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假设地面上有一火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行,其内站立着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站在路旁的
人观察车里的人,观察的结果是这个人( )
A.是一个矮胖子 B.矮但不胖 C.是一个瘦高个子 D.瘦但不高
高一物理
4.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考试时间为 A.速率 B.速度 C.加速度 D.合外力
90 分钟,分值 100 分 5.宇航员在某星球表面测量质量为 m 的物体的重力,测得物体在两极时的重力为G1,在赤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到指定区域。
G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mm 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道上时的重力为 2 ,已知该星球半径为 R,将此星球看成球体,则该星球的自转周期为
楚。 (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
卷上答题无效。
mR mR mR mR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A. 2 B. 2 C. 2 D. 2
G1 G2 G1 G2 G1 G2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8 题为单选题,9-12 题为多选题, 6.如图所示,物体 A 和 B 的质量均为 m,且分别与跨过定滑轮的轻绳连接(不计绳与滑轮、
全选对的得 4分,选对但不全得 2 分,有错误选项的得 0 分) 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在用水平力 F 拉物体 B 沿粗糙水平方向向右运动,整个过程 A 物体
1.一种玩具的结构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光滑铁环的半径为 R=20cm,环上有一穿孔的小球 始终匀速,则( )
m,仅能沿环做无摩擦的滑动,如果圆环绕着过环心的竖直轴以 10rad/s 的角速度旋转(取 A.物体 B 做加速直线运动
2
g=10m/s ),则相对环静止时小球与环心 O 的连线与 O1O2的夹角θ是( ) B.地面对 B 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A.60° C.地面对 B 物体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B.45° D.绳子对 B 物体的拉力不变
C.30° 7.密度均匀的球体半径为 R、质量为m,现从球体A中挖去直径为 R的球体B,将球体B放
D.75° 置在距离球体A的球心O为 2R处,如图所示,白色部分为挖去后的空心。已知半径为 R的球
2.中国的基建堪称世界之最,基础建设离不开各类工程机械,这些机械中有许多传动装置。 4
体的体积为 R3,引力常量为G,则球体A剩余部分对球体B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
如图所示,两轮以皮带传动,左边的小轮为主动轮,皮带没有打滑,A、B 两点位于两轮的边 3
7m2
缘,它们距离各自轴心的距离分别为 rA、 rB且 rB 3rA,当主动轮匀速转动时,下列说法正确 A.G
256R2
的是( )
7m2
B.G
A.A、B 两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400R2
B.A、B 两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 3:1 23m2
C.G 2
C.A、B 两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3:1 256R
2
D.大小两轮做匀速转动的周期一样 23mD.G
800R2
高一物理试题 第 1页(共 6页) 高一物理试题 第 2页(共 6 页)
8.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在水平力 F 作用下加速运动,力 F 的功率 P=30w 2
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并经过 C 点。若已知OD L,选 O 点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重力
3
保持恒定,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阻力 f 大小不变,物体速度最终达到最大值 vmax,此过程中
加速度为 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物体速度的倒数 与加速度 a 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所给信息可知以下说法中错
v 1A.小球由 A 点到 C 点的过程中,重力做功为 mgL
3
误的是( )
B.小球由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细线拉力做正功
A.f=3N
C.小球在 B 点时的重力势能为 mgL
B.m=1kg
D.D 点越低碰钉子后细线越容易断裂
C.vmax=10m/s
12.如图甲所示,小球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后绕固定点 O 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经
D.物体由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 5m/s
2
过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v,此时绳子的拉力大小为 FT,拉力 FT与速度的平方 v 的关系图像
9.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上面连接一个轻弹簧,用手拉住弹簧
如图乙所示,图像中的数据 a 和 b,包括重力加速度 g 都为已知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上端缓慢上移 H,将物体缓慢提离地面,拉力做功WF,不计弹簧质量,弹簧劲度系数为 k,
( )
弹簧弹性势能增加量为ΔEp,下列说法正确是( )
A.数据 a 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A.只有弹力和重力对质量为 m 的物体做功,所以该物体机械能守恒
B.数据 b 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B.弹簧弹力对手做功和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ΔEp b
C.比值 只与小球的质量有关,与圆周轨迹半径无关
mg a
C.物体离开地面的高度为H
k D.利用数据 a、b 和 g 能够求出小球的质量和圆周轨迹半径
mg
D.W 第 II 卷(非选择题)F ΔEp mg H
k
二、实验题(本题共 2 小题,每空 2 分,共 18 分)
10.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一个质量为 m、套在粗糙竖直固定杆 A 处的圆
13.(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下列器材可供选择:
环相连,弹簧水平且处于原长。圆环从 A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 B 处时速度达到最大(B
A.带夹子的铁架台 B.电火花计时器 C.220V 交流电源 D.纸带
为杆 AC 中的某一点),到达 C 处时速度为零,AC=h。如果圆环在 C 处获得一竖直向上的速度
E.带夹子的重物 F.秒表 G.天平 H.刻度尺
v,恰好能回到 A.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 g,则( )
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填器材前面的字母)
A.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
2
(2)在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 50Hz。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9.80m/s ,
1 2 所用重物的质量为 0.50kg。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第一点计作 O,另选连续的
B.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mv
4 4 个点 A、B、C、D 作为测量的点,如下图所示。经测量知道 A、B、C、D 各点到 O点的距离
C.从 A 下滑到 C的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小于 mgh 分别为 23.77cm、28.20cm、33.00cm、38.20cm。
1 2
D.在 C 处,弹簧的弹性势能为mgh mv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打 C 点时重物的速度为___________m/s,重物由 O 点运动到 C 点,重力
4
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_______ 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_______ J。(取 3 位有效数字)
11.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球,用一长为 L 的细线悬于 O 点,将悬线拉直成水平状态,并
给小球一个向下的速度让小球向下运动,O 点正下方 D 处有一钉子,小球运动到 B 处时会以 D
高一物理试题 第 3页(共 6页) 高一物理试题 第 4页(共 6 页)
14.某物理兴趣小组做“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实验时,分成两组。 16.(9 分)平抛一小球,当抛出1s后它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 ,落地时速度方
向与水平方向成60 角, g 10m/s2 ,求:
(1)初速度的大小;
(2)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3)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
17.(8 分)如图所示,轻质细线 AB上端系在竖直杆上、下端悬挂小球甲,轻质细线 BC上
端系在小球甲上、下端悬挂小球乙,轻质细线CE两端分别系在竖直杆和小球乙上,让竖直
杆转动,两球随着杆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3 , BC竖直,
CE水平,D、E 分别是甲乙圆周运动轨迹的圆心,甲、乙视为质点,质量均为 m,CE的长度
为 L,重力加速度为 g, sin 53 0.8、 cos53 0.6,求:
(1)其中一个实验小组使用平抛竖落仪,如图甲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 A 球
(1)细线 AB的拉力大小;
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 B 球被松开,自由下落。A、B 两球同时开始运动,多次改变小球距离
(2)乙的角速度和细线 EC与细线 BC的拉力大小之差。
地面的高度和打击的力度,发现 A、B 两球均同时落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用小锤打击金属片前,要使 A、B 两个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
B.多次改变打击的力度是为了改变平抛运动的时间
C.多次改变小球距离地面的高度是为了改变平抛运动的时间
D.用耳朵“听”来判断两球落地时刻的先后,比用眼睛“看”要敏锐得多。
(2)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让小球做平抛运动,用频闪照相机对准方格背景照相,拍摄到如图 18.(9 分)光滑曲面 AB 与水平面 BC 平滑连接于 B 点,BC 右端连接内壁光滑、半径为 r 的
乙所示的照片,已知小方格的边长 L,重力加速度为 g。由图可知,小球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 1 细圆管 CD,管口 D 端正下方直立一根劲度系数为 k 的轻弹簧,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恰
4
________,频闪的时间间隔 T=________,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v0=________,平抛到 c 点的时
好与管口 D 端平齐.可视为质点、质量为 m 的滑块从曲面上距 BC 的高度为 2r 处由静止开始
间为 t=________。 1
下滑,滑块与 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进入管口 C 端时与圆管恰好无作用力,通过 CD 后
三、计算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34 分;请写出必要的公式和文字说明,只写结果或不写公式 2
的不得分) 压缩弹簧,在压缩弹簧过程中滑块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Ep,求:
15.(8 分)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到距地面高度为 h1的近地圆形轨道上,在 (1)滑块到达 B 点时的速度大小 vB;
卫星经过 A 点时点火实施变轨进入椭圆轨道,最后在椭圆轨道的远地点 B 点再次点火将卫星 (2)水平面 BC 的长度 x;
送入同步轨道,如图所示。已知同步卫星的运动周期为 T,地球的半 (3)在压缩弹簧过程中滑块的最大速度 vm.
径为 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 g,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求:
(1)卫星在近地点 A 的加速度大小;
(2)远地点 B 距地面的高度 h2。
高一物理试题 第 5页(共 6页) 高一物理试题 第 6页(共 6 页)高一物理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C D B D B D D CD BCD AD AD
二、实验题(每空 2 分,共 18 分)
13. (1) FG (2) 2.50 1.62 1.56
L
gL 5 L14. (1)B (2)匀速直线运动 2
g 2 g
三、计算题(共 34 分)
R2g 2 2
15 gR T.(8 分)(1) 2 ;(2) 3 R h 2 R1 4
(1)设地球质量为 M,卫星质量为 m,万有引力常量为 G,卫星在 A点的加速度为 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m
G (R h )2 =ma①……………………(1 分)1
卫星在地球赤道表面上受到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则
Mm
G 2 =mg②……………………(1 分)R
解以上两式得
R2g
a= 2 ③……………………(2 分)(R h1 )
(2)设远地点 B距地面高度为 h2,卫星在同步轨道上运动时受到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
牛顿第二定律得
Mm 4 2G (R ④ h )2 =m 2 (R+h2) ……………………(2 分)2 T
由②④两式解得
gR2T 2h2= 3 -2 R……………………(2 分)4
16.(9 分)(1)10m/s;(2)20m/s;(3)15m。
(1)如图所示,将速度进行分解
由
v
tan45 y 1……………………(1 分)
vx
可得:
vx vy gt 10 1m/s 10m/s……………………(1分)
v0 vx 10m/s
且初速度的大小为:
v x v0 10m/s……………………(1 分)
(2)落地速度为:
v v
x 10
t m/ s 20m/s……………………(3分)cos60 0.5
(3)落地时竖直分速度为:
v y v
2 v 2t x 20
2 102m/s 10 3m/s……………………(1 分)
则有:
v
t y 10 3 s 3s……………………(1分)
g 10
抛出点高度为:
h 1 gt 2 1 10 ( 3)2m 15m……………………(1 分)
2 2
10 5
17.(8 分)(1)TAB mg;(2)
2g
2 ;T
3 3L CE
TBC mg3
(1)对甲乙组成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把细线 AB的拉力TAB分别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
解,在竖直方向由力的平衡可得
TAB cos53 2mg……………………(1分)
解得
T 10AB mg……………………(2 分)3
(2)甲乙的角速度相等设为 ,甲乙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相等均为 L,把细线 AB的拉力TAB
分别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对甲在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 2AB sin53 m L……………………(1 分)
综合解得
2g 2 ……………………(1 分)
3L
对乙细线CE的拉力充当向心力,则有
T m 2CE L……………………(1 分)
对乙在竖直方向由二力平衡可得细线 BC的拉力为
TBC mg……………………(1分)
综合可得
T 5CE TBC mg……………………(1 分)3
2
18.(9 分)(1) 2 gr ;(2)3r;(3) 3gr 2mg 2E P
k m
【解析】
【详解】
(1)滑块在曲面上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
mg 1 2r mv2B……………………(1 分)2
解得滑块到达 B点时的速度
vB 2 gr……………………(2 分)
(2)滑块进入管口时对圆管恰好无作用力,只受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
mg v m c ……………………(1 分)
r
由 A到 C,根据动能定理有
mg 2r mgx 1 mv2C ……………………(1 分)2
解得水平面 BC的长度
x=3r……………………(1 分)
(3)滑块的加速度为零时有最大速度 vm,此时有
mg=k·Δx……………………(1 分)
由 C经 D到最低点,有
mg(r x) E 1 mv2 1 mv2p m C ……………………(1 分)2 2
解得
v 2mg
2 2Ep
m 3gr ……………………(1分)k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