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09:4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七律·长征
许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克服了缺衣少粮、环境恶劣、敌人围剿、疾病寒冷的威胁等困难之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这次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作为亲历者的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这次长征的呢?让我们从《七律·长征》中去感受伟人的情怀吧。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中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解与探究结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媒体导入:播放歌曲《七律·长征》,同时展示红军长征画面。
2.同学们,听着雄浑的旋律,看着红军过草地、翻雪山的图片,再看看伟大的领袖站在雪山之巅指点江山,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回答)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伟人,走进《七律·长征》,一起去近距离地感受伟人的情怀,了解长征精神。(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检查字词识读。
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互读等方法,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
2.理解“逶迤、磅礴”等词的含义并掌握“律、崖、渡、索”4个生字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关于“七律”: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均有规定。
2.关于“长征”: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始于1934年10月,终于1936年10月,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3.关于背景: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但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取得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4.导读本诗:
(1)本诗首联赞扬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赞扬了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3)如何理解颈联中“暖”和“寒”的深刻含义?
“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弛有致。
(4)尾联起什么作用?
本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表达了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诗通过对红军长征战斗生活的回忆,热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本诗巧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反衬红军战士摧艰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正是我们伟大的领袖那巨人般的眼光、阔大的胸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
本文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教学前,教师布置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资料,在教学刚开始时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诗句表达的感情。理解诗词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加以充实,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