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点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和统一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关系
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上
新课导入
良渚申遗成功,是怎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 中华文明是怎样诞生的、早期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
2019—2022良渚遗址申遗成功3周年
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重要概念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 :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3.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4.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
壹
贰
叁
石器时代—曙光初照
从部落到国家-孕育雏形
青铜时代—天下归一
第壹章节
石器时代—曙光初照
一、石器时代—曙光初照
(一)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主要特征: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②群居生活;③已经学会使用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一、石器时代—曙光初照
(二)新石器时代
距今7000年
距今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上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黄河一带)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特征:陶器 粟
特征:干栏式房屋、水稻、养蚕缫丝
特征:黑陶 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特征: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特征: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一、石器时代—曙光初照
五千年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遗址
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成了“国家”的标准。
——科林·伦福儒
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生产力发展、财富分配不均、体现了阶级分化
一、石器时代—曙光初照
(二)新石器时代
问题一:观察中国新石器遗存图,概括其特征。
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②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
③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一、石器时代—曙光初照
文明出现
物质——农耕文明、城市出现
政治——阶级、制度、国家出现
精神——文字、艺术出现
问题二:关于文明的说法,你认为文明形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美国人类学家克菜德 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因素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淮是:1.有高墙国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
《朗曼当代英语词典》“civilization” , 词条下有四种解释,其中一条的意思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宗教、科学、政府及文字等
第贰章节
从部落到国家-孕育雏形
二、从部落到国家-孕育雏形
(一)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尧
舜
禹
禅让制
“公天下”
“家天下”
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王位世袭制
1、禹建立夏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启确立王位世袭制
商朝: “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二)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
禅让制: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承袭的制度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阶级对立发展的结果。它的确立,标志着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思考:
二、从部落到国家-孕育雏形
问题三:什么是国家?
①阶级或阶层的存在: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②公共权力的设立,公共事务发展——公共工程、祭祀礼仪活动、战争防御或扩张等
国家形成的条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叁章节
青铜时代—天下归一
三、青铜时代—天下归一
(一)商朝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内外服制度
2.主要制度
中央:设相、卿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伯,方国首领纳贡、奉命征伐
(1)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2)松散的联盟,尚未实现天下共主的局面
3.特点
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王国
方国联盟
1.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打败夏兵,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远在岐山脚下的方国首领周武王率领数万人的多国(方国)部队,讨伐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二)西周
三、青铜时代—天下归一
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国。
(2)目的:对王畿之外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内容:
①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国内在依次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密等级制度。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赵、卫、齐
(二)西周
材料一: 幽王为搏得褒姒一笑,点燃烽火,结果诸侯都纷纷派兵来勤王。
交纳贡赋
派兵随从周王作战,镇守疆土
材料三: 诸侯要定期朝见天子,汇报自己的政务。一次不朝见,就贬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则出兵进行讨伐。
服从周王命令,朝觐述职
材料二: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查众诸侯谁纳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既是侮慢王于不贡。”
诸侯义务与权利
三、青铜时代—天下归一
(二)西周
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西周前期)
局限(西周后期)
开发了边区
扩大了疆域
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
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集权,易分裂
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该把王位
传给谁呢?
我是您的长子,
当然是传给我了。
拍案说法:王位该由谁继承呢?
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老了,欲立继承人,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为妃子所生,次子和幼子都为王后所生。天子还有三个兄弟。
我是正室夫人所生,
继承王位,舍我其谁?
父王最疼我,他
一定会选我的。
我们哥三也能继承
哥哥的王位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
长子
次子
幼子
2.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目的: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内容
(2)含义:
2.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
(5)特点: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既是家族关系(兄弟),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君臣)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把“家”和“国”结合在一起
2.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
礼乐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保障:准则
基础:王土
里
表
王臣
血缘
文化
政治
经济
3.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
衮服—最高一级礼服
一般贵族礼服
等级差异
礼乐制度
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3.特点: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4.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礼乐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课堂小结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夏)
商西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禅让制
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甲骨文)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