感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3、训练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重点: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难点:训练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作者生平
李商隐,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 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
文学常识
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
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们视为爱情诗。
诗以“无题”命名
疏通读音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
李商隐(唐)
yīn
yín
bìn
péng
把握节奏
听音频,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
李商隐
题目解读
《无题》: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
的题目时,常用“无题”做诗的标题。
无 题
李商隐
疏通诗意
别:分别,离别。
东风:指春风。
残:凋零。
诗意: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 题
李商隐
疏通诗意
诗意: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这里与“思”字谐音。
泪:蜡烛燃烧时六下的 蜡油,称为“蜡泪”。
疏通诗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意: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
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疏通诗意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意: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诗歌赏析
赏析:
首联写惜别之苦。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写出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感情煎熬。后一句情景交融,用暮春景象进一步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也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之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难
别亦难
——相见机会难得
——相别难舍难分
情深意厚
诗歌赏析
赏析:
颔联展现爱情忠贞。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悔的爱情追求。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再以“蜡泪”比喻相思之泪,再用“方”“始”使痴情之意尽显,自己对感情至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泪”字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露于外,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这两句常用来表示忠贞不贰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方尽”——隐指“思方尽”
“烛 泪”—— 隐指相思之泪
巧用双关
巧用双关、比喻表达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诗歌赏析
赏析:
颈联写别后的担心。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的猜测之词,担心、怜惜之情尽显于外。“云鬓改”“夜吟”是说因为相思的痛苦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
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
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诗歌赏析
赏析:
尾联作宽慰之语,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了关切之情。意思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透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之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考探究
1、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参考: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思考探究
2、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参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思考探究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参考: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思考探究
4、赏析“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参考一:
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停止吐丝,蜡烛只有化成灰时才会没有了泪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参考二:
用了比喻、双关、谐音手法,“丝方尽”喻指“思方尽”,烛泪喻指相思之泪,比喻新奇巧妙,曲折丰富,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至死不渝的感情。
思考探究
5、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
参考:
1、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
2、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歌颂无私奉献
6、赏析“夜吟应觉月光寒”中“应”字和“寒”字。
思考探究
参考:
“应”是估计、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表现了思念之深。
“寒”是寒冷、凄凉之意,一语双关,渲染了凄清寒冷的环境,烘托出了悲凉伤感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深沉感伤和悲凉凄楚的思想感情。
7、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考探究
参考:
这句诗的意思:(好在)蓬莱山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可以让青鸟一样的信使热情而周到地为我探寻、察看,传递消息。
诗人用了典故的手法,用“蓬山”
“青鸟”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相见很难和期待双方互通音讯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
8、有人说此诗为作者的政治寄托,也有人说此诗纯写爱情,你以为呢?
思考探究
参考:
由于是个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对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李商隐的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虽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的表现手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魅力。所以说“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板书设计
无题
首联:惜别之苦。
颔联:爱情忠贞。
颈联:别后担心。
尾联:宽慰之语。
表达爱情的忠贞不渝,抒发相思离别之苦。
主题归纳
本诗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表达了爱情的坚贞不渝、至死不变,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之情。
无 题
李商隐
课堂练习
1.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 。
2.李商隐的《无题》中寄托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
3.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 , 。
4.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理解型默写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