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10: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3.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在中国随便拿起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就会掉下许多的“月”字来。是的,你看,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里江水千里的月。可见,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万千情思,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去感受他内心的那一轮明月吧!
二、预习交流
1.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2.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3.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它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题旨和信息。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作词的时间和目的。
三、朗读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四、赏析全词
(一)上片: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确:起笔突兀)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确:(想象奇特)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明确:(心情矛盾)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 (向往明月欲“归去”却又犹豫。)
4.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
明确: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因为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确:(热爱生活)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二)下片:问人------探求人生哲理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确:(紧承上片)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转入抒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duì)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胸襟博大) 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确:(美好祝愿) 放达宽慰之语。 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
赏析: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写法),写了作者只希望他和弟弟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美好的月光(翻译),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情)。
五、深入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明确: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之念、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这首词的感情变化如何?
明确: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回到现实、自叹自慰------积极心态、发出祝福
4.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5.是怎样做到借景抒情的?(PPT)
六、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由思念亲人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抒发人生无常,并非无憾事的感喟。想象丰富,富于浪漫色彩。
七、本课总结
苏轼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然也有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并没有脱离现实,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歌咏的名作。
八、教师寄语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洒下了一路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相信:只要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只要明月不老,我们的精神永远年轻。当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时,读一读苏轼的词吧,让我们像他一样,学会从容豁达地面对人生。
九、尝试背诵
丙辰  ,欢饮  ,大醉,作此篇,   。         
  明月————?把酒————。 不知————,今夕————。我欲————,又恐————,高处—————。起舞————,何似———?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十、随堂练习
1.默写。
《水调歌头》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 ,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
2.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解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3.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水调歌头》一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执着的心理。
D.《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的三首诗词。
2.这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你认为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怎么做?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