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湖心亭看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义,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所描绘的雪景图,了解白描手法。
3.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内容品读。
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白描
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
人、物的渺小,与苍茫
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
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
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环节二:悟人
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材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
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他“痴”表现在何处?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环节三:探“痴”
(1)“痴”于行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独——与众不同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山水
痴景
湖心亭看雪
痴
痴情
大雪晚上独往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清高孤傲 不随流俗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探“痴”小结
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中诗云: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却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湖心亭看雪》
满纸冰雪节,
一腔故国情。
解出作者痴,
来品其中味!
合作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主题思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
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
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
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
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
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
教师寄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
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
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D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析:“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应为“侧面烘托”。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3.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
。
一朝偶遇一樽酒,
。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人痴对一湖愁
作业布置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
出行
(特立独行)
山水
(天人合一)
情趣
(高雅脱俗)
故国
(伤感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