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第一本书[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4-12 21: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复述课文,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成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成长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提起诗人牛汉,你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华南虎》吧,也不会忘记老师给你们朗诵的《悼念一棵枫树》。牛汉堪称诗坛的硬汉,你们知道诗人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你们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
二、整体感知,解读“书”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请1-2名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复述的基本要求为: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语言简练,表达流畅,声音洪亮等。
2.速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题的含义:“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加以明确: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我的童年生活。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书里书外,品味人物
跳读课文,说说:
1.围绕着我的“第一本书”,作者除了表现我的苦难童年之外,还涉及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祖母:慈祥仁爱、风趣诙谐
父亲:温厚善良、心灵手巧
乔元贞:聪明好学、本分厚道
“弄不成”老师:为人忠厚、没有本事
二黄毛:愚笨、死心眼、英勇
2.这些人物的出现,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怎样的色彩?
讨论后明确:
祖母的出现给贫瘠的生活增添了幽默的色彩;
父亲的出现给暗淡的生活增添了温暖的色彩;
乔元贞的出现给艰辛的生活增添了沉重的色彩
老师的出现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轻松的色彩;
二黄毛的出现给呆板的生活增添了快乐的色彩。
四、局部探究,体味苦乐
1.学生“批注式”阅读,找出“我”的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
讨论后明确:
读书生活中的苦:家庭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艰苦,小伙伴的辍学等;
读书生活中的乐:祖母的打趣,父亲的温厚仁慈,老师的宽厚纵容,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等等。
2.文章开头哪句话可以概括这种苦乐参半的生活?如何理解这句话?
讨论后明确:
这句话是: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3.这种苦乐交织的生活让作者发现和感悟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
作者发现了苦难生活对人的戕害,发现了生命的顽强不屈以及人类本能对于美好和有价值的事物的追求。
4.如何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这段话?
讨论后明确: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对比命运,感悟人生
1.“我”和乔元贞的命运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
“我”有课本,但学习不是很努力,在三个学生中只考了第二名,而且第三名还是脑袋不太好使的二黄毛,但我在父亲的支持下,后来到了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后成了一名诗人。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成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文章结尾特意交代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作者正是要用这种命运的截然不同来映照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诗人牛汉的命运也许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来概括:“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又能改变“乔元贞”们的命运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从这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的深切同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诗人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与人生。
2.请你与本文的作者比童年,然后谈谈你对读书和人生的新认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今天的孩子拥有一个多么幸福的童年……
教师应激发出学生对于读书的热情和承受苦难的顽强意志等等, 从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六、读写结合,拓展作业
1.“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可能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请你想象一下,揣摩人物的心理,写一段对话描写。
2.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弄不成”先生的故事》等。
【资料宝藏】
1.牛汉简介
牛汉(1923- )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早在1940年就开始发表作品,成为“七月诗派”诗人。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2.牛汉的图片
HYPERLINK "http://image./i ct=503316480&z=861142451&tn=baiduimagedetail&word=诗人牛汉&in=6" \t "_blank"
HYPERLINK "http://image./i ct=503316480&z=441824050&tn=baiduimagedetail&word=诗人牛汉&in=2" \t "_blank"
3.推荐阅读
诗坛硬汉
——记诗人牛汉
张炯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获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远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新作频频。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近半个世纪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可谓旧貌换新颜。但在这历史的剧变中,却产生许多的曲折,在欢乐中有苦难,在前进中有倒退。每个人在这历史的波涌中,无不几经命运的沉浮,面临种种严酷的考验。诗人是时代敏感的神经,他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历史的阵痛,有的人因自身的脆弱而倒下,有的人却因自身的坚强而屹立于滚滚浪涛的面前。牛汉同志就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即使在困难的状况下,他仍能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这位写过长诗《鄂尔多斯草原》的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他的大部分作品多托草木以言志,借鸟兽以抒情。他的名作《鹰的诞生》、《华南虎》、《半棵树》、《车前草》、《巨大的根块》等都寄托着作者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为人们塑造了生命蓬勃而壮烈、渴望自由和奋斗的崇高的艺术意象。他笔下的鹰在“暴风雨里”诞生,在“雷鸣电闪”中唱着“激越而悠长的歌”;他吟唱的虎,虽被囚禁,趾爪被铰,利齿被锯,仍向往“苍苍莽莽的山林”,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那被雷电劈剩的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还是一棵树那样伟岸”!他写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铁的山脉》和《丰碑》两诗,写铁山虽遭风雨雷电的袭击,却仍等待“献身的时刻”和“粉身碎骨的幸福”;写天安门前那“粗糙的花岗岩”和“朴素的水泥砖”为能铺成“宽阔的路”和“神圣的广场”而无限欢欣!歌颂的实际上都是不顾自己荣辱得失的为人民做奉献的伟大忘我精神!毫无疑问,人们从他的诗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悲剧的崇高美,还感受到一个崭新时代的令人兴奋鼓舞的时代的强音!
牛汉同志的诗作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他善于把人生体验的真情与深刻的思想意蕴相结合,通过强有力的艺术构思,创造一种粗犷、豪放的风格。而他后期的诗更见凝重与深沉。像《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更透出一种深深的苦涩,它感叹自己“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但诗人最后还是吟唱作为“一颗早熟的枣子”是“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在悲剧的氛围中仍然表现出对自己和生命的执着的热爱和追求。他的另一代表作《梦游》则以意识流动和时空交错,似梦非梦地表达了自己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从灾难和历史阴影中突围出来”的愿望,更多地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手法。
牛汉同志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也是一位卓具艺术个性并勇于艺术探索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的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艺术足迹为后来的诗坛探索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发人心智的启迪。
(新华网2003-05-13 09:02:28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4.牛汉的诗《悼念一棵枫树》
悼念一棵枫树
牛汉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这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散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啊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颗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啊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