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
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三岛中的湖心亭,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激趣导入
13 、湖心亭看雪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是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作者信息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岱 ( ) 崇祯(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
长堤( ) 一芥( )
铺毡( )
dài
ɡēng
dī
zhān
jiè
cuì
chóng zhēn
沆砀( )
整体感知
sōnɡ
hànɡ dànɡ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 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整体感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感知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古义:第一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余
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疏通文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全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疏通文意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古义: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三大杯酒
焉得,哪能
更,还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赏赐百千强
副词,尽力、竭力
形容词,有余
一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一怒而诸侯惧
副词,全
数词,一
副词,一旦
《木兰诗》
《富贵不能淫》
课堂检测
量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既更刮目相待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副词,还
副词,另、另外
副词,更加
大
见余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大,跟“小”相对
《孙权劝学》
《河中石兽》
课堂检测
大雪三日( )
与余舟一芥( )
额此( )
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课堂检测
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作者行踪:
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湖心亭
作者、两个金陵人、船夫、童子
看雪
“独往” “到亭上” “及下船”
2、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遇客饮酒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一层
第二层
出游气候环境
舟中所见雪景
亭中会客经过
舟子抒发感慨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合作探究
2、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
(1)从镜头远近角度来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远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具体近景)
(2)从感观角度来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
天下一白。湖上影子。(视觉)
合作探究
3、西湖雪景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这些特点?
示例: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字用得好,它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视觉及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
(2)“上下一白”的“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刻画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雪景。
合作探究
4、说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作简要赏析。
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技法点拨
“白描”是一种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物、景物的情态面貌。
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白描
合作探究
5、以“一痕”“一点”“一芥”等数量词来形容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有何好处?
以人和物的渺小与茫茫天地的广阔做对比,反衬天地辽阔,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和物于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于景,又备感孤寂落寞。
合作探究
6、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特点的是哪个字
“痴”。痴,本义为傻,愚笨。在这里的意思是痴迷。
合作探究
7、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痴”景:欣赏西湖幽静、洁白、纯美的雪景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痴”情:独到湖心亭赏雪,发现竟有同样的赏雪人。
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合作探究
补充作者信息,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信息
合作探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久居杭州。生性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张岱隐居于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四明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和故国往事。张岱记叙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
写作背景
合作探究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当年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合作探究
8、从这些“痴”中,你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他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与追思;
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他自己作为忠明遗民的孤独冷清的心境;
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他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他诗人超然脱俗的情怀;
合作探究
9、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行文疏忽?为什么?
有意为之。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不可能理解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故有意用“独”字来表示舟子与己不同。“独”字充分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
合作探究
10、文章题目虽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魅力。文章写雪,同时也写观赏雪景的人、人的活动以及感受,趣味十足。
拓展延伸
假如淡泊功名、终生不仕的张岱在湖心亭碰到是描写《江雪》柳宗元,他们会成为知己吗?
示例1:我觉得他们会成为知己。从以文会友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一诗一文,无论是氛围的“绝”,还是心境的“独”都是不谋而合的,其背景广阔与人物渺小的对比,情与景交融手法的运用都是异曲同工的。从这点来看,他们肯定会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示例2:我觉得他们不会成为知己。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柳宗元的这首诗是被贬时所作,是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而张岱则是无意于政治而痴情于山水。我觉得他们骨子里的志趣和追求是不同的。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课后阅读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另一篇文章——《西湖七月半》,也是写西湖的,读一读,请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所写内容、表达情感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课文主旨
本文记述了作者湖心亭赏雪遇知己的奇遇,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及亭中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痴行(叙事)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写景)(白描)
湖
心
亭
看
雪
“痴人”
痴情(抒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板书设计
一芥、两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