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课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课件 (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21: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古诗三首
21
出 塞
sài
[唐]王昌龄
1. 认识秦、塞、征等生字,会写秦、塞、征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目标
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朗诵不由得让老师想起了这几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你知道这样的诗叫什么吗?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在以往学习古诗中,我们都会用到五步法。你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五个步骤吗?
解诗题
知诗人
诵诗文
明诗意
悟诗情
出 塞
sài
[唐]王昌龄
塞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出塞是乐府诗歌的旧题,是边塞诗中常见的题目,还有像《塞下曲》《前出塞》等等是边塞诗中很有代表性的题目。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这首诗大家都会读了,你读懂意思了吗?在以往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你会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
查资料、看注释、把单音节字理解成双音节词、联系上下句或是边读边想象。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在秦汉时期的关塞上。
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口,这里秦汉明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口,暗示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时间久远。
万里长征人未还。
去万里之外征战的人们还没回来。
人未还,人去哪了?
路途漫漫,每走一步将士们就离家远一步,所以王维才会在诗中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才在他的诗中感叹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将士们的亲人们,望着凄凉的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但使龙城飞将在,
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在。
你知道李广是谁吗?
李广,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不敢来犯。
汉朝名将 李广
不教胡马度阴山。
绝不令胡人的骑兵度过阴山。
阴山是什么意思?
阴山是北部边防的天然屏障。山的南面是农业发达的中原,北面是游牧民族。所以这座山正好隔开了两个地区,这样的作用就是天然的屏障,我们在查资料的时候不仅要查文字的知识,还可以查查图片或者是它的地理位置。
如果此时你的父亲在这里,你想说点什么呢?
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你想回家吗?
那生活在秦朝的王昌龄真的能把生活在汉朝的李广呼唤来吗?那他为什么要呼唤李将军呢?
王昌龄呼唤的不仅仅是李广,是呼唤有才能的人。这样战争才能早点结束,将士们才能早点回家,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正是因为当时的战争不断才造成征人未还,诗人在渴望像李将军这样的良将,只有李将军这样的良将才能保家卫国。
孩子们,看这首诗,简简单单的28个字,语言简洁但是诗的意境却跨过了千年的沧桑,万里的征途,表达了诗人如此复杂的情怀。这样大气磅礴的一首诗不愧被称为唐人七绝,是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孩子们,今天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我们通过学习古诗的五步法、了解影视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到了诗人的伟大情怀。老师希望你们以后也能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理解诗意,也能从中探索到那个时代背后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