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0. 竹节人
第二课时
课文细读品味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全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文围绕“迷”字来写的。
课文细读品味
2.作者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迷竹节人、做竹节人、斗竹节人、失竹节人
课文细读品味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先写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再写“我们”沉迷(斗竹节人),后写两个竹节人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我们”一般喜爱竹节人。
课文细读品味
4.课文是写竹节人的,为什么要写围观的小伙伴们?
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也侧面反映出了竹节人受欢迎的程度。
课文细读品味
5. 文章最后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为什么?
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玩具非常重要,但是也比不上老师的地位。老师玩竹节人时“跟我们玩的入迷时一模一样”的愉悦神情,知道了老师也如此喜爱竹节人,“我们”也就释然了,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和理解。
写法借鉴
平时学习之余,你最喜欢一项活动或游戏是什么,请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它分享给同学们吧!试着写一段话。
示例: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玩轮滑。之前我不喜欢玩轮滑,可看到广场上那么多的小朋友神奇地穿行,我便产生了学的念头。可是,学起来并不容易,我跌了很多跟头,吃了不少苦头,甚至都打算放弃了。后来,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妹妹都能自由自在地滑行,就下定决心从头再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学会了玩轮滑。
【词语积累】表现做事专注的四字词语: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废寝忘食 心无旁骛 一心一意
形容打斗场面的四字词语:
鏖战犹酣 白刃相接 刺刀见红 赤膊上阵
短兵相接 刀光剑影 生死肉搏 天昏地暗
归纳总结
拓展积累
描写武术招式的四字词语:
黑虎掏心 泰山压顶 双龙抢珠 风扫残云
一剑封喉 翻江倒海 青龙出水 灵猴献桃
指天划地 蛟龙腾空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美文拓展】
冰 灯
在我们乡下,孩子们过年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那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五,我去东山坡的大军家,大军拿出他的过年灯笼给我看。灯笼真漂亮,灯罩是菱形的,用玻璃拼成,上面还画了些细碎的小花。灯笼是大军的父亲从遥远的县城买回来的。
归纳总结
回家我就找父亲要灯笼。我说,不要纸糊的,要透亮的。我知道,父亲没有钱买高级的玻璃灯笼,我希望他能够给我做一个。
父亲答应了。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被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吵醒了,睁开眼睛,看见父亲在一边忙着什么。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归纳总结
我问:“爹,你在干啥?”
父亲把头扭过来,说:“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我昨天冻了一块冰,正给你做冰灯呢。天还早,你再睡一会儿吧。”说完,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
我再也睡不着了。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一边说,一边掀开了自己盖的被子。
归纳总结
父亲看见了,赶快来到我的身边,把我撩起的棉被一把按下,连声说道:“我不冷,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
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
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连大军也有点羡慕我。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变成了一片水。但是,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
归纳总结
小橘灯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归纳总结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
归纳总结
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归纳总结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归纳总结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归纳总结
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归纳总结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 “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归纳总结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 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 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归纳总结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妈妈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共26张PPT)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传统自制的玩具——竹节人,你们见过吗?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吧!
10. 竹节人 范锡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阅读目标
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人。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等。
代表作:《避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血经》《范锡林少年大传奇》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蹲 风靡 俨然 破绽 颓然 沮丧 前功尽弃
挖空心思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化为乌有
必考字词梳理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疙瘩】不易解决的问题。
【沮丧】灰心失望。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技高一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重点词语意义
( )(模范)(模仿)(模棱两可)
( )(模板)(模具)(大模大样)
mú
mó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模
弟弟模(mó)仿着电影明星的样子在院子里大模(mú)大样地走来走去。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全文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方式
事件内容
事件安排
预习思考问题
作者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童年、喜爱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迷竹节人”
第二部分:“做竹节人”
第三部分:“玩竹节人”
第四部分:“失竹节人”
品读释疑
“也只能”一词准确地表达出了“我们”小时候玩具很少,物资紧缺,生活条件不够好。
“风靡”一词则诠释了孩子们对快乐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品读释疑
“迷”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竹节人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写出了“我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照应标题,引出本文的描写对象,全文都是围绕“迷”展开的。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品读释疑
概念: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按这个过程把事情记叙下来,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方法: 1.在写作时,要把事情怎样发生(起因),后来怎样发展(经过),结果怎样,一步一步安排好。还要注意事情前后的衔接,可以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连接词。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并不是像记流水账那样,一一都记下来,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安排好详略。重点内容要详细地描写,次要内容几笔带过就可以了。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品读释疑
在妈妈眼中毛笔是丢了,而实际上却是被“我”拿来做了竹节人——童年的淘气顽皮跃然纸上。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品读释疑
作者写破旧的课桌,一方面是交代玩耍竹节人的主要场地,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竹节人作为玩具带给我们不可或缺的童年乐趣。
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既写出了裂缝的宽度,又写出了裂缝歪歪扭扭的样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更写出了那时候玩具的稀少,衬托出竹节人在孩子们眼中的重要性。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品读释疑
(1)“嵌”“拉”“立”“站”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玩耍竹节人时的欢乐。把竹节人比作健壮的壮士,也表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
(2)“威风凛凛”和“叉腿张胳膊”分别属于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了竹节人的神采。写出了玩竹节人时的欢乐,突出了孩子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品读释疑
“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写出了孩子们制作竹节人的用心之深,而“弄巧成拙”则写出了竹节人玩耍中的出其不意的乐趣。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品读释疑
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 “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也侧面反映出了竹节人受欢迎的程度。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品读释疑
“挖空心思”说明孩子们这样做就是为了给竹节人取名字,可见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童趣。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品读释疑
(一)研读法
适用范围:对于课本知识、文学名著等,可采用研读法。
方法:1. 朗读全文。2. 划段分层。3. 概括中心。4. 领略章法。即掌握文章的结构特征、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5. 摘抄背诵。即对于名句、名篇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可摘录卡片,最好是背诵下来。
运用:本文“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两个阅读任务都可以用这个方法阅读。
阅读方法解密
品读释疑
(二)扫描式阅读法
适合范围:以检索、查阅或捕捉信息、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阅读。
方法:读速往往是一目十行,在实践中可采取泛读、跳读、读标题、读段旨句等方式。嘴不出声,眼就像电子扫描仪一样在字里行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
运用:如寻找制作竹节人的部分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阅读: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品读释疑
老师玩竹节人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课堂上严肃认真,课下童心不改的“老顽童”式的老师形象,表现出了竹节人受欢迎的程度。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品读释疑
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玩具非常重要,但是也比不上老师的地位。老师玩竹节人时“跟我们玩的入迷时一模一样”的愉悦神情,知道了老师也如此喜爱竹节人,“我们”也就释然了,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和理解。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品读释疑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加深读书感悟
在阅读文章时,读到有感触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的感受,来加深读书的感悟。本课中读到我和同学在玩竹节人过程中体现的诸多快乐,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游戏的相似或相同经历,从而体会大家对游戏的钟爱,以及大家兴奋的心情。
阅读方法解密
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失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课文整体感知
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孩子们通过自己做玩具、玩玩具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和极大的乐趣,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玩具大部分都是买的,但其中的乐趣似乎不如文中的孩子们那样强烈,这启示我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要珍惜拥有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乐趣。
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竹
节
人
迷竹节人(概述):获得新鲜感和幸福感
令人痴迷
童真童趣
做竹节人:用心、专注、珍惜
玩竹节人
失竹节人:失落、沮丧、喜出望外
搏斗:转注
斗装备:创造力
斗名号:想象力
斗招式: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