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12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会运用“角角边(A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能根据所给条件灵活地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结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
AAS
1. 如图12-12-1,∠ABC=∠DCB,只需补充条件__________,就可以根据“AAS”得到△ABC≌△DCB.
对点范例
∠A=∠D
如图12-12-2,请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和△A′B′C′中,
∴△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运用“AAS”证明三角形全等
∠B′
B′C′
△A′B′C′
AAS
2. 完成下面的推理过程.
如图12-12-3,∠E=∠F,∠1=∠2. 求证:△ABE≌△ABF.
证明:∵∠1+∠ABF=180°,∠2+∠ABE=180°,∠1=∠2,
∴________________.
在△ABE与△ABF中,
∴△ABE≌△ABF__________.
对点范例
∠ABF=∠ABE
∠E=∠F
∠ABE=∠ABF
AB=AB
(AAS)
典例精析
【例1】如图12-12-4,∠B=∠C,∠1=∠2,直接
判定△ABD≌△ACD的理由是( )
A. SSS
B. SAS
C. ASA
D. AAS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可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AAS”.
D
举一反三
1. 如图12-12-5,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DEF,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C≌△DEF的是( )
A. BE=CF
B. ∠BCA=∠F
C. ∠A=∠D
D. AC=DF
D
【例2】如图12-12-6,已知AC平分∠BAD,∠B=∠D. 求证:△ABC≌△ADC.
典例精析
证明:∵AC平分∠BAD,
∴∠BAC=∠DAC.
在△ABC和△ADC中,
∴△ABC≌△ADC(AAS).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利用“AAS”即可证明三角形全等.
2. 如图12-12-7,在△ABC中,D是边AB上一点,E是边AC的中点,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DE≌△CFE.
举一反三
证明:∵E是边AC的中点,
∴AE=CE.
又∵CF∥AB,
∴∠A=∠ACF,∠ADF=∠F.
在△ADE与△CFE中,
∴△ADE≌△CFE(AAS).
【例3】如图12-12-8,小明用大小相同,高度为2 cm的10块小长方体垒了两堵与地面垂直的木墙AD,BE,当他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ABC垂直放入时,直角顶点C正好在水平线DE上,锐角顶点A和B分别与木墙的顶端重合,求两堵木墙之间的距离.
典例精析
解:由题意,得AC=BC,∠ACB=90°,AD⊥DE,BE⊥DE,
∴∠ADC=∠CEB=90°.
∴∠ACD+∠BCE=90°,∠ACD+∠DAC=90°.
∴∠BCE=∠DAC.
在△ADC和△CEB中,
∴△ADC≌△CEB(AAS).
∴AD=CE=6 cm,DC=EB=14 cm.
∴DE=DC+CE=20(cm).
∴两堵木墙之间的距离为20 cm.
思路点拨: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解题.
3. 如图12-12-9,树AB与树DC之间相距13 m,小华从点B沿BC走向点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和D,且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EA=ED. 已知大树AB的高为5 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 m/s,求小华行走到点E的时间.
举一反三
解:∵∠AED=90°,
∴∠AEB+∠DEC=90°.
∵∠ABE=90°,
∴∠A+∠AEB=90°.
∴∠A=∠DEC.
在△ABE和△ECD中,
∴△ABE≌△ECD(AAS).
∴AB=EC=5 m.
∵BC=13 m,
∴BE=13-5=8(m).
∴小华行走到点E的时间是8÷1=8(s).
谢 谢(共5张PPT)
单元复习课
本章知识梳理
目录
01
课标要求
02
知识导航
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2. 掌握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等基本事实,并能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4. 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课 标 要 求
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
全等三角形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表示符号为“≌”
性质:1. 对应边相等;2. 对应角相等
判定:1. 边边边(SSS);2. 边角边(SAS);3. 角边角(ASA);4. 角角边(AAS);5. HL(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角的平分线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尺规作图 1. 作一角等于已知角;2. 作角平分线
谢 谢
泰(共17张PPT)
专题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单元复习课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 如图D12-1-1,△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 )
A. 20°
B. 30°
C. 35°
D. 40°
B
3. 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3,斜边为4,则另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 )
A.
B.
C.
D. 6
C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4. 如图D12-1-3,△ABC和△EDF中,∠B=∠D=90°,∠A=∠E,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再增加一个条件,不能判定△ABC≌△EDF的是( )
A. AB=ED
B. AC=EF
C. AC∥EF
D. BF=DC
C
5. 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 )
A. ∠A=30°,∠B=60°,∠C=90°
B. AB=4,BC=3,∠A=30°
C. ∠A=60°,∠B=45°,AB=4
D. ∠C=90°,AB=6
C
6. 如图D12-1-4,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B
7. 如图D12-1-5,AC⊥BC,AD⊥DB,下列条件中,能使△ABC≌△BAD的有__________. (填序号)
①∠ABD=∠BAC;②∠DAB=∠CBA;③AD=BC;④∠DAC=∠CBD.
①②③
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综合
8. 如图D12-1-6,点C,F,E,B在一条直线上,∠CFD=∠BEA,CE=BF,DF=AE,写出CD与AB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CD=AB,CD∥AB.
证明如下.
∵CE=BF,∴CE-EF=BF-EF. ∴CF=BE.
在△DFC和△AEB中,
∴△DFC≌△AEB(SAS).
∴CD=AB,∠C=∠B. ∴CD∥AB.
9. 如图D12-1-7,在△ABC中,AC=BC,AD⊥BC,BE⊥AC,垂足分别为点D,E. 求证:△ADC≌△BEC.
证明:∵AD⊥BC,BE⊥AC,
∴∠ADC=∠BEC=90°.
在△ADC和△BEC中,
∴△ADC≌△BEC(AAS).
10. 如图D12-1-8,AB∥CD,AB=CD,AD,BC相交于点O,BE∥CF,BE,CF分别交AD于点E,F. 求证:
(1)△ABO≌△DCO;
(2)BE=CF.
证明:(1)∵AB∥CD,∴∠A=∠D,∠ABO=∠DCO.
在△ABO和△DCO中,
∴△ABO≌△DCO(ASA).
(2)∵△ABO≌△DCO,∴BO=CO.
∵BE∥CF,∴∠OBE=∠OCF,∠OEB=∠OFC.
在△OBE和△OCF中,
∴△OBE≌△OCF(AAS). ∴BE=CF.
11. 如图D12-1-9,在△ABC中,AB=AC,D是直线BC上一点,以AD为一条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E=AD,∠DAE=∠BAC,连接CE.
(1)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25°,则∠DCE=__________;
(2)设∠BAC=α,∠DCE=β.
①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在直线BC上(不与B,C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25°
解:(2)①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
∵∠DAE=∠BAC,
∴∠DAE+∠CAD=∠BAC+∠CAD.
∴∠BAD=∠CAE.
在△BAD和△CAE中,
∴△BAD≌△CAE(SAS).∴∠B=∠ACE.
∵∠ACD=∠B+∠BAC=∠ACE+∠DCE,
∴∠BAC=∠DCE.
∵∠BAC=α,∠DCE=β,∴α=β.
②如答图D12-1-1,当点D在线段BC上时,α+β=180°,当点D在线段BC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
谢 谢(共17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13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五)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会运用“斜边、直角边(HL)” 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能根据所给条件灵活地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结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直角三角形__________(可以简写成“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
全等
斜边、直角边
HL
1. 如图12-13-1,已知AB⊥CD,垂足为点B,AB=DB,若直接运用“HL”判定△ABC≌△DBE,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__________.
对点范例
AC=DE
如图12-13-2,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Rt△ABC和Rt△A′B′C′中,
∴Rt△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__________.“HL”是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运用“HL”证明三角形全等
A′C′
A′B′
Rt△A′B′C′
HL
全等
2. 如图12-13-3,点C,F在线段BE上,
∠ABC=∠DEF=90°,BC=EF,根据“HL”
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DEF,
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并加以证明.
对点范例
AC=DF
证明:∵∠ABC=∠DEF=90°,
∴△ABC和△DEF是直角三角形.
在Rt△ABC和Rt△DEF中,
∴Rt△ABC≌Rt△DEF(HL).
典例精析
【例1】如图12-13-4,AC=BC,AC⊥OA,BC⊥
OB,则Rt△AOC≌Rt△BOC的理由是( )
A. SSS
B. ASA
C. SAS
D. HL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可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HL”.
D
举一反三
1. 如图12-13-5,在∠AOB的两边上,分别取OM=ON,再分别过点M,N作OA,OB的垂线,交点为P,画射线OP,则OP平分∠AOB的依据是( )
A. SSS
B. SAS
C. AAS
D. HL
D
【例2】如图12-13-6,AC⊥BC于点C,AD⊥BD于点D,AD=BC,CE⊥AB,DF⊥AB,垂足分别是点E,F. 求证:△BCE≌△ADF.
典例精析
证明:∵AC⊥BC,AD⊥BD,
∴∠ACB=∠BDA=90°.
在Rt△ABC与Rt△BAD中,
∴Rt△ABC≌Rt△BAD(HL).
又∵CE⊥AB,DF⊥AB,
∴CE=DF,∠BEC=∠AFD=90°.
在Rt△BCE与Rt△ADF中,
∴Rt△BCE≌Rt△ADF(HL).
思路点拨:根据“HL”可证明三角形全等,同时注意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这一性质.
2. 如图12-13-7,已知AD,AF分别是△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求证:BC=BE.
举一反三
证明:∵AD,AF分别是△ABC和△ABE的高,
∴∠D=∠F=90°.
在Rt△ADC与Rt△AFE中,
∴Rt△ADC≌Rt△AFE(HL). ∴CD=EF.
在Rt△ABD与Rt△ABF中,
∴Rt△ABD≌Rt△ABF(HL).
∴BD=BF. ∴BD-CD=BF-EF,即BC=BE.
【例3】如图12-13-8,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BC和EF,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判断两滑梯倾斜角∠ABC和∠DF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典例精析
解:由题意,得∠BAC=∠EDF=90°.
在Rt△ABC和Rt△DEF中,
∴Rt△ABC≌Rt△DEF(HL).
∴∠ABC=∠DEF.
又∵∠DEF+∠DFE=90°,
∴∠ABC+∠DFE=90°.
思路点拨:根据HL判定全等.
3. 如图12-13-9,C是路段AB的中点,两人从C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两条直线行走,并同时到达D,E两地,DA⊥AB,EB⊥AB,D,E两地到路段AB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解:D,E两地到路段AB的距离相等,理由如下.
∵点C是路段AB的中点,∴AC=BC.
∵两人从C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两条直线行走,并同时到达D,E两地,
∴DC=EC.
∵DA⊥AB,EB⊥AB,∴∠A=∠B=90°.
在Rt△ACD和Rt△BCE中,
∴Rt△ACD≌Rt△BCE(HL).∴AD=BE.
∴D,E两地到路段AB的距离相等.
谢 谢(共11张PPT)
专题3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单元复习课
1. 有长为3 cm,4 cm,6 cm,8 cm的木条各两根,小明与小刚分别取了3 cm和4 cm的木条各一根,再取第三根木条时要使两人所拿的三根木条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他俩取的第三根木条应为( )
A. 一个人取长为6 cm的木条,一个人取长为8 cm的木条
B. 两人都取长为6 cm的木条
C. 两人都取长为8 cm的木条
D. B,C两种取法都可以
B
2. 如图D12-3-1,两棵大树间相距13 m,小华从点B沿BC走向点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和D,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且EA=ED. 已知大树AB的高为5 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 m/s,则此时小华行走的时间是( )
A. 13 s B. 8 s
C. 6 s D. 5 s
B
3. 如图D12-3-2,两根长度为12 m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BD与CD间的关系是( )
A. BD>CD
B. BDC. BD=CD
D. 不能确定
C
4. 如图D12-3-3,AB,CD两条公路相交于点O,小芳和小明的家分别在两条公路的M,N处,并且OM=ON,而学校P恰好在∠AOC的平分线上,学了角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PM与PN的关系做出了如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相等
B. 一定不相等
C. 条件不够,无法判断
D. 以上均不对
A
5. 如图D12-3-4,要测量河岸相对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先从点B处出发,沿与AB成90°角方向,向前走50 m到点C处立一根标杆,然后继续朝前走50 m到点D处,在点D处右转90°,沿DE方向再走17 m,到达点E处,使点A,C,E在一条直线上,那么测得点A,B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
17
6. 如图D12-3-5,A,B两个建筑分别位于河的两岸,要测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从B出发沿河岸画一条射线BF,在BF上截取BC=CD,过点D
作DE∥AB,使点E,A,C在同一条
直线上,则DE的长就是A,B之间
的距离,请你说明道理.
解:∵DE∥AB,
∴∠A=∠E.
在△ABC和△EDC中,
∴△ABC≌△EDC(AAS).
∴AB=DE,即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
7. 如图D12-3-6,小明在完成数学作业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AB=CD,BC=AD,小明动手测量了一下,发现∠A确实与∠C相等,但他不能说明其中的道理,请你帮助他说明这个道理.
解:连接BD,如答图D12-3-1.
在△ABD和△CDB中,
∴△ABD≌△CDB(SSS).
∴∠A=∠C.
谢 谢(共14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10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会运用“边角边(S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能根据所给条件灵活地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结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问题.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简写成“__________”或“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全等
边角边
SAS
1. 如图12-10-1,要用“SAS”证明△ABC≌△ADE,若已知AB=AD,AC=AE,则还需添加条件( )
A. ∠BAE=∠DAC
B. ∠B=∠D
C. ∠C=∠E
D. ∠1=∠2
对点范例
A
如图12-10-2,请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和△A′B′C′中,
∴△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运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
∠B′
B′C′
△A′B′C′
SAS
2. 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
如图12-10-3,已知AB∥DE,AB=DE,点D,C在AF上,且AD=CF. 求证:△ABC≌△DEF.
证明:∵AB∥DE,∴_______________.
∵AD=CF,∴AD+DC=CF+DC,即__________.
在△ABC和△DEF中,
∴△ABC≌△DEF__________.
对点范例
∠A=∠EDC
AC=DF
(SAS)
∠A=∠EDC
AC=DF
典例精析
【例1】如图12-10-4,AD,BC相交于点O,OA=OD,OB=OC.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OB≌△DOC
B. △ABO≌△DOC
C. ∠A=∠C
D. ∠B=∠D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利用“SAS”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
A
举一反三
1. 如图12-10-5,AB=CD,∠ABD=∠CDB,判定△ABD≌△CDB的依据是( )
A. SAS
B. ASA
C. SSS
D. AAS
A
【例2】如图12-10-6,A,F,C,D四点同在一条直线上,AF=DC,AB∥DE,且AB=DE. 求证:
(1)△ABC≌△DEF;(2)∠CBF=∠FEC.
典例精析
证明:(1)∵AB∥DE,∴∠A=∠D.
∵AF=DC,∴AF+FC=DC+CF,即AC=DF.
在△ABC与△DEF中,
∴△ABC≌△DEF(SAS).
(2)∵△ABC≌△DEF,∴BC=EF,∠ACB=∠DFE.
又∵FC=CF,∴△FBC≌△CEF(SAS). ∴∠CBF=∠FEC.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利用“SAS”即可证明三角形全等.
2. 如图12-10-7,已知BC=DE,AC=AE,∠1=∠2. 求证:△ABC≌△ADE.
举一反三
证明:∵∠1=∠2,∠AOE=∠DOC,
∴∠E=∠C.
在△ABC和△ADE中,
∴△ABC≌△ADE(SAS).
【例3】如图12-10-8,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间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至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至点E,使CE=CB,连接ED. 若量出DE的长度为58 m,则A,B间的距离即可求出. 依据是( )
A. SAS
B. SSS
C. AAS
D. ASA
思路点拨: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解题.
典例精析
A
3. 如图12-10-9,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 若测得A′B′=4 cm,则内槽宽AB=__________cm.
举一反三
4
谢 谢(共14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11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会运用“角边角(ASA)”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能根据所给条件灵活地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结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
全等
ASA
1. 如图12-11-1,已知AB=AD,∠1=∠2,要根据“ASA”使△ABC≌△ADE,还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
对点范例
∠B=∠D
如图12-11-2,请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和△A′B′C′中,
∴△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运用“ASA”证明三角形全等
B′C′
∠C′
△A′B′C′
ASA
2. 如图12-11-3,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若要利用“ASA”证明△AOP≌△BOP,则需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并证明.
对点范例
∠APO=∠BPO
证明:∵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AOP=∠BOP.
在△AOP和△BOP中,
∴△AOP≌△BOP(ASA).
典例精析
【例1】如图12-11-4,AB=AC,∠B=∠C,BE,
CD相交于点O,则直接判定△ABE≌△ACD的依据
是( )
A. SAS
B. ASA
C. SSA
D. AAA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可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ASA”.
B
举一反三
1. 如图12-11-5,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EF的是( )
A. BE=CE
B. ∠A=∠D
C. EC=CF
D. BE=CF
D
【例2】如图12-11-6,A,B,C,D四点
在同一直线上,且AF∥DE,BF∥CE,
AC=BD. 求证:△ABF≌△DCE.
典例精析
证明:∵AF∥DE,∴∠A=∠D.
∵BF∥CE,∴∠FBC=∠ECB.
∵∠ABF+∠FBC=180°,
∠DCE+∠ECB=180°,
∴∠ABF=∠DCE.
∵AC=BD,∴AC-BC=BD-BC,即AB=CD.
在△ABF和△DCE中,
∴△ABF≌△DCE(ASA).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利用“ASA”即可证明三角形全等.
2. 如图12-11-7,∠1=∠2,∠3=∠4.求证:AD=AC.
举一反三
证明:∵∠3=∠4,
∴∠DBA=∠CBA.
在△ABD和△ABC中,
∴△ABD≌△ABC(ASA).
∴AD=AC.
【例3】如图12-11-8,要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间的距离,在河岸BM上截取BC=CD,作ED⊥BD交AC的延长线于点E,垂足为点D.(DE≠CD)
(1)线段__________的长度就是A,
B两点间的距离;
(2)请说明(1)成立的理由.
典例精析
DE
解:(2)∵AB⊥BC,DE⊥BD,
∴∠ABC=∠EDC=90°.
又∵∠ACB=∠ECD,BC=DC,
∴△ABC≌△EDC(ASA).∴DE=AB.
思路点拨:根据ASA判定全等.
3. 如图12-11-9,点B,F,C,E在直线l上(F,C之间不能直接测量),点A,D在l异侧,AB∥DE,∠A=∠D,测得AB=DE.
(1)求证:△ABC≌△DEF;
(2)若BE=10 m,BF=3 m,求FC的长度.
举一反三
(1)证明:∵AB∥DE,∴∠ABC=∠DEF.
在△ABC与△DEF中,
∴△ABC≌△DEF(ASA).
(2)解:∵△ABC≌△DEF,∴BC=EF.
∴BF+FC=EC+FC.∴BF=EC.
∵BE=10 m,BF=3 m,∴FC=BE-BF-EC=10-3-3=4(m).
谢 谢(共15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9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会运用“边边边(SS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能根据所给条件灵活地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结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问题.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简写成“__________”或“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全等
边边边
SSS
1. 如图12-9-1,AB=AD,只要再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
就可以通过“SSS”判定△ABC≌△ADC.
对点范例
BC=DC
如图12-9-2,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和△A′B′C′中,
∴△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 “SSS”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运用“SSS”证明三角形全等
△A′B′C′
SSS
全等
A′C′
B′C′
2. 如图12-9-3,已知AB=AC,AE=AD,点B,
D,E,C在同条直线上,要利用“SSS”推理
得出△ABE≌△ACD,还可以添加的条件是
__________,选择一种写出推理过程.
A. BD=DE B. BD=CE C. DE=EC D. BE=CD
对点范例
B或D
解:选BD=CE. 当BD=CE时,BE=CD.
在△ABE和△ACD中,
∴△ABE≌△ACD(SSS).
典例精析
【例1】如图12-9-4,AB=CD,AD=CB,判定△ABD≌△CDB的依据是( )
A. SSS
B. ASA
C. SAS
D. AAS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可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SSS”.
A
举一反三
1. 如图12-9-5,用尺规作∠A′O′B′=∠AOB的依据是( )
A. SAS
B. ASA
C. AAS
D. SSS
D
【例2】如图12-9-6,在△ABC中,AB=AC,
点D是BC的中点.求证:△ABD≌△ACD.
典例精析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和图中条件,利用“SSS”即可证明三角形全等.
证明:∵点D是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2. 如图12-9-7,点A,F,E,D在同一条直线上,AB=DC,BE=CF,AF=DE. 求证:△ABE≌△DCF.
举一反三
证明:∵AF=DE,∴AF+EF=DE+EF,
即AE=DF.
在△ABE和△DCF中,
∴△ABE≌△DCF(SSS).
【例3】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
做法如下:如图12-9-8,∠AOB是一个任意角,
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
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
顶点P的射线OP便是∠AOB的平分线,请说明
理由.
典例精析
解:在△OMP和△ONP中,
∴△OMP≌△ONP(SSS).∴∠MOP=∠NOP.∴OP平分∠AOB.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用三角形全等判定(SSS)解题.
3. 小明制作的风筝形状如图12-9-9,他根据DE=DF,
EH=FH,不用测量就知道∠E=∠F,请你运用所学知识
给予证明.
举一反三
解:连接DH,如答图12-9-1.
在△DEH和△DFH中,
∴△DEH≌△DFH(SSS).
∴∠E=∠F.
谢 谢(共18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8课时 全等三角形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了解全等形的定义,会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在全等三角形中找到对应元素(顶点、边、角).
3.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或证明.
能够完全_____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全等形的形状、大小都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全等形的定义
重合
相同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B. 形状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C.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D.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对点范例
D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 重合的顶点叫做______________,重合的边叫做__________,重合的角叫做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全等三角形
对应顶点
对应边
对应角
2. 如图12-8-1,△ABC与△DEF是全等三角形,AC与DF分别是两个三角形中的最长边,且C与F是对应顶点. 请你写出下面的对应边(角):AB的对应边是__________,EF的对应边是__________;∠B的对应角是__________,∠F的对应角是__________.
对点范例
DE
BC
∠E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__________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__________相等.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角
面积
3. 如图12-8-2,△ABC≌△ADC,∠B=130°,∠BAC=35°,则∠ACD=__________.
对点范例
15°
典例精析
【例1】下列各组的两个图形属于全等图形的是( )
思路点拨:利用全等形的概念来解题.全等形的形状、大小均相同,而对图形放置的方向则无要求.
A
举一反三
1. 下列图形与如图12-8-3所示图形是全等形的为( )
B
【例2】如图12-8-4,已知△ABC≌
△EBF,AB⊥CE,ED⊥AC.
(1)对应相等的边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对应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B=5,BC=3,则AF=__________.
典例精析
BC=BF
AB=EB
AC=EF
∠A=∠E
∠C=∠BFE
∠FBE=∠CBA
2
思路点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即可快速找到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2. 如图12-8-5,将△ABC沿BC所在的直线平移得到△A′B′C′,则∠C′的对应角为__________,AC的对应边为__________.
举一反三
∠ACB
A′C′
【例3】如图12-8-6,△ABC≌△DEF,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B=DF B. BE=CF
C. ∠B=∠F D. ∠ACB=∠DEF
思路点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到对应的顶点,从而正确找出相等的线段和角.
典例精析
B
3. 如图12-8-7,△ABC≌△AED,点D在BC上,若∠EAB=42°,则∠DAC的度数是( )
A. 48°
B. 44°
C. 42°
D. 38°
举一反三
C
【例4】如图12-8-8,点B,E,C,F在
同一直线上,△ABC≌△DEF.
(1)求证:AB∥DE;
(2)若AC与DE相交于点O,AB=6,
OE=4,求OD的长.
典例精析
(1)证明:∵△ABC≌△DEF,
∴∠B=∠DEF. ∴AB∥DE.
(2)解:∵△ABC≌△DEF,∴AB=DE=6.
∵OE=4,∴OD=DE-OE=6-4=2.
思路点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4. 如图12-8-9,△ACF≌△DBE,其中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若BE⊥AD,∠F=63°,求∠A的大小;
(2)若AD=11 cm,BC=5 cm,求AB的长.
举一反三
解:(1)∵BE⊥AD,∴∠EBD=90°.
∵△ACF≌△DBE,∴∠FCA=∠EBD=90°.
∴∠A=90°-∠F=27°.
(2)∵△ACF≌△DBE,∴CA=BD.
∴CA-CB=BD-BC,即AB=CD.
∵AD=11 cm,BC=5 cm,
∴AB+CD=11-5=6(cm). ∴AB=3 cm.
谢 谢(共15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14课时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会作一个角的平分线.
2. 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够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已知∠AOB,作射线OC,使得OC平分∠AOB.作图步骤如下:
①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D,E;
②分别以D,E为圆心,_____________的长为半径在角的内部作弧,两弧交于点C;
③连接OC,射线OC即为__________的平分线.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角的平分线的作法
大于 DE
∠AOB
1. 如图12-14-1,已知∠AOB,作射线OC,使得OC平分∠AOB.
对点范例
解:如答图12-14-1,射线OC即为所作.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__________.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相等
2. 如图12-14-2,已知BG是∠AB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BC于点F,DE=5,则DF的长度是( )
A. 6
B. 5
C. 4
D. 3
对点范例
B
典例精析
【例1】如图12-14-3,已知△ABC,作∠B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
解:如答图12-14-2,BD即为所求.
思路点拨:根据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来解决.
举一反三
1. 如图12-14-4,在△ABC中,∠C=90°. 用尺规作出∠BAC的平分线,并标出它与边BC的交点D.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解:如答图12-14-3,射线AD即为所作.
【例2】如图12-14-5,OP平分∠AOB,PC⊥OA,点D是OB上的动点,若PC=5 cm,则PD的长可以是( )
A. 2 cm
B. 3 cm
C. 4 cm
D. 6 cm
思路点拨: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PD最短为5 cm.
典例精析
D
2. 如图12-14-6,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BE平分∠ABC,交CD于点E,BC=5,DE=2,则△BCE的的面积等于( )
A. 4
B. 5
C. 7
D. 10
举一反三
B
【例3】如图12-14-7,在△ABC中,AD为∠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ABC面积是27 cm2,AB=
10 cm,AC=8 cm.
(1)求证:AE=AF;(2)求DE的长.
典例精析
(1)证明:∵AD为∠BAC的平分线,DE⊥AB,DF⊥AC,
∴∠BAD=∠CAD,DE=DF.
在△AED与△AFD中,
∴△AED≌△AFD(AAS). ∴AE=AF.
(2)解:由(1)知DE=DF.
∵△ABC的面积是27 cm2,AB=10 cm,AC=8 cm,
∴ ×10·DE+ ×8·DF=27.
解得DE=3 cm.
思路点拨: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解题.
3. 如图12-14-8,在△ABC中,∠C=90°,AD平分∠CAB,DE⊥AB于点E,点F在AC上,BE=FC. 求证:BD=DF.
举一反三
证明:∵AD平分∠BAC,DE⊥AB,∠C=90°,
∴DC=DE.
在△DCF和△DEB中,
∴△DCF≌△DEB(SAS).
∴BD=DF.
谢 谢(共18张PPT)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第15课时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二)
目录
01
本课目标
02
课堂演练
1. 掌握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能够运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2. 通过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了解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这一事实.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________________上.
知识重点
知识点一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平分线
1. 如图12-15-1,点P在∠AOB内部,PC⊥OA于点C,PD⊥OB于点D,PC=3 cm,当PD=__________时,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对点范例
3 cm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相等.
知识重点
知识点二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三条边的距离
2. 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 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
B.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C.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D.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对点范例
B
典例精析
【例1】如图12-15-2,BE=CF,DE⊥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且DB=DC.求证:AD是∠BAC的平分线.
证明:∵DE⊥AB,DF⊥AC,
∴∠BED=∠CFD=90°.
∴△BDE与△CDF是直角三角形.
在Rt△BDE和Rt△CDF中,
∴Rt△BDE≌Rt△CDF(HL).
∴DE=DF.
∴AD是∠BAC的平分线.
思路点拨:根据HL证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再利用角的平分线的判定来解决.
举一反三
1. 如图12-15-3,△ABC两个外角的平分线BP,CP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
证明:如答图12-15-2,
过点P作PF⊥AD,PG⊥BC,PH⊥AE,垂足分别为点F,G,H.
∵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PF=PG,PG=PH.
∴PF=PH.
∴点P在∠A的平分线上.
【例2】如图12-15-4,已知点P到BE,BD,
AC的距离恰好相等,则点P的位置:①在∠B
的平分线上;②在∠DAC的平分线上;③在
∠ECA的平分线上;④恰是∠B,∠DAC,
∠EC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上述结论中,
正确结论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思路点拨:根据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得解.
典例精析
D
2. 如图12-15-5,△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是40,60,80,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分为3个三角形,则S△ABO∶S△BCO∶S△CAO等于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
2∶3∶4
【例3】如图12-15-6,某铁路MN与公路PQ相交于点O,其仓库G在A区,到公路和铁路距离相等,且到点O的距离为2 cm. 在图中标出仓库G的位置.
典例精析
解:∵其仓库G在A区,到公路和铁路距离相等,
∴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点G在∠NOQ的平分线上,再用刻度尺量出OG=2 cm,如答图12-15-1.
思路点拨: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点G在∠NOQ的平分线上.
3. 如图12-15-7,有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于A,B,C处,现计划修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那么该如何选择加油站的位置?请你在图中确定加油站的位置O.
举一反三
解:如答图12-15-3.
①作出△ABC两内角的平分线,
其交点为O1;
②分别作出△ABC两外角平分线,
其交点分别为O2,O3,O4,
故满足条件的修建点有四处,
即O1,O2,O3,O4.
谢 谢(共18张PPT)
专题2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单元复习课
一、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 在△ABC中,∠C=90°,BC=16 cm,∠A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且CD∶DB=3∶5,则点D到AB的距离等于
( )
A. 6 cm B. 7 cm
C. 8 cm D. 9 cm
A
2. 如图D12-2-1,在∠AOB的两边截取AO=
BO,OC=OD,连接AD,BC交于点P,连接OP,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APC≌△BPD;②△ADO≌△BCO;
③△AOP≌△BOP;④△OCP≌△ODP.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
3. 如图D12-2-2,AC平分∠BAD,CM⊥AB于点M,CN⊥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N,且BM=DN,则∠ADC与∠ABC的关系是( )
A. 相等
B. 互补
C. 和为150°
D. 和为165°
B
4. 如图D12-2-3,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CD=90°,BD平分∠ABC,AB=12,BC=18,CD=8,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____.
120
5. 如图D12-2-4,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D是射线OC上一点,DP⊥OA于点P,DP=4. 若点Q是射线OB上一点,OQ=3,则△ODQ的面积是__________.
6
6. 如图D12-2-5,已知△ABC的周长是8,OB,OC分别平分∠ABC和∠ACB,OD⊥BC于点D,且OD=3,则△ABC的面积是__________.
12
7. 如图D12-2-6,AD是△ABC的平分线,DF⊥AB于点F,DE=DG,AG=16,AE=8,若S△ADG=64,则△DEF的面积为__________.
16
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综合
8. 如图D12-2-7,Rt△ABC≌Rt△DBF,∠ACB=∠DFB=90°,∠D=28°,求∠GBF的度数.
解:∵Rt△ABC≌Rt△DBF,∴∠A=∠D,AB=DB,BC=BF.
∴AB-BF=DB-BC.∴AF=DC.
在△AFG与△DCG中,
∴△AFG≌△DCG(AAS).
∴FG=CG.
∵GF⊥FB,GC⊥CB,
∴BG平分∠ABD.
∵∠D=28°,
∴∠FBC=90°-∠D=62°.
∴∠GBF=12∠FBC=31°.
9. 如图D12-2-8,已知点D,E,F分别是△ABC的三边上的点,CE=BF,且△DCE的面积与△DBF的面积相等. 求证:AD平分∠BAC.
证明:如答图D12-2-1,过点D作DM⊥AB于点M,DN⊥AC于点N.
∵△DCE的面积与△DBF的面积相等,
∴
∵CE=BF,∴DM=DN.
∴AD平分∠BAC.
10. 如图D12-2-9,OC是∠AOB的平分线,P是OC上的一点,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D,E,点F是OC上的另一点,连接DF,EF. 求证:DF=EF.
证明:∵OC是∠AOB的平分线,PD⊥OA,PE⊥OB,
∴PD=PE.
在Rt△OPD和Rt△OPE中,
∴Rt△OPD≌Rt△OPE(HL).
∴OD=OE.
∵OC是∠AOB的平分线,
∴∠DOF=∠EOF.
在△ODF和△OEF中,
∴△ODF≌△OEF(SAS).
∴DF=EF.
11. 如图D12-2-10,在Rt△ABC中,∠ACB=90°,∠B=60°,AD,CE分别是∠BAC和∠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
(1)求∠EFD的度数;
(2)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在Rt△ABC中,∠ACB=90°,∠B=60°,
∴∠BAC=30°.
∵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
∴∠FAC= ∠BAC=15°,∠FCA= ∠ACB=45°.
∴∠AFC=180°-∠FAC-∠FCA=120°.
∴∠EFD=∠AFC=120°.
(2)FE=FD,证明如下.
如答图D12-2-2,在AC上截取AG=AE,连接FG.
∵AD是∠BAC的平分线,
∴∠EAF=∠FAG.
在△AEF和△AGF中,
∴△AEF≌△AGF(SAS).
∴FE=FG,∠AFE=∠AFG=60°.
∴∠CFG=60°.
在△FDC和△FGC中,
∴△FDC≌△FGC(ASA).∴FG=FD.∴FE=F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