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4 22: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照片、史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根据教材和故事所讲内容,概括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开封 北宋的统一 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图》。 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图,阅读教材,总结北宋的统一。 总结: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师: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观察《北宋形势图》,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出示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第一:军事措施 材料一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已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宋太祖军事上的什么措施? 材料一反映了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材料二反映了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的局面。 第二:政治上的措施 阅读教材,归纳北宋在中央和地方上的措施。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材料: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也。” ——《归田录》欧阳修 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材料: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形成了“积贫”的局面。 第三:经济上的措施 材料: 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总结宋太祖在经济上的措施,这种措施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措施:下令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保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四:文化上的措施 材料: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北宋时“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上诉材料反映了北宋什么治国政策?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北宋为何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了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官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材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 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有何影响?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深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冶局面。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北宋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政治效率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军事上与辽、西夏多次发生战争。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宋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积贫积弱的局面,以范仲淹为首的官员进行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结果又如何 学生分析回答: 庆历新政主要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但是最终在反动派的攻击下,以失败告终。 教师总结:虽然庆历新政失败了,但是给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可能性。 (2)措施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王安石变法主要涉及到哪几个方面 他的原则是什么 目的又是什么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目的是富国强兵。 结合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总结:在富国方面,采用青苗法,即政府向农民提供,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募役法,减轻农民差役负担;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强兵方面,采用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到达兵农合一的目的;将兵法,固定将领对士兵进行训练。 (3)结果 教师提问: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 失败了。 教师追问:这次变法产生了什么效果 变法虽然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三、课后小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四、课后练习 1.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B ) A.赵光义 B.赵匡胤 C.赵光胤 D.柴荣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B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宋朝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 D ) A.削弱相权 B.派文臣做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