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1 21: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通贯全文。在文中既有作者爱恋故乡的直接的感情流露,也有通过优美的风景描绘,深情的往事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所领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美景图,把学生引入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中,极大的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在学生朗读时可借助配乐朗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的美,也加强语感、思维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月是故乡明”,家乡——始终是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课文。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2、看了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畅说)
3、同学们想不想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播放视频:《小桥流水
人家》再读读这个题目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吧!
过渡语: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点评:让学生先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再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境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你是怎样学习这类课文的?(指名说),
师给予肯定并梳理阅读步骤:
⑴ 读准读顺 ⑵ 读思结合 ⑶ 圈画批注 ⑷ 交流讨论
2、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3、师走到学生中间,对学困生多关注;纠正不良的读书姿势等。
4、抽读字音拗口或易读错的字。
5、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热爱家乡)。
6、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人们的思乡之情都是一样的,但怀念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怀念?(“家乡景色”、“家乡生活”)。
三、读悟交融,领悟写法
1、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
2、生自读自悟,师走下讲台当“顾问”,了解学生情况,随时帮助学生排忧解疑。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要求注意倾听。
点评:紧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参照"连结语"中的提示,让学生
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解读。而后再与同伴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读书所得。
4、全班交流:
预设如下: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
学习出示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等来体会家乡景色的美,从而看出作者是多么的爱家乡!
点评: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资料,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准确、形象遣词造句的妙处,积累好词好句。
③ 通过描写家乡的美景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样的抒情方式叫作什么? (“间接抒情”)
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我们只有深入研读,才能体会得到。再读读课文,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
④ 师点明学法: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⑤师描述:
“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啭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师:这么美的景色谁不喜欢呢?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图画”中吧!(配乐朗读)
点评:通过图片创设直观情景,帮助学生通过图片创设直观情景,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景。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经历由抓重点词句品读再到配乐美读,环环相扣,既品味了语言、体会了情感,还从中领悟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⑵ 从第五自然段的“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这几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
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体会。
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清风;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都是美的。让我们迎着“凉爽的清风”,透过东窗,来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吧!(感情朗读)
点评:再次通过直观形象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景体会作者思念、热爱家乡之情。
⑶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从这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家乡。
① “我爱我的老家”、“但我非常爱它”,这样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作者的情感。
②但是,如果说家乡的美丽景色使作者十分爱恋,这好理解,可“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这样简陋的房子会让人喜欢吗?可作者却“非常爱它”,你是怎么理解?
真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呀!不管景色美不美、条件好不好,只要是家乡的,作者都喜欢。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什么?(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爱它不须任何理由!)
④ 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恋之情读读这几句话吧!
⑷ 第二自然段的“……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
① 课文中哪些片断也是描写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
② 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
下……”、第四自然段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
③ 读读以上几个片断,作者都是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接抒情的句子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想像去补充。请选择你最感兴趣或熟悉的一个片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让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
④ “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共享欢乐。
⑤寻找小鱼、小虾,丢野花,摘茶叶……都是那么的快乐有趣。家乡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作者怎能不爱它念它呢?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读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⑸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⑹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一直爱恋着家乡!
多少的思念、多少的眷恋,使作者油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通过这节课的读书交流,现在,你知道“那段日子”,是指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吗?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借助板书)来理解。
(“那段日子”,指的是童年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那些美好的印象”,一指家乡美好的景色,二指童年玩耍的情景,三指家乡人们的太平生活。)
③ 美丽的家乡景色、快乐的家乡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感情引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点评: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
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四、回归整体,小结学法,积累延伸
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点评:再次配乐朗读读课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升华了情感。
3、小结学法:
书是读懂的,但要有恰当的读书方法。这节课,大家都用了哪些读书方法?
(学生简要举例说明,如“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灵活运用各种读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4、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五、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点评:有效拓展,实现了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利用,充分体验思乡情深,恋乡心切。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2、用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描写景物
间接抒情 回忆往事
(思念故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时这样做的。
  1、放手大胆地培养学生自我读书的能力,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用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课文,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身把课文读懂。
  2、交流读书时,发明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身的读书所得,我就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时机和时点拨、指导,再引发讨论,以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对全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