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第3课时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2《醉翁亭记》第3课时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10:11: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醉翁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并试着用铅笔标注节奏。
2.结合注释,同桌相互口译,然后个人笔译再互相检查。
3.将文中含“而”“也”的句子摘抄下来,并按意义和用法试着加以归类。
【课中导读】
第三课时
一、整体感知
⒈ 题目《醉翁亭记》,中心词是“亭”,尝试围绕“亭”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明确:亭的由来——亭周四季——亭中盛宴——离亭归去
⒉ 醉翁,醉情山水,尝试用“醉”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明确: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朝往暮归四时之景醉人——觥筹交错苍颜太守喝醉——醉能同乐太守自知其乐
⒊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梳理?
明确:画面描写、事件记叙、情感抒写等,按照文章四个段落,从相应角度概括成工整的短句。
画面描写:
琅琊山美景图——朝暮四季风光图——太守滁人游宴图——众宾太守归去图
事件记叙:
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琅琊山缘何受欢迎——欧阳修率众游山水——夕阳下众人簇拥回
情感抒写:
起名的眉飞色舞——赏景的怡然自得——游宴的兴高采烈——醉归的其乐融融
按照文章四个段落:
第一段:亭之所在(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第二段:山水之乐(写山间朝暮及四时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出游之乐(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太守之乐(写日暮醉归)
二、内容品读
(一)学习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串全文。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3.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使画面真实可感。
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4.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5.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
明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你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用它造个句子。
明确: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7.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成语,叫什么?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学习第二段——风景画
1.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2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及出游的乐趣。
2.本段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又是怎样描写山间四季之景的?
明确:
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
3.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作铺垫。
5.思考: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描写 抒情
(2)第2段可分哪三层,这三层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层写山间早晚的景色;第二层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第三层写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分而总。
6.“乐亦无穷”中的“乐”指什么
明确:指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7.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8.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段——风俗画
1.第3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表现了什么乐趣?
明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的活动: ——滁州人的欢乐图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个画面。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神态)
3.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明确:不好。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同时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也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4.这几幅图画突出了怎样的民风呢?(提示:可以联系时代背景思考)
明确:①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 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②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无论是酒还是鱼,就地取材,意在表现野餐的简朴。
③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高雅,没有管弦助兴,大家推杯换盏,这种野趣,也是朱门高第得不到的欢乐。
④作者以简笔勾勒出了“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在与民同乐之中。
总之,这里的民风淳朴,一派祥和。
5.在这些场景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
明确:随和亲民、与民同乐、白发苍苍、老迈醉态……
6.这篇文章作于庆历七年(1046年),欧阳修当时只有39岁。可文章中却展现的是一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老者形象。将自己刻画的憔悴衰老,醉翁之意何在?
题滁州醉翁亭/ 欧阳修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明确: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欧阳修自称“翁”,状衰颓,写白发,隐藏着难以言喻、无法排遣的愁绪与悲伤,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7.欧阳修自号醉翁,仅仅是他好饮酒吗?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墨客的饮酒情结想一想。
明确:在中国的传统中,酒是有文化渊源的,醉也是人生态度,是文人墨客的宣泄方式,藉此表达对世俗的不满、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慨、傲岸不羁的气节等等。
陶渊明“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企图“与尔同销万古愁”;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苏东坡“把酒问青天”……
中国人习惯把郁闷愁绪寄“酒”中,在醉中排遣,在醉中逃离,在醉中坚守。由此看来,欧阳修“饮少辄醉”,并非酒量不行;自号醉翁,并非源于好饮。而是借酒消愁,只求一醉,来消遣自己被贬滁州,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忧郁情怀。
(四)学习第四段——众人归
1.在第四段中,列出了一系列的“乐”,分别是什么?
明确:分别是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
明确: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句中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
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4.为什么要写禽鸟和宾客之乐?
明确: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众人之乐反衬太守之乐→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众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5.“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明确:“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三、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2.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明确:“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串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串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4.本文的叙事角度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叙事角度上看, 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5.太守的“醉翁之意”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课文与实际生活,简要说说。
明确:太守的“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而且还在“与民同乐”。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四、拓展延伸
1.比较《岳》和《醉》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相同:《岳》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抒发“与民同乐”的思 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不同:《岳》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的情怀。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对联知识,补全上联。
上联: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 作文寄情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3.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在经历了贬谪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诗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例子吗?透过这些诗文,你能感受到他们在贬谪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楚襄王即位后,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离骚》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五、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六、随堂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太守谓谁 权谓吕蒙曰 D.树林阴翳 达于汉阴
3.翻译下面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为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能揭示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醉能同其乐
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本文虽以“乐”字贯穿全文,却笑中带泪,凸显了作者被贬此地的愁苦与愤懑之情。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解析:C 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2)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的远近上下构成了一 幅山水画。请简要描述画的构图。
群山是背景,一泉山间出,林深路曲,亭临泉上;林映山秀,山衬水清,亭添泉趣。彼此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思路分析:作者采用了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缩短头”手法,由“群山一西南诸峰一琅琊山一泉一亭”,这些优美景色构成生动画面。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要点明山林、泉、亭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醉翁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并试着用铅笔标注节奏。
2.结合注释,同桌相互口译,然后个人笔译再互相检查。
3.将文中含“而”“也”的句子摘抄下来,并按意义和用法试着加以归类。
【课中导读】
第三课时
一、整体感知
⒈ 题目《醉翁亭记》,中心词是“亭”,尝试围绕“亭”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明确:
⒉ 醉翁,醉情山水,尝试用“醉”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明确:
⒊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梳理?
明确:画面描写、事件记叙、情感抒写等,按照文章四个段落,从相应角度概括成工整的短句。
画面描写:
琅琊山美景图——朝暮四季风光图——太守滁人游宴图——众宾太守归去图
事件记叙:
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琅琊山缘何受欢迎——欧阳修率众游山水——夕阳下众人簇拥回
情感抒写:
起名的眉飞色舞——赏景的怡然自得——游宴的兴高采烈——醉归的其乐融融
按照文章四个段落:
第一段:____________(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第二段:____________(写山间朝暮及四时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_____________(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____________(写日暮醉归)
二、内容品读
(一)学习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
明确:
3.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使画面真实可感。
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4.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5.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
明确:
6.你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用它造个句子。
明确:
7.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成语,叫什么?
明确:
(二)学习第二段——风景画
1.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2.本段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又是怎样描写山间四季之景的?
明确:
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
3.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明确:
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5.思考: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
(2)第2段可分哪三层,这三层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
6.“乐亦无穷”中的“乐”指什么
明确:
7.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明确:
8.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段——风俗画
1.第3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表现了什么乐趣?
明确: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个画面。
明确: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3.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明确:
4.这几幅图画突出了怎样的民风呢?(提示:可以联系时代背景思考)
明确:①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 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②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无论是酒还是鱼,就地取材,意在表现野餐的简朴。
③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高雅,没有管弦助兴,大家推杯换盏,这种野趣,也是朱门高第得不到的欢乐。
④作者以简笔勾勒出了“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在与民同乐之中。
总之,这里的民风淳朴,一派祥和。
5.在这些场景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
明确:
6.这篇文章作于庆历七年(1046年),欧阳修当时只有39岁。可文章中却展现的是一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老者形象。将自己刻画的憔悴衰老,醉翁之意何在?
题滁州醉翁亭/ 欧阳修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明确: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欧阳修自称“翁”,状衰颓,写白发,隐藏着难以言喻、无法排遣的愁绪与悲伤,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7.欧阳修自号醉翁,仅仅是他好饮酒吗?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墨客的饮酒情结想一想。
明确:在中国的传统中,酒是有文化渊源的,醉也是人生态度,是文人墨客的宣泄方式,藉此表达对世俗的不满、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慨、傲岸不羁的气节等等。
陶渊明“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企图“与尔同销万古愁”;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苏东坡“把酒问青天”……
中国人习惯把郁闷愁绪寄“酒”中,在醉中排遣,在醉中逃离,在醉中坚守。由此看来,欧阳修“饮少辄醉”,并非酒量不行;自号醉翁,并非源于好饮。而是借酒消愁,只求一醉,来消遣自己被贬滁州,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忧郁情怀。
(四)学习第四段——众人归
1.在第四段中,列出了一系列的“乐”,分别是什么?
明确:
2.“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
明确: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句中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
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4.为什么要写禽鸟和宾客之乐?
明确:
5.“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明确:
三、合作探究(参考理解)
1.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2.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明确:“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串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串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4.本文的叙事角度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叙事角度上看, 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5.太守的“醉翁之意”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课文与实际生活,简要说说。
明确:太守的“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而且还在“与民同乐”。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四、拓展延伸
1.比较《岳》和《醉》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相同:
不同: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对联知识,补全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 作文寄情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3.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在经历了贬谪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诗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例子吗?透过这些诗文,你能感受到他们在贬谪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楚襄王即位后,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离骚》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五、随堂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
人 知 从 太 守 游 而 乐 而 不 知 太守 之 乐 其 乐 也 醉 能 同 其 乐 醒 能 述 以 文 者 太 守 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太守谓谁 权谓吕蒙曰 D.树林阴翳 达于汉阴
3.翻译下面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揭示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本文虽以“乐”字贯穿全文,却笑中带泪,凸显了作者被贬此地的愁苦与愤懑之情。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6.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3)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的远近上下构成了一 幅山水画。请简要描述画的构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