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上1.5物质的溶解同步练习(1)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淳安期末)小明在实验室中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 下列各烧杯中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
【解答】根据甲和乙图可知,二者都没有未溶的食盐固体,因此它们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丙图中出现为溶的固体食盐,那么丙肯定饱和。
丁是丙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也是饱和的。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2021八上·淳安期末)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
【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只与水的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大,与其它因素无关,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2022八上·衢江期末)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选用下列哪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
【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食盐的溶解速度只与食盐形状、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与水量无关。则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该控制食盐的形状和是否搅拌相同,而改变温度,那么对照实验应该选甲和丙。
故选B。
4.(2021八上·三门期末)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一摇冰”在夏天可以制冷,说明该物质溶于水时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时几乎没有变化,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2021八上·天台期末)如图,某“天气瓶”在降温时,瓶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羽毛般结晶,不仅美观还能粗略反映气温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升高,该晶体的溶解度减小
B.析出晶体后,瓶内为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瓶内溶液的质量减小
D.析出晶体后,瓶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晶体增多,则溶解度减小;反之,则溶解度增大;
(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3)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即可。
【解答】A.温度降低,出现很多晶体,即此时溶解度减小;反之,温度升高,该晶体的溶解度增大,故A错误;
B.析出晶体后,瓶内出现未溶的固体,此时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可知,瓶内溶液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
D.析出晶体后,瓶内溶液始终处于饱和状态,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晶体的溶解度保持不变,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6.(2022八上·缙云期末)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温度均保持20℃,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若升高温度,②中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C.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则溶液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3)(4)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①中没有未溶的物质,那么它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②和③中,都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它们都是20℃下的饱和溶液。如果升高温度,那么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于是溶质质量可能增大,则溶液质量可能增大,故B错误;
②③为同种物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同,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那么③仍然饱和,因为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7.(2021八上·吴兴期末)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固体X可能是氢氧化钠
B.固体X可能是硝酸铵
C.氢氧化钙溶解度:①>②
D.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①=③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知,此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了。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会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故A正确不合题意;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热,会导致溶液温度降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②中出现浑浊,而①中没有浑浊,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①>②,故C正确不合题意;
①和③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质量相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2021八上·嘉兴期末)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一定量蒸馏水中,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中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 B.a点时溶液质量分数比b点小
C.b点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d点时的溶解度比c点小
【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降低,说明溶解时吸热;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随着不断溶解,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则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点时存在未溶的固体,而b点时固体完全溶解,则说明a点时的溶质质量小于b点。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a点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点,故B正确不合题意;
C.b点时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它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为d点温度低于c点,所以d点的溶解度小于c,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1八上·拱墅期末)一杯50℃的氯化钠溶液,只让其温度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溶液一定都是不饱和溶液
B.乙、丙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丙溶液的温度一定为30℃
D.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溶液,降温无晶体析出,则原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变化后的溶液不能确定是否饱和,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A、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甲降温时无晶体析出变成乙,说明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温度改变后析出晶体,则乙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丙一定是饱和溶液,乙不能确定,不符合题意;
C、 丙溶液的温度一定低于40℃ ,但不确定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D、 丙析出晶体后溶质减小,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 ,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1八上·拱墅期末)在100克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不断搅拌,此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其中a、c两点时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而b点时固体完全消失。已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B.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a、d两点时,溶液质相等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结合图示中溶液的温度、氢氧化钠溶解情况及同温度下相同溶剂中溶质质量相同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 ,不符合题意;
B、 a、c两点温度相同,则 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符合题意;
C、 b点时固体完全消失 ,溶液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 a、c两点时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 ,温度相同,溶液质量相等,d点温度低于c点,析出晶体质量会更多,所以a点溶液质量大于d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1八上·龙湾期中)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克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克 11 18 25 32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克 0 0 7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B.第四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第二组大
C.20℃时,5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克溶质
D.实验中只有第一组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将溶解的氯化钠质量与水的质量做比即可;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3)根据第三组数据分析;
(4)溶质质量小于最大溶质质量,那么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解答】在第三组实验中,溶解的氯化钠质量为:25g-7g=18g,此时溶液已经饱和,即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g,故C错误;
在第三组实验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8g:50g=9:25,故A错误;
第四组实验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32g-14g=18g,与第二组的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也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在四组实验中,只有第一组的溶质质量小于18g,因此它为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2.(2021八上·绍兴期中)在 20 ℃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A.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20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
C.对溶液丙降温蒸发 10 g 水后,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 4 g
D.对溶液甲升温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不考虑水分蒸发)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有晶体析出的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根据图片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再与甲溶液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然后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规律计算出该物质的溶解度;
(3)根据溶解度的变化判断;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A.析出2g晶体后得到溶液乙,则溶液乙肯定饱和。溶液乙政府10g水,析出4g晶体,那么在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4g。而溶液甲蒸发10g水后,只析出晶体2g,那么溶液甲肯定不饱和,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10g水中最多溶解4g该物质,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40g,即20℃时,该物体的溶解度为40g,故B错误;
C.当溶液丙温度不变时,蒸发10g水肯定析出4g晶体。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如果溶液丙再降低温度,那么还会析出晶体,最终大于4g,故C正确;
D.对溶液甲升温后,由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因此肯定不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都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3.(2021八上·绍兴期中)右图中的化学冰袋冷藏食物是利用了化学物质溶于水吸热的原理。 则该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分析各种物质溶于水时放热还是吸热即可。
【解答】氯化钠溶于水时,没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水温不变,故A不合题意;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故B不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C符合题意;
蔗糖溶于水时,也没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1八上·绍兴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与其他三组不同的是( )
A.配制蔗糖溶液
B.过滤泥水
C.获取氯化钠晶体
D.配制 10%的食盐水
【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玻璃棒的作用即可。
【解答】A.配制蔗糖溶液时,玻璃棒用于搅拌,加快蔗糖的溶解;
B.过滤泥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C.获取氯化钠晶体时,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液均匀受热,防止飞溅;
D.配制 10%的食盐水时, 玻璃棒用于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则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B。
故选B。
15.(2021八上·杭州期中)t ℃时,向一只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t ℃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 g
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 g
D.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解度的定义: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大多数的物质来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对于气体和熟石灰来说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剂、大多数升温,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大多数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质量分数=×100%。
【解答】A由题意可知,杯底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说明溶液时饱和的,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下降,溶液应该变为饱和的溶液,A错误;
B0.15g熟石灰加入50g水,底部有白色的固体说明溶质多余,不是完全溶解完,故无法求出溶解度;
C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加溶剂质量,溶剂为50g,熟石灰0.15g溶质没有完全溶解,故总质量少于50.15g,说法正确;
D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小于0.15g,质量分数=×100%<×100%=0.3%,就会小于0.3%,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6.(2021八上·杭州期中)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蔗糖饱和的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 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溶液是具有均一稳定性的混合溶液;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解答】甲、乙烧杯中加入都是蔗糖饱和溶液,100g和200g饱和溶液,溶解度也相同,故溶剂相同含有的溶质相同,5g水中含有的溶质是相同的,析出晶体的质量相同。
故答案为:C。
17.(2021八上·杭州期中)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10 15 20 25
溶液质量/g 60 65 68 68
A.①②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D.20℃时,往①所得溶液加入5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3)根据表格确定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据此计算出氯化钠此时的溶解度;
(4)将实验①和③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达到饱和需要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
【解答】A.溶液③中溶质的质量为:68g-50g=18g<20g,出现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则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18g,即③④为饱和溶液,而①②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③④为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等,所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因此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溶液①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g,则要达到饱和需要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18g-10g=8g,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8.(2021八上·杭州期中)在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图中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B.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d点时的溶剂质量大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则放热;溶液温度降低,则吸热;
(2)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4)根据溶解过程判断。
【解答】A.由图象可知,溶液温度不断升高,则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A错误;
B.a、c两点时,温度相同,所以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故B正确;
C.b点固体完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整个过程溶剂质量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9.(2021八上·东阳期中)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品体放入烧杯中,在烧杯中依次加入水,不断搅并,使之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乙→丙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丁→戊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3)(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A.乙和丙中都存在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因此它们都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丁烧杯中没有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则无法判断它是否饱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从乙到丙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始终饱和。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从丁到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但溶剂的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0.(2021八上·东阳期中)在恒温条件下,在一杯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同时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和蔗糖晶体(均不含结晶水),充分搅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两种晶体的质量均不变
B.两种晶体的质量均减少
C.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变,蔗糖晶体消失
D.氯化钠晶体消失,蔗糖晶体的质量不变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对饱和溶液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恒温条件下,饱和氯化钠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氯化钠,则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变。但是可以溶解其它物质,即会溶解蔗糖,即蔗糖晶体消失,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二、实验探究题
21.(2022八上·临海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克2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实验一:以下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a.图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b.图D为过滤装置,其漏斗中滤纸的放置方向应为 (填序号)。
实验二:用提纯后得到的精盐配制了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答案】搅拌,加速溶解;②;A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实验一:a.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b.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应该抵在滤纸最厚的地方;
实验二:精盐的质量分数= ,据此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一:a.图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b.根据图片可知,②中右侧的滤纸最厚,而玻璃棒应该抵在此处,故选②;
实验二: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则溶质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B符合题意;
C.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22.(2021八上·嘉兴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II.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洛质种类 冰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洛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1)在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
【答案】(1)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解答】(1)粉末状比块状更加容易溶解,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实验中是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方法是:控制温度,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23.(2021八上·兰溪月考)实验是科学探究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对实验条件加以严格控制,实验才会有科学价值和意
义。其中单一变量控制是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一环。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实验: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溶液呈淡黄色 氯化钠完全溶解,溶液透明无色 碘完全溶解在酒精中
(1)由实验I和实验II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由实验 和实验 对照,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
(2)Ⅰ;Ⅲ;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溶质性质和溶剂的性质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Ⅰ中溶剂是水,溶质为碘;Ⅱ中溶剂为水,溶质为氯化钠‘Ⅲ中溶剂为酒精,溶质为碘;ⅠⅡ对照变量为溶质性质不同,ⅠⅢ对照变量为溶剂性质;观察溶质的溶解情况判断溶解性。
【解答】(1)Ⅰ和Ⅱ对照变量为溶质性质不同,故可以得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2)Ⅰ和Ⅲ对照变量为溶剂性质,可以得出的结论,溶质保持不变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故答案为:(1)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 ;(2)Ⅰ,Ⅲ,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24.(2021八上·杭州期中)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1)如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硝酸钾 13.3 20.9 32 45.8 64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37.8 38.4 39 39.8
Ⅰ.30℃时,硝酸钾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 (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
Ⅱ.硝酸钾中含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一般方法是 .
Ⅲ.根据表内数据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
g,则X的取值范围是 .
(2)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
Ⅰ. n的数值是 。
Ⅱ.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答案】(1);冷却热饱和溶液;36~36.3
(2)9;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解答】 (1) Ⅰ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此时质量分数最大==;Ⅱ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非常的明显,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故提纯的一般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Ⅲ氯化钠溶解度最低为35.7g,故不可能在20℃前,20℃时氯化钠为36g,硝酸钾32g,30℃硝酸钾溶解度在45.8g,氯化钠溶解度为36.3g,30℃后硝酸钾溶解度都大于氯化钠,故在20℃~30℃之间有相同的溶解度,故X取值范围为36g~36.3g;(2)Ⅰ根据图中的分析,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溶液达到饱和,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5g,说明10g水最多含有5g晶体,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还是为5g,n=5g;Ⅱ从图中可得甲溶液是恒温蒸发结晶,无温度的变化,无法研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1) ,冷却热饱和溶液,36~36.3; (2) 9,C。
25.(2021八上·义乌期中)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红同学用图1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质量M 的质量/g 0 0 2.0 4.5 8.4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温室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上表: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时, (填“能”或“不能”)判断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 。
A. 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
(3)如图2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X固体可能为 ,由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混合物
(2)不能;BCD
(3)氢氧化钠(或生石灰);固体遇水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①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可能饱和。
②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减小溶解度;②增加溶质;③减小溶剂;
(3)根据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分析加入物质溶解后是放热还是吸热即可,并据此得到结论。
【解答】(1)如图1的过滤操作,只能除去水中的大颗粒泥沙等杂质,净化后的水中还存在大量的可溶性杂质和微生物,因此属于混合物。
(2)①65℃时,仍然没有析出固体,则此时不能判断该溶液是否饱和;
②根据表格可知,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也可以增加溶质,即加固体M;还可以减小溶剂,即恒温蒸发水,故选BCD。
(3)如图2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则装置内的气压增大,即固体遇水放热;根据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则X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钠,且得到结论:固体遇水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三、填空题
26.(2022八上·临海期末)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下表:
温度/℃ 溶解度/g 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 35.7 36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是硝酸钾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温度升高到60℃时,溶液的质量为 克。
【答案】(1)蒸发溶剂
(2)饱和;15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则可以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如果物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非常小,则可以使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
(2)将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与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用同样的方法判断60℃时是否饱和,确定溶质质量,并最终计算出溶液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因此得到氯化钠固体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为50g>31.6g,所以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为50g<110g,所以此时的溶液不饱和,溶质质量为50g,则溶液质量为:50g+100g=150g。”
27.(2022八上·衢江期末)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恒温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请判断:最终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这句话对吗? (填 “对”或“不对”)。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
【答案】不对;丙、丁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甲恒温蒸发10g水成为乙,乙中没有晶体,可判断出甲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的溶液是否饱和不能 确定。乙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了3g晶体,则丙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将丙的溶液过滤恒温蒸发10g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2)同温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丙、丁。
28.(2021八上·青田期末)A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某同学利用A物质进行了图甲实验。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30 110
(1)①~④杯溶液中,是该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像A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 的方法获得晶体。
【答案】(1)②
(2)37.5%
(3)冷却热饱和溶液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将加入的物质质量与溶解度比较,如果前者大,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后者大,那么溶液肯定不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3)根据蒸发结晶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2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30g,①中加入20g<30g,则溶液①不饱和。溶液②中加入20g+20g=40g>30g,则溶液②饱和。5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110g,溶液③中溶质40g<110g,则溶液③不饱和。溶液④中加入的物质质量为:20g+20g+20g=60g<110g,为不饱和溶液。
(2)溶液④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像A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29.(2021八上·兰溪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2)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答案】(1)是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1)实验②中烧杯总质量140g,再加入20g氯化钾,③烧杯中溶液质量不变化还是140g,故不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钾,所以实验③为饱和溶液;
(2)烧杯①中的质量分数a===;烧杯②中b===;烧杯③和②总质量相等,由于②③都是饱和溶液,在温度相同情况下,烧杯③质量分数与烧杯②质量分数相同,b=c。
故答案为:(1)是;(2)a<b=c。
30.(2021八上·兰溪月考)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判断甲溶液在A点时处于 状态。
(2)t2℃时,在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对烧杯中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B.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C.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D.溶剂的质量:甲=乙
【答案】(1)不饱和
(2)B;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将A点的溶质质量与对应的溶解度进行比较即可;
(2)①根据溶解度的变化确定溶液降温后是否饱和;
②饱和溶液中,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
③析出固体的质量等于两个温度下溶解度的差;
④根据溶液的组成判断溶剂质量的变化。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的溶质质量小于对应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因此处于不饱和状态。
(2)根据图像可知,二者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温度降低后二者还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因此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A错误;
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而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则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故B正确;
在降温的过程中,变化的是溶质的质量,而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BD。
31.(2021八上·兰溪月考)死海因其高盐度出名,美国科学家对其十分好奇,做了一个实验:(如图)他们将一件黑色礼服用钢丝固定,放入死海中,两年后取出,发现衣服表面挂满了白色盐晶。经检测,晶体中的成分主要包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
(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在这两年中经历的最主要过程 。
A.凝固 B.蒸馏 C.结晶 D.升华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试分析原因 。
【答案】(1)C
(2)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白色盐晶的生成过程判断;
(2)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就不再增大,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是海水中的可溶性盐类结晶析出的过程,故选C。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原因: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32.(2021八上·绍兴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2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第一组实验的现象是冰糖在水中溶解,在植物油中不溶解,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总共有 个,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答案】(1)溶剂的性质
(2)4;溶质颗粒的大小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第一组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根据表格确定有哪些变量,从而确定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并确定哪个因素不影响溶解性的大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组实验中水和植物油不同,即溶剂的种类不同,因此:第一组实验的现象是冰糖在水中溶解,在植物油中不溶解,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性质。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他们要研究的影响因素有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溶剂的质量和溶质颗粒的大小,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颗粒的大小。
33.(2021八上·东阳期中)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
(2)室温时将40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5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确定食盐溶液已经饱和的证据是 。
【答案】(1)溶质
(2)有食盐剩余(有固体或晶体剩余)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解答;
(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则“?”是指溶质。
(2)室温时将40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5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确定食盐溶液已经饱和的证据是有食盐剩余(有固体或晶体剩余)。
34.(2021八上·长兴期中)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按要求填空。(该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3)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 g。
【答案】(1)50%
(2)C
(3)16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剂质量计算出A点时的溶质质量,再根据计算出此时的溶质质量分数。
(2)将溶液质量与饱和时的溶液质量进行比较,二者一致的就是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3)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A点时溶液质量为100g,此时溶质质量为:100g-50g=50g,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2)如下图所示,C点时的溶液质量小于60℃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即C点时的溶质质量小于饱和时的溶质质量,因此C属于不饱和溶液。
(3)40℃时,溶液质量为130g,则溶质质量为:130g-50g=80g;
设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为x,
;
解得:x=160g。
35.(2021八上·萧山月考)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其中A一定是 溶液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答案】(1)饱和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态颗粒,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中出现未溶的固态物质,那么A一定是饱和溶液。
(2)A肯定是饱和溶液,而B可能是饱和溶液,而C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当温度相同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如果B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如果B是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无论B是否饱和,B和C的溶剂质量相同,而溶质质量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B>C。
那么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 A≥B>C 。
四、解答题
36.(2021八上·杭州期中)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根据所给资料回答:
(1)“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2)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3)喝完饮料后。取出罐体底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掉2克水。冷却到20℃,有2克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0%,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 克。若要将100g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为20%,则需加水多少克?
【答案】(1)B
(2)减小
(3)150
设需加水质量为x,
所以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200g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解吸热和放热的知识判断;
(2)体内的温度比室外高,打嗝其实就是体内的二氧化碳溢出导致,据此分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出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一摇冰”,即摇动后该物质溶解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起到降温解渴的作用。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大量吸热,故选B。
(2)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冷却到20℃时出现了晶体,即此时溶液是饱和的。
设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
;
解得:x=150g。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y,
100g×60%=(100g+x)×20%;
解得:y=200g。
37.(2021八上·义乌月考)在室温条件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乙溶液在加50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
①溶解度 ②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3)现有8%的氯化钠溶液50g,若是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到16%,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需要蒸发多少克水? ②加入多少克氯化钠?
【答案】(1)甲
(2)②④
(3)①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x,
50g×8%=(50g-x)×16%;
解得:x=25g;
②设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y,
50g×8%+y=(50g+y)×16%;
解得:y=4.76g。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分析;
(2)根据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和溶液组成的知识解答;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解答】(1)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平均分成两个50mL,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它们都是饱和的,甲甲肯定饱和。乙中加入50mL的水,即溶剂质量增大,因此为不饱和溶液。
(2)①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即溶解度不变,故①不合题意;
②溶质质量不变,而溶剂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加水后溶剂的质量增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水的密度小于溶液的密度,因此加入水后,会将溶液稀释,导致溶液密度减小,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②④。
38.(2021八上·义乌期中) 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6 27
溶液质量(克) 59 66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编号)。
(2)利用表中数据,计算C杯中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A、B
(2)C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实验C可知,溶质的质量为:68g-50g=18g<27g,此时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氯化钠,则C肯定是饱和溶液,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g。而A、B中溶质质量都小于18g,则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B。
(2)C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9.(2021八上·余杭月考)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20 4 24
② 20 6 26
③ 20 8 27.2
④ 20 10 m
(1)表中m= ;
(2)在这四次实验中,得到的氯化钠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4)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克?(需有计算过程)
【答案】(1)27.2
(2)③④
(3)26.5%
(4)解:100g×20%=(100g+m水)×5%
m水=300g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由实验③可知,向20g水中加入8g氯化钠固体,最终等到27.2g溶液,表明只有7.2g氯化钠溶解,即20℃时,20g水最多溶解7.2g氯化钠,则实验④中,向20℃时的20g水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20g水中最多溶解7.2g氯化钠,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7.2g,即m的值为27.2,故填27.2。
(2)由图可知,实验③和④中加入的氯化钠均没有完全溶解,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故填③和④。
(3)解:由(1)可知,向20g水中加入8g氯化钠固体,最终等到27.2g溶液,表明只有7.2g氯化钠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上1.5物质的溶解同步练习(1)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淳安期末)小明在实验室中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 下列各烧杯中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2.(2021八上·淳安期末)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
3.(2022八上·衢江期末)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选用下列哪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
4.(2021八上·三门期末)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5.(2021八上·天台期末)如图,某“天气瓶”在降温时,瓶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羽毛般结晶,不仅美观还能粗略反映气温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升高,该晶体的溶解度减小
B.析出晶体后,瓶内为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瓶内溶液的质量减小
D.析出晶体后,瓶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6.(2022八上·缙云期末)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温度均保持20℃,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若升高温度,②中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C.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7.(2021八上·吴兴期末)关于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固体X可能是氢氧化钠
B.固体X可能是硝酸铵
C.氢氧化钙溶解度:①>②
D.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①=③
8.(2021八上·嘉兴期末)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一定量蒸馏水中,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中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 B.a点时溶液质量分数比b点小
C.b点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d点时的溶解度比c点小
9.(2021八上·拱墅期末)一杯50℃的氯化钠溶液,只让其温度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溶液一定都是不饱和溶液
B.乙、丙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丙溶液的温度一定为30℃
D.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
10.(2021八上·拱墅期末)在100克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不断搅拌,此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其中a、c两点时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而b点时固体完全消失。已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B.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a、d两点时,溶液质相等
11.(2021八上·龙湾期中)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克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克 11 18 25 32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克 0 0 7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B.第四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第二组大
C.20℃时,5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克溶质
D.实验中只有第一组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12.(2021八上·绍兴期中)在 20 ℃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图变化,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A.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20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
C.对溶液丙降温蒸发 10 g 水后,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 4 g
D.对溶液甲升温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不考虑水分蒸发)
13.(2021八上·绍兴期中)右图中的化学冰袋冷藏食物是利用了化学物质溶于水吸热的原理。 则该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蔗糖
14.(2021八上·绍兴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与其他三组不同的是( )
A.配制蔗糖溶液
B.过滤泥水
C.获取氯化钠晶体
D.配制 10%的食盐水
15.(2021八上·杭州期中)t ℃时,向一只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t ℃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 g
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 g
D.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
16.(2021八上·杭州期中)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蔗糖饱和的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 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17.(2021八上·杭州期中)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10 15 20 25
溶液质量/g 60 65 68 68
A.①②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D.20℃时,往①所得溶液加入5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
18.(2021八上·杭州期中)在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图中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B.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d点时的溶剂质量大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
19.(2021八上·东阳期中)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品体放入烧杯中,在烧杯中依次加入水,不断搅并,使之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乙→丙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丁→戊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0.(2021八上·东阳期中)在恒温条件下,在一杯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同时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和蔗糖晶体(均不含结晶水),充分搅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两种晶体的质量均不变
B.两种晶体的质量均减少
C.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变,蔗糖晶体消失
D.氯化钠晶体消失,蔗糖晶体的质量不变
二、实验探究题
21.(2022八上·临海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克2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实验一:以下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a.图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b.图D为过滤装置,其漏斗中滤纸的放置方向应为 (填序号)。
实验二:用提纯后得到的精盐配制了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22.(2021八上·嘉兴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II.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洛质种类 冰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洛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1)在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
23.(2021八上·兰溪月考)实验是科学探究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对实验条件加以严格控制,实验才会有科学价值和意
义。其中单一变量控制是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一环。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实验: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溶液呈淡黄色 氯化钠完全溶解,溶液透明无色 碘完全溶解在酒精中
(1)由实验I和实验II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由实验 和实验 对照,可得出的结论是 。
24.(2021八上·杭州期中)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1)如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硝酸钾 13.3 20.9 32 45.8 64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氯化钠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37.8 38.4 39 39.8
Ⅰ.30℃时,硝酸钾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 (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
Ⅱ.硝酸钾中含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一般方法是 .
Ⅲ.根据表内数据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
g,则X的取值范围是 .
(2)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
Ⅰ. n的数值是 。
Ⅱ.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25.(2021八上·义乌期中)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红同学用图1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质量M 的质量/g 0 0 2.0 4.5 8.4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温室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上表: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时, (填“能”或“不能”)判断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 。
A. 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
(3)如图2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X固体可能为 ,由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
三、填空题
26.(2022八上·临海期末)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下表:
温度/℃ 溶解度/g 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 35.7 36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是硝酸钾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温度升高到60℃时,溶液的质量为 克。
27.(2022八上·衢江期末)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恒温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请判断:最终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这句话对吗? (填 “对”或“不对”)。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
28.(2021八上·青田期末)A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某同学利用A物质进行了图甲实验。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30 110
(1)①~④杯溶液中,是该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像A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 的方法获得晶体。
29.(2021八上·兰溪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2)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30.(2021八上·兰溪月考)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判断甲溶液在A点时处于 状态。
(2)t2℃时,在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对烧杯中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B.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C.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D.溶剂的质量:甲=乙
31.(2021八上·兰溪月考)死海因其高盐度出名,美国科学家对其十分好奇,做了一个实验:(如图)他们将一件黑色礼服用钢丝固定,放入死海中,两年后取出,发现衣服表面挂满了白色盐晶。经检测,晶体中的成分主要包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
(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在这两年中经历的最主要过程 。
A.凝固 B.蒸馏 C.结晶 D.升华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试分析原因 。
32.(2021八上·绍兴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2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第一组实验的现象是冰糖在水中溶解,在植物油中不溶解,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总共有 个,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33.(2021八上·东阳期中)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
(2)室温时将40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5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确定食盐溶液已经饱和的证据是 。
34.(2021八上·长兴期中)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按要求填空。(该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3)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 g。
35.(2021八上·萧山月考)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其中A一定是 溶液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四、解答题
36.(2021八上·杭州期中)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根据所给资料回答:
(1)“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2)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3)喝完饮料后。取出罐体底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掉2克水。冷却到20℃,有2克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0%,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 克。若要将100g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为20%,则需加水多少克?
37.(2021八上·义乌月考)在室温条件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乙溶液在加50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
①溶解度 ②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3)现有8%的氯化钠溶液50g,若是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到16%,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需要蒸发多少克水? ②加入多少克氯化钠?
38.(2021八上·义乌期中) 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6 27
溶液质量(克) 59 66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编号)。
(2)利用表中数据,计算C杯中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9.(2021八上·余杭月考)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20 4 24
② 20 6 26
③ 20 8 27.2
④ 20 10 m
(1)表中m= ;
(2)在这四次实验中,得到的氯化钠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4)20℃时实验室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克?(需有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
【解答】根据甲和乙图可知,二者都没有未溶的食盐固体,因此它们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丙图中出现为溶的固体食盐,那么丙肯定饱和。
丁是丙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也是饱和的。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只与水的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大,与其它因素无关,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食盐的溶解速度只与食盐形状、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与水量无关。则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该控制食盐的形状和是否搅拌相同,而改变温度,那么对照实验应该选甲和丙。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溶解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一摇冰”在夏天可以制冷,说明该物质溶于水时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时几乎没有变化,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晶体增多,则溶解度减小;反之,则溶解度增大;
(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3)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即可。
【解答】A.温度降低,出现很多晶体,即此时溶解度减小;反之,温度升高,该晶体的溶解度增大,故A错误;
B.析出晶体后,瓶内出现未溶的固体,此时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减小,根据“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可知,瓶内溶液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
D.析出晶体后,瓶内溶液始终处于饱和状态,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晶体的溶解度保持不变,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则溶液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3)(4)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①中没有未溶的物质,那么它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②和③中,都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它们都是20℃下的饱和溶液。如果升高温度,那么物质的溶解度可能增大,于是溶质质量可能增大,则溶液质量可能增大,故B错误;
②③为同种物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同,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那么③仍然饱和,因为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知,此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了。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会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故A正确不合题意;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热,会导致溶液温度降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②中出现浑浊,而①中没有浑浊,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①>②,故C正确不合题意;
①和③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质量相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溶解时放热;溶液温度降低,说明溶解时吸热;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随着不断溶解,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则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点时存在未溶的固体,而b点时固体完全溶解,则说明a点时的溶质质量小于b点。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a点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点,故B正确不合题意;
C.b点时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它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为d点温度低于c点,所以d点的溶解度小于c,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溶液,降温无晶体析出,则原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变化后的溶液不能确定是否饱和,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A、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甲降温时无晶体析出变成乙,说明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温度改变后析出晶体,则乙可能是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丙一定是饱和溶液,乙不能确定,不符合题意;
C、 丙溶液的温度一定低于40℃ ,但不确定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D、 丙析出晶体后溶质减小,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 ,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结合图示中溶液的温度、氢氧化钠溶解情况及同温度下相同溶剂中溶质质量相同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 ,不符合题意;
B、 a、c两点温度相同,则 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符合题意;
C、 b点时固体完全消失 ,溶液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 a、c两点时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 ,温度相同,溶液质量相等,d点温度低于c点,析出晶体质量会更多,所以a点溶液质量大于d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将溶解的氯化钠质量与水的质量做比即可;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3)根据第三组数据分析;
(4)溶质质量小于最大溶质质量,那么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解答】在第三组实验中,溶解的氯化钠质量为:25g-7g=18g,此时溶液已经饱和,即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g,故C错误;
在第三组实验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8g:50g=9:25,故A错误;
第四组实验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32g-14g=18g,与第二组的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也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在四组实验中,只有第一组的溶质质量小于18g,因此它为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有晶体析出的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根据图片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再与甲溶液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1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然后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规律计算出该物质的溶解度;
(3)根据溶解度的变化判断;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A.析出2g晶体后得到溶液乙,则溶液乙肯定饱和。溶液乙政府10g水,析出4g晶体,那么在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4g。而溶液甲蒸发10g水后,只析出晶体2g,那么溶液甲肯定不饱和,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10g水中最多溶解4g该物质,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40g,即20℃时,该物体的溶解度为40g,故B错误;
C.当溶液丙温度不变时,蒸发10g水肯定析出4g晶体。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如果溶液丙再降低温度,那么还会析出晶体,最终大于4g,故C正确;
D.对溶液甲升温后,由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因此肯定不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都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分析各种物质溶于水时放热还是吸热即可。
【解答】氯化钠溶于水时,没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水温不变,故A不合题意;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故B不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C符合题意;
蔗糖溶于水时,也没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玻璃棒的作用即可。
【解答】A.配制蔗糖溶液时,玻璃棒用于搅拌,加快蔗糖的溶解;
B.过滤泥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C.获取氯化钠晶体时,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液均匀受热,防止飞溅;
D.配制 10%的食盐水时, 玻璃棒用于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则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B。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解度的定义: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大多数的物质来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对于气体和熟石灰来说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剂、大多数升温,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大多数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质量分数=×100%。
【解答】A由题意可知,杯底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说明溶液时饱和的,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下降,溶液应该变为饱和的溶液,A错误;
B0.15g熟石灰加入50g水,底部有白色的固体说明溶质多余,不是完全溶解完,故无法求出溶解度;
C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加溶剂质量,溶剂为50g,熟石灰0.15g溶质没有完全溶解,故总质量少于50.15g,说法正确;
D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小于0.15g,质量分数=×100%<×100%=0.3%,就会小于0.3%,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溶液是具有均一稳定性的混合溶液;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解答】甲、乙烧杯中加入都是蔗糖饱和溶液,100g和200g饱和溶液,溶解度也相同,故溶剂相同含有的溶质相同,5g水中含有的溶质是相同的,析出晶体的质量相同。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3)根据表格确定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据此计算出氯化钠此时的溶解度;
(4)将实验①和③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达到饱和需要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
【解答】A.溶液③中溶质的质量为:68g-50g=18g<20g,出现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则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18g,即③④为饱和溶液,而①②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③④为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因为溶解度相等,所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因此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溶液①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g,则要达到饱和需要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18g-10g=8g,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8.【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则放热;溶液温度降低,则吸热;
(2)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4)根据溶解过程判断。
【解答】A.由图象可知,溶液温度不断升高,则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A错误;
B.a、c两点时,温度相同,所以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故B正确;
C.b点固体完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整个过程溶剂质量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3)(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A.乙和丙中都存在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因此它们都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丁烧杯中没有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则无法判断它是否饱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从乙到丙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始终饱和。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从丁到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但溶剂的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根据对饱和溶液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恒温条件下,饱和氯化钠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氯化钠,则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不变。但是可以溶解其它物质,即会溶解蔗糖,即蔗糖晶体消失,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1.【答案】搅拌,加速溶解;②;A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实验一:a.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用途解答;
b.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应该抵在滤纸最厚的地方;
实验二:精盐的质量分数= ,据此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一:a.图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b.根据图片可知,②中右侧的滤纸最厚,而玻璃棒应该抵在此处,故选②;
实验二: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则溶质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B符合题意;
C.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22.【答案】(1)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解答】(1)粉末状比块状更加容易溶解,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实验中是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方法是:控制温度,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23.【答案】(1)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
(2)Ⅰ;Ⅲ;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溶质性质和溶剂的性质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Ⅰ中溶剂是水,溶质为碘;Ⅱ中溶剂为水,溶质为氯化钠‘Ⅲ中溶剂为酒精,溶质为碘;ⅠⅡ对照变量为溶质性质不同,ⅠⅢ对照变量为溶剂性质;观察溶质的溶解情况判断溶解性。
【解答】(1)Ⅰ和Ⅱ对照变量为溶质性质不同,故可以得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2)Ⅰ和Ⅲ对照变量为溶剂性质,可以得出的结论,溶质保持不变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故答案为:(1)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 ;(2)Ⅰ,Ⅲ,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24.【答案】(1);冷却热饱和溶液;36~36.3
(2)9;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解答】 (1) Ⅰ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硝酸钾,此时质量分数最大==;Ⅱ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非常的明显,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故提纯的一般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Ⅲ氯化钠溶解度最低为35.7g,故不可能在20℃前,20℃时氯化钠为36g,硝酸钾32g,30℃硝酸钾溶解度在45.8g,氯化钠溶解度为36.3g,30℃后硝酸钾溶解度都大于氯化钠,故在20℃~30℃之间有相同的溶解度,故X取值范围为36g~36.3g;(2)Ⅰ根据图中的分析,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溶液达到饱和,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5g,说明10g水最多含有5g晶体,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还是为5g,n=5g;Ⅱ从图中可得甲溶液是恒温蒸发结晶,无温度的变化,无法研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1) ,冷却热饱和溶液,36~36.3; (2) 9,C。
25.【答案】(1)混合物
(2)不能;BCD
(3)氢氧化钠(或生石灰);固体遇水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①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可能饱和。
②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减小溶解度;②增加溶质;③减小溶剂;
(3)根据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分析加入物质溶解后是放热还是吸热即可,并据此得到结论。
【解答】(1)如图1的过滤操作,只能除去水中的大颗粒泥沙等杂质,净化后的水中还存在大量的可溶性杂质和微生物,因此属于混合物。
(2)①65℃时,仍然没有析出固体,则此时不能判断该溶液是否饱和;
②根据表格可知,该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可以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也可以增加溶质,即加固体M;还可以减小溶剂,即恒温蒸发水,故选BCD。
(3)如图2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则装置内的气压增大,即固体遇水放热;根据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可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则X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钠,且得到结论:固体遇水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26.【答案】(1)蒸发溶剂
(2)饱和;15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则可以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如果物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非常小,则可以使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
(2)将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与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用同样的方法判断60℃时是否饱和,确定溶质质量,并最终计算出溶液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因此得到氯化钠固体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为50g>31.6g,所以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为50g<110g,所以此时的溶液不饱和,溶质质量为50g,则溶液质量为:50g+100g=150g。”
27.【答案】不对;丙、丁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甲恒温蒸发10g水成为乙,乙中没有晶体,可判断出甲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的溶液是否饱和不能 确定。乙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了3g晶体,则丙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将丙的溶液过滤恒温蒸发10g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2)同温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丙、丁。
28.【答案】(1)②
(2)37.5%
(3)冷却热饱和溶液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将加入的物质质量与溶解度比较,如果前者大,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后者大,那么溶液肯定不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3)根据蒸发结晶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2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30g,①中加入20g<30g,则溶液①不饱和。溶液②中加入20g+20g=40g>30g,则溶液②饱和。5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110g,溶液③中溶质40g<110g,则溶液③不饱和。溶液④中加入的物质质量为:20g+20g+20g=60g<110g,为不饱和溶液。
(2)溶液④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像A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29.【答案】(1)是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1)实验②中烧杯总质量140g,再加入20g氯化钾,③烧杯中溶液质量不变化还是140g,故不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钾,所以实验③为饱和溶液;
(2)烧杯①中的质量分数a===;烧杯②中b===;烧杯③和②总质量相等,由于②③都是饱和溶液,在温度相同情况下,烧杯③质量分数与烧杯②质量分数相同,b=c。
故答案为:(1)是;(2)a<b=c。
30.【答案】(1)不饱和
(2)B;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将A点的溶质质量与对应的溶解度进行比较即可;
(2)①根据溶解度的变化确定溶液降温后是否饱和;
②饱和溶液中,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
③析出固体的质量等于两个温度下溶解度的差;
④根据溶液的组成判断溶剂质量的变化。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的溶质质量小于对应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因此处于不饱和状态。
(2)根据图像可知,二者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温度降低后二者还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因此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A错误;
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而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则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故B正确;
在降温的过程中,变化的是溶质的质量,而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BD。
31.【答案】(1)C
(2)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白色盐晶的生成过程判断;
(2)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就不再增大,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是海水中的可溶性盐类结晶析出的过程,故选C。
(2)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原因:死海中盐溶液质量分数在25%左右时溶液就达到饱和了。
32.【答案】(1)溶剂的性质
(2)4;溶质颗粒的大小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第一组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根据表格确定有哪些变量,从而确定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并确定哪个因素不影响溶解性的大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组实验中水和植物油不同,即溶剂的种类不同,因此:第一组实验的现象是冰糖在水中溶解,在植物油中不溶解,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性质。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他们要研究的影响因素有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溶剂的质量和溶质颗粒的大小,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颗粒的大小。
33.【答案】(1)溶质
(2)有食盐剩余(有固体或晶体剩余)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解答;
(2)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则“?”是指溶质。
(2)室温时将40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5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确定食盐溶液已经饱和的证据是有食盐剩余(有固体或晶体剩余)。
34.【答案】(1)50%
(2)C
(3)16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剂质量计算出A点时的溶质质量,再根据计算出此时的溶质质量分数。
(2)将溶液质量与饱和时的溶液质量进行比较,二者一致的就是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3)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A点时溶液质量为100g,此时溶质质量为:100g-50g=50g,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2)如下图所示,C点时的溶液质量小于60℃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即C点时的溶质质量小于饱和时的溶质质量,因此C属于不饱和溶液。
(3)40℃时,溶液质量为130g,则溶质质量为:130g-50g=80g;
设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为x,
;
解得:x=160g。
35.【答案】(1)饱和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态颗粒,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中出现未溶的固态物质,那么A一定是饱和溶液。
(2)A肯定是饱和溶液,而B可能是饱和溶液,而C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当温度相同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如果B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如果B是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无论B是否饱和,B和C的溶剂质量相同,而溶质质量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B>C。
那么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 A≥B>C 。
36.【答案】(1)B
(2)减小
(3)150
设需加水质量为x,
所以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200g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溶解吸热和放热的知识判断;
(2)体内的温度比室外高,打嗝其实就是体内的二氧化碳溢出导致,据此分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出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一摇冰”,即摇动后该物质溶解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起到降温解渴的作用。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大量吸热,故选B。
(2)我们在喝饮料(含有CO2气体)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冷却到20℃时出现了晶体,即此时溶液是饱和的。
设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
;
解得:x=150g。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y,
100g×60%=(100g+x)×20%;
解得:y=200g。
37.【答案】(1)甲
(2)②④
(3)①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x,
50g×8%=(50g-x)×16%;
解得:x=25g;
②设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y,
50g×8%+y=(50g+y)×16%;
解得:y=4.76g。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分析;
(2)根据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和溶液组成的知识解答;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解答】(1)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平均分成两个50mL,由于溶液的均一性,它们都是饱和的,甲甲肯定饱和。乙中加入50mL的水,即溶剂质量增大,因此为不饱和溶液。
(2)①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即溶解度不变,故①不合题意;
②溶质质量不变,而溶剂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加水后溶剂的质量增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水的密度小于溶液的密度,因此加入水后,会将溶液稀释,导致溶液密度减小,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②④。
38.【答案】(1)A、B
(2)C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实验C可知,溶质的质量为:68g-50g=18g<27g,此时溶液中存在未溶的氯化钠,则C肯定是饱和溶液,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18g。而A、B中溶质质量都小于18g,则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B。
(2)C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9.【答案】(1)27.2
(2)③④
(3)26.5%
(4)解:100g×20%=(100g+m水)×5%
m水=300g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由实验③可知,向20g水中加入8g氯化钠固体,最终等到27.2g溶液,表明只有7.2g氯化钠溶解,即20℃时,20g水最多溶解7.2g氯化钠,则实验④中,向20℃时的20g水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20g水中最多溶解7.2g氯化钠,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7.2g,即m的值为27.2,故填27.2。
(2)由图可知,实验③和④中加入的氯化钠均没有完全溶解,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故填③和④。
(3)解:由(1)可知,向20g水中加入8g氯化钠固体,最终等到27.2g溶液,表明只有7.2g氯化钠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