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壹
貳
壹
大气的组成
保姆加特纳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鮑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
39km高空与近地面的大气有哪些不同?
鲍姆加特纳为什么要穿特制的宇航服?
思 考
① 干洁空气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21%
78%
1%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25千米以下)
二氧化碳 CO2
臭氧—O3
氧气 O2
氮气 N2
1%
(1)氧气: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2)氮气: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3)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4)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生物。
化学分子式为O3,因其类似鱼腥味的臭味而得名
1.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 N2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微量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吸收地面辐射能对地面保温
O3 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产生云雨雪雾,
吸收、释放热量、
影响湿度、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
一、降水的形成条件
1. 降水过程:
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云滴→云滴增大→降水
2. 降水的形成条件
1、气温降低
2、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3、有凝结核;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水汽
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杂质
二、然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案例分析
图2.4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工厂废气排放
汽车尾气排放
秸秆燃烧
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极冰融化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CO2
增多
气温升高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极冰融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植被砍伐
(2)臭氧层破坏
冰箱、冰柜的使用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工业、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3)雾霾(PM2.5)
(4)酸雨
烧煤的烟囱或烧油的汽车排放出来的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水滴,落到地面形成酸雨。
南极臭氧层空洞
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
貳
大气的垂直分层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温度/℃
12
对流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50
高度/Km
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地球上的大气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低
多
少
大
小
高
气压
水汽杂质
大气密度
电离层(热层)
中间层
对流层 ——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纬度
高纬度地区: 8—9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低纬度地区: 17—18千米
季节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固体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对流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
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
对流层
高度
纬度
高纬度地区: 8—9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低纬度地区: 17—18千米
季节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对流层
低纬地区:17—18km
中纬地区:10—12km
高纬地区:8—9km
高度
特点及成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顶部降至-60℃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低纬度
——大气下热上冷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频繁
与人类的关系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天气现象(风、霜、雨、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大气垂直升降运动,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大气组成
气温特点
气流运动
自然现象
人类活动
(水汽、
二氧化碳)
(下部热,上部冷)
(对流运动气温降低)
(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密切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
50—55km
高度
特点及成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底层升温慢,高层升温快
——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空气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
——大气上热下冷,气流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
与人类的关系
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适合航空飞行
平流层
逆温,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大气平稳,以平流运动为主,且该层大气在水汽和杂质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
自平流层顶至3 000km
高度
特点及成因
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大气受到的引力小。
与人类的关系
流星现象
电离层大气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高层大气
气温先降后升,300KM高空温度可达1000℃
——无臭氧层,气温下降
——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紫外线
电离层: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
为离子,使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称为电离层。
作用: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高度
km
20
0
120
60
100
80
40
-100
-50
0
50
100
对流层
电离层(热层)
中间层
平流层
高
层
大
气
温度
℃
垂直分层 高度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每升高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
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对流层顶 到50~55千米 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 30千米以上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
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高度约2000~3000千米)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离地面远,引力小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波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思维导图
等
2018年3月12日,一架自孟加拉飞往尼泊尔的客机在降落期间失事,造成49人死亡,22人受伤。这架飞机是一架庞巴迪Dash 8 Q400涡轮螺旋桨飞机,它由孟加拉国航空公司US-Bangla运营。
结合材料探究:
(1)空难多数发生在飞行的哪一阶段?为什么飞的越高越安全?
(2)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空难多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对流层中,
对流层大气对流旺盛,天气多变。当飞机穿越对流层在
平流层飞行时,天气晴朗,天气稳定,飞行安全。
平流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2.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
这就是逆温现象。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的温度低于0.6℃,也属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是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而形成,
常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日出前,
形成和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1)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
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
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空气对流运动受阻,飞机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3.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堂巩固
2.下列关于水汽和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量很少且因时因地变化小 B.含量多且因时因地变化大
C.杂质对成云致雨没有影响 D.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是成云致雨的基础条件
3.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臭氧层
1.关于大气组成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氢气。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课堂巩固
5.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4.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的气温变化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 一直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高空100km处。据此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4-5题。
100km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