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并列举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
3.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难点】
1.概括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及其表现的人物品性。
2.品味语言的分寸感,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一生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少小离家,学有所成;但同时也留下了“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与遗憾。人到不惑,胡适写下了《四十自述》,我们不妨来看看胡适在这篇自传中是如何回忆自己的母亲的,看看名人背后的伟大女性。
二、深情朗读
1.教师范读或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此为初读,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浓
浓深情,同时校正字音、停顿等基本问题。)
2.说说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即可。)
教师至少应筛选出以下信息和学生进行交流:
(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这是课本注释中的内容,为最基本内容)
(2)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文学革命,写有著名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3)1920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白话诗)集《尝试集》。
(4)曾留学美国,受杜威的影响颇深,此后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5)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提供作者的图片资料。
3.谈谈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即可。)
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表达,教师可在学生畅谈后作以小结:
(1)本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2)本文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3)本文选自作者的自传,既写自己的童年,又写自己的母亲,可以看作是一篇人物传记。
三、梳理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
(2)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是否跑题要看这部分文字与题的表达是否有关,有关就不跑题。本文的主题是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优秀品性,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此有关就不能算是跑题。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第四段属于过渡段,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突出表现在九年的孩童生活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又在交代了这些内容之后,笔锋一转,水到渠成地把“母亲”推到了文章的中心:“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3)中心句是“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2.理清行文思路。
写“我”的童年,为写母亲做铺垫(1-4段)。
写母亲的言行,体现对“我”的言传与身教(5-12段)。
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我的感激(13段)。
四、感受形象
1.学生跳读写母亲的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1)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学生如回答“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一句也可)
(2)结合课文的内容“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简要介绍胡适的家庭背景资料。胡适三岁丧父,之后母亲一人抚养教育他,管教很严,母亲充当了“严父”的角色。
(3)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4)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
请先摘录原文的语句回答:母亲是一个 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管束我最严”的人;
母亲是一个“气量大,性子好”的人;
母亲是一个“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的人;
母亲是一个“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的人;
……
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回答:母亲是一个 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
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母亲是一个宽厚的人:
母亲是一个刚强的人;
……
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母亲是一个宽容隐忍的人;
母亲是一个仁慈温和的人;
母亲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
母亲是一个正直刚强的人;
……
4.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母亲识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适不但称其为慈母和严父,而且称其为“恩师”,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之深。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明确: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五、拓展作业
1. 课外阅读有关胡适及其母亲的传记文章。
2. 课外搜集歌颂母爱主题的诗歌、歌曲、文章等。
第二课时
一、感受母爱
播放《懂你》MTV。
师生就歌曲交流感受:听过这首歌吗?喜欢这首歌吗?读了课文之后再听这首歌曲有何感受?
教师发表自己的感受:古语有云: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就像莫怀戚的散文《散步》里所描画的图景一样,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才会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与责任。
好的歌曲荡气回肠,好的文章同样也会打动人心。今天我们所听的歌曲,我们所读的文章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都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让我们再次走近胡适的文字,看看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
二、探究写法
1.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动人?
学生自由讨论之后,教师点拨:(1)语言平实;(2)感情真挚;(3)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等等。
2.揣摩语言特色。
胡适身为文化名人,但文章用语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请你试着找出一例并品味语言的分寸感。
例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例2.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例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体验反思
1.朗读你喜欢的表现母亲某种品性的事例,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2.仿照“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的句式,进行口头仿句,说说你的母亲对你的影响。
四、自主评论
作者的母亲,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的代表,她的美好品德即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价值,但也有与新时代女性不相吻合的种种成分。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观点参考: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五、真情告白
1.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也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种种教诲,你理解自己的母亲吗?请对自己的母亲说几句心里话。
2.学校征集母亲节的宣传语,请你撰写一条。
3.假设母亲节快到了,请你设计一个为自己的母亲庆祝节日的活动方案。
六、布置作业
为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搜集资料,做准备工作。
【资料宝藏】
1.胡适生平
胡适 (1891—1962)哲学、文学、史学大师。原名洪骍,字适之,原名嗣穈;学名洪骋,后改名适,字适之,曾用过希强、适庵等多种笔名。安徽绩溪人,公元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寓所,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逝于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他的父亲胡传,字铁花,兼长文武,曾在家经商,后来出外做官,晚年并曾奉调台湾服务;当时家住台南和台东,胡适约三岁,在父母教导下开始识字。不久胡父病逝,曾在遗嘱中指出胡适聪明,应努力读书。
胡适的母亲冯氏,对他幼时的影响最大。胡母是胡传的继室,嫁入胡家时(1889年)仅16岁。婚后六年多,便遭丧夫之痛,在经济上必须依靠同父异母的三位哥哥。胡适的嫂子脾气很坏,使胡母在极度的忍耐和宽容中过活,只希望将惟一的亲生儿子教养成人。据胡适描述他的母亲说:“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胡母十分敬爱她的先夫,有时会对胡适诉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要他学父亲的榜样,不要丢父亲的脸。说到伤心处,胡母往往会掉下泪来。
胡母对胡适读书和做人方面都有重大的启发,曾在他幼时以颇高的代价,请人为他“讲书”,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要加以讲解;后来胡适所撰的自述认为这对他的帮助很大。他还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母早就有意使胡适到外地读书,1904年他才获机会随他的三哥到上海,进入梅溪学堂低年级就读。他已乡居苦读九年,国文有基础,受老师赏识,“一天之中升了四班”,被改编在高年级。此时读梁启超的著作《新民说》和《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在思想和见解方面得到了新的启示。
胡适在1906年入中国公学,参加竞业学会;该学会创刊“竞业旬报”,以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主张自治为宗旨。后来任该刊主编,并经常撰文,倡言革新和爱国;此时他不过十七八岁。
胡适曾在十里洋场,交友不慎,一度“堕落”;幸能迷途知返,于1910年随其二哥北上参加留美官费考试,以第五十五名获得录取。是年秋季乘轮赴美,他的二哥要他研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学科,于是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两年后(1912年春)因感农科与性情不合,便转入同校文理学院。
在康大期间,胡适除读书外,并经常参加课外活动,撰文演讲。其时美国若干大学设有世界大同会;康大校长,便是一位大同主义者。1912年底,他曾代表康大在世界大同总会的年会中演说,指出世界主义乃是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结合;翌年当选为康大世界大同会会长。他在上海时,因生活不安,曾经一度意气消沉;到美国后,眼界开阔,从此一生都持乐观主义。
一九一四年,胡适获文学士,续入康大研究所主修哲学,辅修政治和文学。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攻占青岛。当时他即已看出日本为中国之大患,认为救国的根本大计,首在教育,尤其希望中国有一所可与哈佛、牛津等校相比的第一流大学。
胡适在康大所在的纽约州绮色佳镇渡过五年岁月,视为第二故乡。1915五年秋转赴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从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博士研究哲学。他自称:“从此以后,实验主义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自己的哲学基础。”翌年初,便感到中国需要以白话代替古文的文学革命。他自认他的文学革命主张,“也是实验主义的一种表现”。
在杜威的教导下,胡适学会了思考的方法,随时顾到当前的问题,将一切学说和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并且处处顾到思考的结果。1917年他提出博士论文“古代中国逻辑(名学)方法之发展的研究”,由杜威等六位教授主试,顺利通过。随即启程返国,就任蔡元培校长主持的国立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及中国名学等课,那时年仅二十六岁。同年十二月,回绩溪省亲,奉母命与江冬秀女士完婚。一年后,胡母病逝,胡适奔丧回家,自感“深恩未报”十分哀伤。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杜威来华讲学,由胡适接待并任翻译。其时,胡适曾在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对孙文学说和建国方略表示拥护。同年八月撰文指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曾与陈独秀等以文会友,合办新青年杂志,推动新文化运动,后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1928年,胡适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在此私立大学为时约二年,颇多兴革,如调整院系,聘请名师,加强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写作及演讲,并提倡体育)。1930年,北大蒋梦麟校长聘胡适担任文学院长。1932年,正值“九一八”和“一二八”日军侵华之后,国难当头;胡适乃与当时在北平的教授们,如丁文江、傅斯年、蒋廷黻等创办独立评论,目的在“办一个刊物来说一般人不肯说或不敢说的老实话”。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蒋介石曾约晤胡适。胡适主张“大战之前要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接着“八一三”战事爆发,和平无望,蒋宣布全面对日抗战。胡适随即受命以非正式使节身分赴美、英等国说明日本侵略暴行,翌年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当时他主张“苦撑待变”,在美外交工作甚为成功;但因过于劳累而患了心脏病,在一九四二年辞去大使职务。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胡适受任为北大校长。翌年至南京出席“制宪国民大会”,与朱经农等提出“教育文化应列为宪法专章”案,经大会修正通过。
1949年,他手拟“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主张用国家最大的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大学,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大本营”,以期在国际间争取学术上的独立地位。他认为“现行的大学制度应该及早彻底修正,多多减除行政衙门的干涉,多多增加学术机关的自由与责任”。
1948年,胡适出席“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蒋介石曾拟请胡适为总统候选人;后来蒋又曾请胡适出任行政院长,胡适仍然婉辞。
1949年,胡适赴美,不满美国所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翌年,大陆展开“批判胡适思想”运动,在大陆的次子胡思杜也被迫与胡适“脱离父子关系”。
1952年胡适来台讲学;以后数年,经常奔走于台湾与美国之间。
1958年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该院三十周年纪念会上讲“有证据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胡适自1935年接受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香港大学所授),至1959年接受最后一个名誉博士学位(夏威夷大学所授),前后二十四年中,共获哈佛、牛津、巴黎、柏林等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三十五个之多。
1959年“台湾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成立,胡适任主席。
1962年,他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蔡元培纪念馆主持第五次院士会议,吴大猷、吴健雄等皆自美回国参加。他非常兴奋,以能作育英才为乐;他说他对物理学是一窍不通,却有两个学生是名满天下的物理学家,一位是当年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位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算起来已是“四代”了,这一件事他认为是“生平最得意的,也是值得自豪的”。会中他还说了一些别的话,也许太兴奋了,散会时心脏病复发,顿时倒地不起。
胡适去世后,蒋介石亲笔写了一幅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出殡之日,有三十万人自动执绋。胡夫人在悲伤中对她的长子说:“祖望,做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哟!”
一生著述丰硕,遍涉文史哲各学科,均有极深造诣。其学术研究和创作主要集中前期,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短篇小说》(翻译)、《先秦名学史》(博士论文、英文)、《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淮南王书》、《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词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丁文江的传记》、《齐白石年谱》、《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尝试后集》等。以抗战后期到晚年,学术方面主要从事《水经注》的研究。另有颇多时论文字。
胡适作品集:《四十自述》、《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问题与主义》、《水诉传与红楼梦》、《贞操问》、《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我们的政治主张》、《西游记考证》、《海外读书杂记》、《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三百年的女作家》、《说儒》、《神会和尚传》《醒世姻缘考证》、《我们走哪条路》、《白话文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丁文江的传记》、《胡适演讲集》、《尝试集》、《尝试后集》、《胡适选注的诗选》、《胡适选注的词选》、《中国古代哲学史》、《戴东原哲学》、《章实斋先生年谱》、《胡适留学日记》等著作共计30种。
2.图片资料
三十年代的胡适 母亲冯顺弟
HYPERLINK "http://blog.hexun.com/swgy/503917/viewarticle.html" \t "_top"
3.推荐阅读
三位伟大的母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位母亲教育子女成才的典型范例。
这三位母亲,一位是冯顺弟,安徽绩溪中屯村人,胡适的母亲;一位是吴清芝,河南唐河城南二十五里小吴庄人,冯友兰、冯景兰、冯叔兰?沅君的母亲;一位是鲁瑞,浙江会稽东北乡安桥头村人,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的母亲。
三位母亲在身世际遇上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第一,她们都出生在农村。
第二,她们都嫁给了读书人或小官吏。
第三,她们年轻的时候都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抚育幼小子女的重担。冯顺弟的丈夫病死时,冯顺弟23岁,胡适3岁零8个月。吴清芝的丈夫病死时,吴清芝46岁,冯友兰14岁,冯景兰11岁,冯叔兰9岁。鲁瑞的丈夫病死时,鲁瑞39岁,鲁迅15岁,周作人11岁,周建人8岁。
第四,她们都识字,有文化。庄稼人出身的冯顺弟本来不识字,17岁时嫁给年已47岁、死了两个妻子、儿女比她还大的胡传。胡传是学者兼小官吏。老夫爱少妻。胡传娶了冯顺弟后,每日教她认字,冯顺弟竟也识字不少。吴清芝知书达理,清宣统元年,唐河县初办女学,吴清芝应邀出任监学,即校长。鲁瑞有文化,可以看小说、读报纸。
研究三位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总结了几点经验:
抓得早。胡适的母亲让孩子念书心切,胡适才3岁零几个月时就被她送进学堂里读书了。胡适的身体太小,老师就抱他坐到一只高凳子上面学习。胡适坐上了就爬不下来,下来时还得别人抱。但胡适在学堂并不算最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进学堂之前母亲已教他认近千把字了。
冯友兰6岁上学。鲁迅三兄弟也是自幼就开始识字读书的。
抓得紧。吴清芝携家人往湖北崇阳县搬迁,先住在县茶厘局房内,行李一卸,不等行李搬进屋,母亲就让冯友兰兄妹读书,平日功课之紧可以想见。吴清芝曾说过:“吾教书无他长,但耐烦有恒耳”。
要求严。胡适在《先母行述》中深情回忆道:“先母督责至严,每日天未明即推适披衣起坐,为缕述先君道德事业,言:‘我一生只知有一个完全的人,汝将来做人总要学尔老子。’天明,即令适着衣上早学。九年如一日,未尝以独子有所溺爱也。及适14岁,即令随三兄至上海入学,三年始令归省。人或谓其太忍,先母笑颔之而已。”
关怀备至。冯友兰在《先妣吴太夫人行状》中深情回忆道:“在武昌日,收入不丰,不能为友兰延师教读。张文襄公初办学校,学生多贵游子弟,先考先妣恐友兰染纨绔习,不敢令入学。先妣治家之余,亲自教子女读。”“每尽一册,先妣必煮鸡蛋两枚,或以铜元四枚市五香牛肉一块以奖励之。”“及后来友兰等游学开封、上海、北平,以及美洲、欧洲,凡有需用,先妣必按时供给,不令缺乏。常曰:‘若使学生在外日忧不给,有何心读书耶?’又常戒友兰等曰:‘汝等在外,吾不多予钱,恐汝等困乏;多予又怕汝等浪费’。”为盼望子女成才,母亲吴清芝把一颗心整个儿掏给冯友兰兄妹了。
眼光远大。周作人在《先母事略》中写到:“先君虽未曾研究所谓西学,而意见甚为通达,尝谓先母曰,‘我们有四个儿子?后来一个夭折?,我想将来可以将一个往西洋去,一个往东洋留学。’”“先君去世以后,儿子们要谋职业,先母便陆续让他们出去……便是像我那样六年间都不回家,她也毫不嗔怪。她虽疼爱她的儿子,但也能够坚忍。”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后来,鲁迅、周作人兄弟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之后,陆续留学日本,为他们开阔眼界,日后成为一代名家奠定了基础。
母亲对子女幼年的教育、影响往往是终生的。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署名“鲁迅”。鲁迅在写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解释用“鲁迅”这个笔名的理由时,深情地说,因为“母亲姓鲁”。可见鲁迅对母亲的情感有多么深,母亲对鲁迅的影响有多么大、多么深远。1985年,年已九十岁高龄的冯友兰捐出1万元让家乡办教育,家乡人用这笔钱建起了一栋教学楼。教学楼落成后,乡长建议用冯友兰的名字为教学楼命名。冯友兰坚决推辞,并说:“用我的名字命名不太妥,如果真要命名,不妨用我母亲的名字吧。”冯友兰阐述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原因,他说:“母亲知书达理,一生竭力提倡办学,发展教育,她在县城办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特别是重视子女上学,这在我们这个封建大家族里是可贵的、很难得的。我们兄妹三人之所以能成才,除家乡的山水养育之外,没有母亲的教养是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冯友兰怀着对母亲无限崇敬之情,亲笔写下了“清芝楼”三个大字,一座以冯友兰母亲吴清芝命名的教学楼矗立在唐河县祁仪乡中学院内。
母亲的教育、母亲的眼光和见识,对于子女的成长,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三位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三位母亲教子育子终获硕果。
4.同类文章推荐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肖复兴《母亲》
5.推荐阅读
母 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个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 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 ”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
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了,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枯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