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比一比,谁说得多。
西湖诗句大比拼
比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出了西湖的美,西湖的雪景更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同欣赏张岱笔下西湖雪景的魅力。
激情导入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湖
心
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
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
法的作用.
3、了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
中寄寓的情怀。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于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1、简介作者
文学常识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写作背景
1、读准字音
更有此人 喃喃 拏一小舟
吟读
gèng
ná
nán
zhēn sōng cuì hàng dàng
崇祯 雾凇 毳衣 沆 砀
更定 长堤一芥 强饮 铺毡
Gēng dī jiè qiǎng zhān
听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
崇祯五年十二月,
鸟 声 俱绝。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
是日 更定矣,
余拏 一小舟,
我划着一叶扁舟,
拥毳衣
穿着毛皮衣服、
炉火,
带着火炉,
独 往 湖心亭看雪。
雾 凇 沆 砀,
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
都
穿着
消失
这
火炉
撑(船)。
湖中行人、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我住在西湖。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惟 长堤一痕、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湖心亭一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与余舟一芥、
和我的一叶小舟,
只有
小草,形容船小
痕迹
1、作者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作者是如何写湖心夜景的?
(更定矣)
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
特写景物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堤亭舟人,
痕点芥粒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整体感知
2、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
作用:突出西湖冰雪世界的洁白、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种天地间万物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整体感知
知识积累
白 描 手 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3、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痕” “点”“芥”“粒”等量词用的好在哪?
整体感知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留伏笔。
整体感知
到 亭 上,
到了亭子上,
有两人 铺 毡 对 坐,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 童子 烧酒炉 正 沸。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 余
。(他们)看见我,
大喜 曰:“湖中 焉得更有 此人?”
非常高兴地说:
非常高兴
哪里能
还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拉余同饮。
拉着我一同饮酒。
余强饮三大白 而 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嘟囔道:
及 下船,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
像
不要
勉强
等到
客居,名词作动词
酒杯
“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5、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在此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整体感知
6、文章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将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的“痴”相比较,似贬实褒,包含了对作者这种率性而为的“痴”的肯定与赞赏。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画龙点睛,突出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同时,也用这份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整体感知
7、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作者的“痴”表现在: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与率性而为。②“痴景”,于雪夜出门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表现他有世俗之外的高雅志趣。③“痴情”,从“崇祯五年”与金陵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他痴心于故国。
整体感知
8、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
文章记叙了作者湖心亭赏雪遇知己的奇遇,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及亭中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以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写法探究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写法探究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写法探究
《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拓展延伸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明王朝灭亡后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一词多义
更有此人( )
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矣( )
一小舟( )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是
上下一白( )
一
一
这
全
是
还
还
古时计时单位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白
白色
泛指酒杯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酒杯 今义:常用为跟“黑”相对的颜色)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雪)
2.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带着火炉”)
3.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看雪
寒夜独舟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
人
全景——广漠
特写——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大)
(小)
(热)
(冷)
情景对比
情景对比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
雪夜独游的孤寂心境
钟情山水的清高自赏个性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