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课《以形写神 诗情画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鉴赏
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联系生活运用中国画的知识评述山水画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山水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学习活动中真实表达自己的认识、观点和情感。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造型的“以形写神”特点。通过欣赏观摩到动手临摹传统山水画的作品,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和热爱。
(二)主要知识点
1.“神似”与“形似”的涵义。
2.“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
3.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作品中的水墨意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神似”固然重于“形似”,但“神”离不开“形”,画面之形是艺术形象之神的载体。“形”靠人的直观观察可以获得,但“神”却要靠美术家的审美之心去体会揣摩,用艺术技巧去表现。所以,美术作品中的传神之形靠的是艺术家综合的审美修养和表现技巧。
难点:
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造型的“传神”。“诗情画意”往往不是指作品中的某一个单体形象,而是指整个作品的审美气息和意境味道。
二、教学过程
第 4课 以形写神 诗情画意
(共 2课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第 1课时)
学 法:欣赏法、引导法、临摹法、展示评价等。
教学活动设计
1 带学生欣赏古代山水画的作品
2 学生观摩老师创作古代山水画。
3 学生临摹古画
4 学生作品
展示评价
一、问题导入:
传统中国画历经千载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以鲜明的艺术面貌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传统中国画在形象塑造、表现技法等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1、带问题欣赏古画,讨论个人感受。
2、以《富春山居图》和《早春图》为例展开讨论,理解形和神的概念。小结:“形”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外在形象,“神”则指内在的精神本质,形以神为依据,形因为有神而生动。通过生动的山水画笔墨意境,两者达到高度统一,这就是“神形兼备”。
二、传统国画欣赏:
1、《富春山居图》鉴赏要点: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锋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随景物而变化。画山用披麻皴,画石头用浓墨点染。墨色凝重。淡墨画山。浓墨点苔。浓淡交错。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
2、《早春图》欣赏要点:
①画面感受:纵观整个画面,那尚待吐绿的静谧寒林,冰雪消融,细流潺潺的山涧,都传递着一个信息——春天来了。
②《早春图》的主要景物都集中在了中轴线上,以全景式的高远,平远,深远进行了巧妙结合,展现出了初春时节北方地区的高山气势以及生机勃勃的景象。③
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
3、《溪山行旅图》赏析要点: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大的山峰耸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式错综,山脚下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溪水流淌,使观者如闻水声,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4、《渔庄秋霁图》鉴赏要点。元代画家倪瓒的一幅纸本水墨画,近景陂陀一片,五六株杂树如文士君子一般屹立期间,高洁清旷,中景湖水淡荡,空明澄净,远处几层矮坡,起伏有致,淡墨清岚,没有一丝人迹,该图静与道契,寂如枯禅。意境荒疏简远。
三、创作示范
教师示范绘制《山水小品》,讲解笔墨要领,线条技法等。用时大约 10分钟。
四、学生以古诗意境画一小品草稿。
老师讲解小品草稿创作要点,构图方法,笔墨的运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学生作品展示
评选展示优秀作品。
六、教学反思
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解决,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尤其是在临摹古画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由“欣赏人”向“美术家”的转变,更深刻体会艺术形象“以形写神”与“诗情画意”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