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内 容 小石潭记 备 课 时 间
课 型 新授 上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标 1.熟读课文并能成诵。 2.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感受用词的美感。
教学准备 希沃白板
教 学 预 案 导入: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正音 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 梳理字词:梳理课文中体现小石潭风格的形容词。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三、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 (1)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2)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做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中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 如:“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等。 (3)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6.自由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讨论。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1)例: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在游览中引导我们观赏不同的景物。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澄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本题为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