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概况: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本课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主探索、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P8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提要(教学环节/时间) 教学流程及时间 所需资源
学生学习事项 ——学生用什么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来完成学习事项(问题、任务、活动、作业),用什么方式表达呈现 教师的调控方式 ——教师需要用什么以支持学生学习 一张长方形卡片和一张正方形卡片 卡片 课件 课本插图
导入 1、通过复习什么是周长的相关知识导入 2、长方形周长的学习及计算 3、正方形周长的学习及计算 4、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 环节一: 复习什么是周长\3分钟 学生回顾什么是周长 举例汇报(注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形边缘) 环节二:授新课\5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所展示的卡片,结合对周长的认识,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自己的猜想: 长方形需要的长一些; 正方形需要的长一些; 两张卡片需要的一样长;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周长” 环节三:长方形周长的学习\12分钟 学生通过动手进行量一量,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方法量出这两张卡片的边长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20 ②、6×2+4×2 =20 ③、(6+4)×2=20 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并且说明了理由 环节四:正方形周长的学习\10分钟 用同样的方法动手量出正方形的边长,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并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的成果: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 5+5+5+5=20(分米) 因为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就是 5×4=20(分米)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并且说明了理由 环节五:巩固练习,综合运用\5分钟 完成做一做的1、2(P85) 练习十九的1、2(P87)的练习 环节六:总结全课及布置作业\5分钟 结合本课的学习,汇报所学到的有关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和感受。 环节一: 请同学回顾什么是周长并由两个同学举例说明。 环节二: 教师出示两张卡片,一张是长和宽分别是6分米和4分米的长方形卡片,一张是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卡片 提示学生要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请学生根据学过的周长知识,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 验证学生的猜测,让学生想一想要求卡片周围彩带用料多少就是求什么? 指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首先学习长方形的周长 给每名学生都准备长方行的卡片,请学生用学生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给学生准备的长方形卡片和老师的是一样规格的) 指导学生怎么量?为什么?(只要量一条长和宽,根据长方形特征) 怎么求周长?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①、6+6+4+4=20 ②、6×2+4×2 =20 ③、(6+4)×2=20 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着重引导学生,(长+宽)求的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还要再乘2 3、请学生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 环节四: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例2,组织活动量一量。 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结合汇报,演示课件。 请学生回答更喜欢哪一种方法? 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 环节五: 布置巩固练习题: 做一做的1、2(P85) 练习十九的1、2(P87) 环节六: 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