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7-18 16:55:13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科举制度的创立
2.科举制度的发展
3.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科 举 制 度 的 创 立
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1.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
2.隋统一全国后急需大批人才。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魏文帝曹丕
187~226.6.29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
陈群
字长文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推荐考察为主
  《廿二史札记》谓:“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只 注 重 门 第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诗》
  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隋文帝杨坚
541~604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废除九品中正制
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宣告科举制度的诞生。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隋炀帝杨广
569~618
文帝杨坚次子
头戴方帻[zé],上穿宽袖衣,下着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xì]。
隋朝文官俑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标志
隋炀帝开设进士科
607年丁卯,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沈起伟《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古代史卷)
杨纂……大业中进士举。
——《旧唐·杨纂传》
二、科 举 制 度 的 发 展
考试
级别 取 试 名 称 补   充   说   明
礼 部 明经   考试三场:“贴经”(填空)、口试、时务策。
进士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
明法(律学) 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明字(书学)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明算   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古》,通者及第。
皇帝
亲试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风雅古调科。 皇帝特诏举行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
殊的人才。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唐朝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唐朝科举制度
基本特征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分类
常科
制举
进士科
明经科
“非常之人”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常科考试程序:
州府考试(初试)
→尚书省考试(省试)      
→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女皇武则天
624~705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在开设文举的同时也开设武举。为了严防选官舞弊,她还创立了殿试制度。
唐代彩绘涂金穿明光铠武士俑
彩绘贴金陶武官俑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制度。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据统计,从唐武科正式开考,迄至清代光绪年间废武科,有史籍可考的武状元共有171名。
唐三彩文官俑
陕西省干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唐朝彩绘釉陶文官俑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登 科 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盛会
大雁塔 唐代进士及第
后,要题名大
雁塔,考中进
士称为“雁塔
题名”
三、科 举 制 度 的 影 响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1.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
2.对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世间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对策。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卷
状元赵秉忠
1573~1626
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人
广州科举考试的贡院
  贡院,即贡士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科举制度产生之初,并没有专用考场,省试一般在吏部南院举行。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开始建立贡院。宋哲宗以后,礼部、各州皆建贡院。明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制度化。清代沿用不变,府州县设试舍(考栅),京师及各省城则设贡院。
江南贡院牌坊(南京市)
  初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后经不断扩建,至清同治年间已形成一座占地30余万平方米、考生号舍达20644间的中国最大科举考场。仅清代经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
在江南贡院中了举人,就需跨过栏杆,谓之“鲤鱼跳龙门”。
←江南贡院至公堂
江南贡院号舍→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隋唐统治者创立和发展科举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控制人才。但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位于西安兴庆公园内
  自唐至宋,及元、明、清,中国科举制度吸引诸多远邦近邻。进士及第后,有的荣归故里,有的在中国入仕授官,有的在中国长期生活。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进士及第后仕于唐,逝世于中国。
阿倍仲麻吕来华学经图
越南进士题名碑林
位于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内
  科举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788年,朝鲜开始仿唐制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直到1893年才废除。
  越南以儒学为内容,实行科举考试是从公元1075年开始的,直到1915年~1919年间才正式废除。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 举 制
创立
发展
影响
创立的背景
创立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分类(常科、制举)
任用(唐朝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
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
对中国乃至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1.(2010·聊城学业考试)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C
2.(2010·山西中考)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 )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 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 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B
3.(2010·重庆中考)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辛勤耕作 B.作战立功
C.经商致富 D.参加科举考试
D
4.(2010·苏州中考)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
《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
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答案:(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
(3)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