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本要求(之一):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概念:
经济
政治
历史
南方国家
地理
“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的世界(自由世界对共产主义世界)……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
——阿尔佛雷德 索维 《三个世界,一个星球》1952年
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标: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目 录
CONTENTS
1
冲决历史之网罗
——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
3
再造现代之奇迹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直面前行之难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第一目
冲决历史之网罗
——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
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19世纪晚期非洲的抗争:埃及抗英、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
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9世纪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海地、西属拉美、巴西独立
一战后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桑地诺抗美、卡德纳斯改革
开始:15世纪末(海盗式掠夺)
初步:19世纪中后期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最终: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历史回顾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东方兴起,首批民族独立国家率先在亚洲诞生。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1885年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大党,积极要求平等和自治 .结合以上史实,概括印度独立运动的特点?
1905年 人民反英斗争新高潮。提拉克主张联合群众力量,进行一切形式斗争。
1906年 穆斯林联盟成立(仅次于国大党的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1920年 甘地发动第一次不合作运动
1930年 甘地发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1940年 甘地发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
1946年 印度水兵起义,孟买工人罢工、学生罢工;特伦甘纳农民起义
1947年6月3日 “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分而治之
1947年8月14日 巴基斯坦宣告成立(独立的自治领)
1947年8月15日 印度宣告成立(独立的自治领)
1950年 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1956年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时间长、
方式多样:以和平方式为主
阶层广泛:
民族资产阶级起主要作用
成果大,带有殖民主义历史遗留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事实上,英国已不再能不顾这个国家人民的愿望而统治这个国家,也不再存在着企图这样做的欲望。……而且,英国公众对没完没了的印度问题已厌倦起来。因此,艾德礼这时能在不太遭到国内反对的情况下割裂帝国与从前的“帝国明珠”之间的联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据此评价材料三观点
材料一 英国要在印度完成双重的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的历史使命,既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三 对于英国从印度的撤退,有学者认为这是英国完成传播英国文明使命后的功成身退;一些学者主张这是英国殖民统治遭到殖民地人民强烈反抗后的被迫撤离。
外因:
①英国长期殖民统治,激起人们的强烈反抗意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促进印度的民族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
②宗主国内存在反殖因素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英国实力遭到重创,削弱对印度的控制;
……
内因:印度人民的长期斗争,甘地等人领导,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经济发展……
亚洲其他国家独立
苏加诺
印度尼西亚国父
李光耀
新加坡国父
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罗哈斯
菲律宾第一任总统
西哈努克
柬埔寨独立之父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列强瓜分非洲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非洲独立大事年表
1951年 根据联合国决议,利比亚独立,成为战后非洲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
1952年 埃及“七月革命”,废黜国王;
1953年 埃及成立共和国
1954年 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战线,与法国武装斗争
1956年 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60年 “非洲年”(大部分通过和平方式)
1963年 成立非洲统一组织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非洲完成非殖民化使命
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
(截至1990年)
2.根据图2和非洲独立大事年表,概括非洲独立运动历史有何特点?
由北向南;阶段性明显;方式多样;联合反帝;成果突出;
1.观察图1,在非洲占有殖民地较多的国家?
图一
图二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思考:
1.据材料分析非洲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原因?
2.美国“主张停火” 的真实意图?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一些阿拉伯国家断绝与英法的外交关系,切断英国石油公司的油管……。许多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谴责英、法、以的侵略行为。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要求英法以停止对埃及的侵略。英法两国人民也掀起了更强大的反战运动……。为此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美国也主张停火,……11月2日联大通过了这一提案。苏联政府也于11月5日向英、法、以发出通牒 。
—— 彭树智 黄倩云《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一
由于战争和军事上的需要,帝国主义当局一方面用残酷手段掠夺和剥削非洲居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允许非洲本地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非洲人民不愿继续忍受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要求平等、自治和独立。 ——金重远《战后世界史》
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斗争
1、概况:
⑴古巴
①1959年,武装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1961年,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⑵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
巴拿马爆发两次大规模示威活动,
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再次爆发群众性反美运动
美巴签署新条约,至1999年12月31日期满,
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美国占领运河区,实行殖民统治。
1903年
1956年
1971年
1977年
1964年
全国罢工罢市,形成空前的反美怒潮
2.概括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卡斯特罗
1999年巴拿马运河主权交接仪式
斗争主要对象是美国;形式多样、成果大
1、观察地图,二战后拉美人民斗争的主要对象?为什么?
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材料二 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战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
——王斯德《世界通史》
据此说明拉美人民抗美斗争胜利的原因?
联合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力支持;拉美人民斗争的正义性。
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材料一 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不顾美国的反对,在巴拿马城举行特别会议,许多拉美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支持巴拿马人民的正义斗争。在同年9日举行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国也一致谴责美国的霸权行为。
——彭树智 黄倩云《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这两类新兴的国家体系,成为世界整体政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整个第三世界是最大的和平力量,第三世界每发展一步,和平力量就发展一步。
——邓小平
小结: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
表现 亚洲: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非洲: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阿尔及利亚独立、非洲年
拉丁美洲:古巴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 二战极大改变了国际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战客观传播了民主、独立、民族自决等原则
经济全球化发展
宗主国内部存在反殖因素
亚非拉人民的英勇斗争、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工业发展等
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成果大、出现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汇流、斗争方式多样,大部分通过和平方式;
影响 摧毁殖民体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兴起一批新兴民族国家,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
第二目
再造现代之奇迹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亚洲:
A. 东亚模式:韩国、新加坡等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B. 石油输出模式: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石油繁荣”
台湾
香港
韩国
新加坡
亚洲四小龙
“70年代的奇迹”
思考:1.新加坡成为“四小龙” 之一的原因?
2.海湾产油国“石油繁荣”的前提?
政府战略得当;特定的国际环境;人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儒家文化影响;
(2)非洲:
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增长率
60年代 4.7%
70年代 2.7%
80年代 1.4%
1990年 3.2%
1991年 1.9%
1992 1.6%
科特迪瓦 “西非经济橱窗”
尼日利亚,1974年成长为“非洲的石油巨人”。政府用石油收入兴建了炼油、钢铁等工业以及港口、高速公路,国家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
曲折发展
没有有利的资源条件,但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
(3)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材料一 (巴西)40年代起,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6%;1968——1974年更达到10.1%,被誉为“经济奇迹”。过去,巴西依靠咖啡出口维持经济,1952年咖啡在出口总值中占73.7%,工业品出口仅占1.2%,到1983年前前者降至9.5%,后者上升为59.7%,成为新兴的工业-农业国家。城市化进程也很快,198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63%,其经济实力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巴西,福塔雷萨,1970年代旧照
材料二
合作探究:
以上材料对我们研究战后拉丁美洲的经济成就有何价值,请说明理由。
第三世界崛起
1955年亚非会议
和平共处为基本内核的“万隆精神”
不结盟运动 1961年
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
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第三世界崛起
意义:
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三目
直面前行之难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问题与挑战
地区 问题 对策
亚洲
拉丁美洲
非洲
部分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历史根源?
共同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
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殖民主义侵略的遗留问题
如边界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
(3)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
如决策失误、人口增长过快、
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
应对
南北对话
南南合作
搁置争议
相互尊重
和平谈判
科学发展
控制人口
关注民生
惩治腐败
……
小结
天下一家 命运与共
作业
基础:构建世界殖民体系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思维导图
提升: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三世界历史是由政治上的胜利与经济上的彻底失败向结合构成的。政治上的胜利在摧毁殖民帝国并在废墟上创立的新的独立国家时达到高潮。但是,伴随而来的经济上的彻底失败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下降时达到极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