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21:2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点:
1.齐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2.掌握通感、对比等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
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
板书:《紫藤萝瀑布》宗璞
导入:
问: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上的课程是《紫藤萝瀑布》,那么它真的是瀑布吗?
明确:不是。
问:那这个瀑布是指什么?
明确:紫藤萝花。
好,下面就请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任务一:分享感受,梳理结构,学会通感、对比等修辞手法。
问: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需不需要再读一遍来感受这篇文章?
明确:学生齐声朗读,整理出学生仍然生疏的字音,包括:璞(第二声)、槐、虬
问:读过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请3位) Comment by 16: 早自习或者晚自习(课前)完成,或有时间上课写,让学生写好再回答,思路更清晰,回答会更好
问: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把它写下来。 Comment by 16: 这个地方我多次提问,不可以。
问: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第一部分。首先作者把紫藤萝花比喻成了瀑布,大家找一找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花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的原句去找。 Comment by 16: 有点设限
明确: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体现花开的非常的茂盛。
问:除了茂盛,我们还能看出紫藤萝花开的非常有动感,大家能从第二段中抓取一些关键词吗?
明确: “流动、欢笑、生长”这几个动词就使静态的花朵动起来,表现出花生机盎然。
问:好,请大家一起看第四五段,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争先恐后的绽放、活泼欢闹的情景。
问:请大家翻开作业本第87页,五分钟时间完成作业本任务一。
明确:请学生先读再分析。例:我 这是对个体生命的认可与尊重。“我”的生命也许是渺小的,但是“我”依然很重要;例:开 “开”是生命力绽放的过程与状态,体现出生命的姿态。 Comment by 16: 有同学说是在,可以让学生说,不要直接否定,顺着学生的想法往下说。
问:前面1-3段我们分析的都是像瀑布一般的紫藤萝花,那我们再一起看一下4-6段,同学们能看出这两部分作者对花的描述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前面是写一整簇花,后面是针对一朵花的描述。
问:那么作者针对一朵花是怎样进行描述的?有没有同学回答一下?
明确:把每一朵盛开的花比喻为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又比喻为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问:有没有同学知道张满了的帆是怎么样的?上来画一下。
明确:
问:那你能不能继续把帆下带着尖底鼓鼓的舱也来画一画?
明确:
问:那么这前半句,把花比作帆,我们要如何赏析?写下来。
板书:参考格式:原句+(手法、修辞、表达方式等)+内容理解+突出…特点+情感。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喻为张满的帆,写出了花的构造,突出花开的饱满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
问:除了这个地方的比喻,作者又把紫藤萝花比喻为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是说花在笑。那花本来是什么状态,笑又是什么状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化静为动
问:好,那么现在请完成作业本任务二的第一小题,把第一句话赏析一下。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喻为张满的帆,写出了花的构造,突出花开的饱满的特点,同时又把紫藤萝花比喻为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化静为动,赋予花儿动态,把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描述的淋漓尽致,体现花开的生机勃勃,表达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
问:所以我们前面一大部分都是在讲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是讲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看花”{板书}。
问: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第一部分主要是写景,我们再一起来看任务二题目,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写景状物?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可以结合下列两句例子来理解。
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对写景状物这个定义的理解。
知识链接:写景状物是指写文章的一种手法,文章有些是描写自然现象(如风、雨、雪)、地理环境(如森林、高山)、名胜古迹(如故宫、大雁塔)的,我们称做写景类文章;有些是描述事物的,如动物、植物、静物,我们称做状物类文章。
问:任务二很好的体现了写景状物,第一小题我们刚刚已经完成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第一小题的参考格式,完成任务二第二小题。
明确:(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喻为瀑布,甚至它能遮住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体现花开的非常的茂盛,呈现在作者眼前就只有源源不断的“瀑布”了,恍惚间那源源不断的瀑布流向了“我”的心底,使“我”悟出了生命不息的道理。
问:现在大家再回到课本,思考一下第二部分主要是写了什么内容,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给大家5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明确: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二部分,这部分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忆花”{板书}
问:用文章中的原话概括这部分内容的话,你觉得应该是哪一句?你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写下来。
板书:参考格式:原句+内容理解+深层含义。
明确: “心中的疑惑和痛楚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作者沉浸在紫藤萝瀑布所营造的生机盎然的境界中,紫藤萝花表现的生命力使作者从疑惑与痛楚中解脱出来,变得平和宁静,两个字概括就是“忆花”。
问:那么在这部分中作者回忆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有同学知道十年前的紫藤萝是什么样的吗?
明确:稀落、伶仃。
问: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十年前的紫藤萝,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问:对比
明确:有什么作用呢?请赏析一下。
板书:参考格式:运用对比+将…与…对比+突出…特点+表达…情感。
明确:将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的花的繁盛对比,突出现在紫藤萝花的生机盎然,表达作者对花的喜爱。
问:同时,这里除了比喻还有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插叙。
问: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插叙,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知识链接:插叙是指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明确:总结一句话就是说插叙就是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文中作者就是在描述现在的紫藤萝的时候插入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所以这种手法就叫插叙。
问:其实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有没有同学能找出来?
明确:通感。
问:那么,什么是通感?大家花五分钟时间思考一下,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好,我们一起来翻开作业本第86页,把知识卡片齐读一遍。
知识链接: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问: 那么知道通感的概念后,作业本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判断是哪两句使用了通感?
明确:(2),(3)
问:我们来重点看一下第二句,作者把香气描绘成浅紫色,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闻到了香气,自然就浮现出满树紫藤萝花的浅紫色样子,这个画面给人感觉非常的梦幻。
问:那我们要怎么赏析这句话呢?请同学写一写。
板书:参考格式:运用通感+把…描绘成…+以…觉写…觉+写出…特点+语言上的作用+情感。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把香气描绘成浅紫色,以视觉来写嗅觉,主要写了紫藤萝花香气的特点,更突出花的芳香、朦胧美、梦幻美,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问:针对“枇杷”酸酸甜甜的味道,请每个同学写下3个句子,要求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枇杷的味觉用其他感官来描绘,下节课分享。
任务二:学会运用托物言志,把握文章主旨。
课前回顾:上节课我们主要梳理了一下文章前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看花),主要写花盛开的样子,第二部分写(忆花),并且在第二部分中,还讲了几个写作手法,有(对比、插叙、通感),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把上节课的遗留作业来分享一下。
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一家人都处在文革时期写出来的,那时候他们深受迫害,从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焦虑和悲痛的。就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弟弟就身患绝症去世了,也就是这个时候,作者看见了一株盛开的紫藤萝,从而才有了由花的盛衰到生命永恒的感慨。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首先,细读课文,边读的同时边画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然后独立完成第二小题的表格,完成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①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②紫藤萝为自己的生命得以延展而尽情绽放的生命活力感染了我;③十年前家门外藤萝花的稀落、凋零以及周遭的环境让我失落;④藤萝花的重焕生机给予我激励;⑤我不觉加快了脚步;⑥眼前的紫藤萝花、紫藤萝花十年间的遭遇给予我人生的启迪,振奋了我的精神。
问:作者的情感是由花开花败而变化着的,那么老师把这个作业本的表格做了更精简的图,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把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内容补充完整。板书:
稀落 失落
又开 振奋
盛开 吸引
明确:如上图
问:关于为什么花稀落了,我们一起来看下第八段倒数第二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同学们联系一下我们刚才提到的社会背景,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当时处于文革期间,养花属于小资生活,而这种生活状态在当时是不被赞成的,所以应当消除,导致作者以为再也见不到紫藤萝花而感到遗憾。
问:读第三小题,一起完成第三小题的填空。
明确: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
问:所以这种描写之物与志向趋向统一就叫托物言志。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体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如何赏析?
板书:参考格式:借助描写…事物+赞美…+表达….
明确:作者借描写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赞美了生命的顽强美好,表达了对生命的永恒的感悟,具体感悟是当一个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也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所以我们作业本的第四小题情思也就完成了。
问:所以我们上图横线上应该是填什么?
明确:生命长河。作者由花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花会死去,人也一样,说明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花还可以重新开放,这说明我们生命的长河又是无止境的。
问:所以我们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是写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是“悟花”{板书}。
问:好,我们看到黑板,黑板上还有一个参考格式,这个是针对标题的赏析,同学们课下有空把这个格式抄在书上,现在我们先来赏析一下本文的标题《紫藤萝瀑布》,你能说一说标题中涵盖的是哪一种修辞手法吗?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参考格式:运用…手法+具体内容+其他作用(交代写作对象/内容/顺序/主题情感、设置悬念、是文章线索等)+暗示…主旨。
明确: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瀑布”喻“紫藤萝”,生动的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的壮观景象,同时也点出了本文的描写对象是紫藤萝花,暗示文章主旨,面对生活要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作业设计:
1.完成作业本课后拓展。
2.请你比较一下课后拓展题的《岭上梨花雪》和《紫藤萝瀑布》,看看这两部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反思:在本节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设计不够理想,所有问题看起来很琐碎,也没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格式给到学生,给学生提示性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可以把零散的问题整合为一个大问题,给学生方式方法,让他们自己思考并写出来,效果会更好。其次,我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最后由于时间问题,一位学生没回答出来,我也没有让其他学生思考补充,而是自己把问题答案讲出来了,所以学生缺少了自己思考的步骤,这样他们对文章的掌握会不是很透彻。整堂课下来,我还是讲的太多了,学生思考太少了,并且没有时间让学生课上把他们的理解写出来再说,如果有时间让他们先写再说,可能他们的回答更容易切到点上。并且提问的时候,很忌讳的就是一个问题重复多遍,这点以后上课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想法很多,我不能直接否定他,只要学生能说的出原因,最好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说下去。
还有个问题:关于十年前和现在的紫藤萝是不是同一株,12班展开了讨论,所以我自己要先弄明白。
第二课时反思:第二课首先我回顾了上课节的学习内容,考察学生对上节课的吸收程度,发现学生对通感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还需再多花时间锻炼一下这方面的知识。问题设计上也比第一课时有所进步,学会利用参考格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主题的把握上也让学生多说,自己做补充,更多的是在引导学生而不是教学生。
总之,还是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多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给学生结构化的答题方式,让课堂变得更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