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核舟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22: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内 容 核舟记 备 课 时 间
课 型 新授 上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感受用词的美感。
教学准备 希沃白板
教 学 预 案 导入: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学生自读课文,准确把握生字词的读音。 皿 贻 糁 褶 袒 髯 篆 黍 戌 矫 甫 三、理清课文结构 1核舟的雕刻者是谁?哪一个词概括了他的雕刻艺术的特点? ——“奇巧”,下文紧扣“奇巧”说明作品。 2那么,王叔远手艺的奇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能以径寸之木为……各具情态”。具:具备、具有。 3以上句子说明他所用原料体积小,而表现的题材很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且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4王叔远雕刻的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大苏泛赤壁”。 5这个名称是雕刻家自己取的吗?(不是) ——是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盖……云”。 6简介苏东坡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1082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玩,并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苏轼在游玩中先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则掌故作题材的。 7很显然,文章主体部分就是围绕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进行说明的。那么作者在观赏了这个艺术品之后,有什么感想和评价呢?——“技艺灵怪矣哉”,点名了全文中心。 8根据以上分析,课文的结构思路应是怎样的?(板书) (一)、(1)概述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点出核舟主题(总说) 技艺:奇巧、罔不因势象形 主题:大苏泛赤壁 (二)、(2--5)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说) (三)、(6)在总述核舟概貌的基础上赞美,点名中心(总说) 四、1、第二部分是文章主体,阅读该部分,划出显示作者说明顺序的词语(大的方面)舟首尾长——中间——船头——舟尾——船背2、朗读课文 3、划出各方位雕刻内容的名称,然后形成下列板书 分述:正面//中间(船舱):箬篷 窗 船头(游览者):中(苏)、左(黄)、右(佛印) 船尾(舟子):左右各一人 背面//船背:刻字18个 4根据以上板书可以知道,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空间顺序:先正面后背面,正面先写中间再写船头、船尾(为什么从头写起下文再讨论)。 五指名朗读第二节,问:怎么知道刻的是“大苏泛赤壁”呢? 1文章写中间即船舱,有一个方位没有点明,但也无须交代,是什么? 箬篷,译为用箬篷,名作状。 2船上共有八扇窗子,如果把窗子推开,看到什么? 译: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