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21: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回延安
主备预案 集体讨论和个人修改
教学目标: 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感情。 朗读这首诗,理解诗作采用的陕北民歌写作手法,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分析诗作的语言形式特点。 理解诗中的陕北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播放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屏幕上出示歌词,让学生体会“信天游”的特点,导入新课。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农家庭,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他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怀有最真挚的感情,他对延安敬称“母亲”毫不为过。诗作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 创作背景:“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延安简介: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 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纠正字音,关注吐字发音的方法和语速的疾徐有致等。 感知诗歌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描述了“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2)思考:诗歌的每一章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章: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激动、喜悦) 第二章: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感激之情) 第三章: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喜悦之情) 第四章: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美之情) 第五章: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惜别之情) 美读,理清诗歌线索 学生思考应怎么样来读这首诗?(直白、热烈、豪迈) 学生自己先试着读,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设计。(作业本导学一) (1)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2)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 (3)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 分析设计示例: (1)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母亲延安换新衣。” 朗读设计:在“千万”处拉长声音,“不够”这个词语重读。在念到“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时,集体把右手挥向天空。 具体分析:“千万条”“千万只”“不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头顶着蓝天大明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延安的蓝天比作大明镜,表达了“我”的惊喜与热爱。排比句,整齐而有气势。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具体分析:“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运用了夸张和比兴的手法。表现对延安说不尽的思念及对革命的赞美。 朗读设计:“三千六百天”放慢速度拉长声音。三千六百天让人觉得时间更长,也避免和前一句中的十年重复。更能突出作者赞美的无穷无尽。 具体分析:“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这一处是独特的陕北民俗事物。 (3)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一头扑在亲人怀。” 具体分析:“迎”和“扑”。过河去“迎”,说明延安亲人迫不及待地去欢迎他们的到来。“扑”字说明激动到极点,因为太久没见了,写出作者的激动之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的“唱”“笑”“招”。把杜甫川、柳林铺拟成了兴奋的人。“红旗”也在向我招手,作者回来了。多年没有回来的亲人回到 家乡,用家乡的高兴反映自己的高兴,表现了作者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朗读设计:“唱”“笑”“迎”“招”“登时”“扑”等词重读。 (4) “树梢树枝树根根……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具体分析:“树梢树枝树根根”引出“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引出“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引出“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运用比兴手法,先言它物,再引出所说之事。比兴之间充满着情感的联系,也让信天游更具备了情感的温度,意象的宽度。同时也运用比喻手法,寄托着延安对作者的养育之情,象征着他们之间的血肉联系。 全班美读,并思考诗歌的抒情线索。 抒情线索:重逢——回忆——赞美——展望(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五、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问题: 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句: 通过语言描写来抒情的句子: 通过动作描写来抒情的句子: 通过场景描写来抒情的句子: 明确: 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句:“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着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2)通过语言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3)通过动作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4)通过场景描写来抒情的句子:“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4.总结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六、诵读,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请同学们说一说本首诗在语言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了解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1)明确概念: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 (2)学生找出运用比和兴的句子,全班交流。 比: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母亲延安;长江大河起浪花…… 兴: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树梢树枝树根根;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从修辞手法角度品味诗句 结合作业本导学三一同探究 3.体会作者对“信天游”这一形式创造性运用的特点 明确: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一、抒情性强。信天游本来就是抒情性极强的民歌,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是喷发而出的,无须设置含蓄的、曲折的、暗示的感情表达技巧。 二、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几回回”“羊羔羔”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颇有些“土”气,诗作以此接地气,为百姓喜闻乐见。 七、理解“延安精神” 资料补充: 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诗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来了。据任弼时 1943 年 12 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 4 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了 71 %,初中约为 30 %。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在当时可以预期美好的“个人前程”。还有一部分人更为特殊,是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 让学生去完成作业本课后拓展,一同探讨“延安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