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七、第八单元复习
目录
01
单元时间轴
02
高频考点
03
单元考点演练
04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单元时间轴
1905年
1931年
1946年
1949年
高频考点
1.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的重要成果。
2.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3. 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__________。
4.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________________》,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__________运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
中原解放区
陕北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
5. 1947年夏,刘邓大军_________________,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__的序幕。
6.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__________、平津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__________,结束了__________在大陆的统治。
8.__________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__________的新风尚。
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
淮海战役
南京
国民党
辛亥革命
自由平等
9. 百日维新期间(1898年),清政府创办_____________;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__________,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京师大学堂
科举考试
单元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里的“渝”指的是( )
A. 广州 B. 瑞金
C. 西安 D. 重庆
D
2. 重庆《大公报》有这么一则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则社评所指的“大喜事”( )
A. 为培养中国军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B. 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C. 为抗战后和平建国带来了希望
D. 为打败国民党军队指明了方向
C
3. 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史实能说明重庆谈判失败的是( )
A. 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B. 全面内战爆发
C.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D.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B
4. 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蒋介石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材料中的第二个“长征”指的是( )
A.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B. 工农革命军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C.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D.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5. 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
C. 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 重视发挥农民革命的作用
D
6. 据报道,1947年初,在山东、河南交界的12个县中,5万名青年在土地改革后立即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军旗之下。在1946年,同一地区的一次类似的征兵运动就没有发展成“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说明( )
A.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B. 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不得人心
C.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鼓舞了民众
D. 淮海战役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A
7. “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是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材料中“伟大的事变”是指( )
A. 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
B.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C.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
8. 1949年初,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与此相关的战役是
( )
A. 平津战役 B. 淮海战役
C. 淞沪会战 D. 辽沈战役
A
9. 某旅行社准备开通“南京—徐州—天津—锦州”的红色旅游路线,导游要介绍发生在这些地区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条旅游路线上的战役依次应该是( )
A.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A
10. 一位老战士回忆 1949 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 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 解放沈阳 B. 解放南京
C. 解放北平 D. 解放徐州
B
11. 下图是“1931—1933年中国民族工业部分行业营业额指数表(以1930年为100)”。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时(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B. 轻工业衰落,重工业繁荣
C. 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困境
D.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年 份 行 业
棉纺 棉织 染织 毛织 针织 面粉 卷烟 橡胶 搪瓷
1931 78 128 125 89 100 120 115 200 158
1932 52 110 110 65 70 85 105 135 126
1933 35 110 80 85 50 50 80 80 95
12. “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材料中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事件之后( )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C
13. 1876年,上海某著名中文报纸描述了中国人见到火车的情景:“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此报道很可能出自( )
A. 《民报》 B. 《解放日报》
C. 《新青年》 D. 《申报》
D
14. 从1872年到1875年间,在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中日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渐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 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 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 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B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 《大刀进行曲》 B. 《黄河大合唱》
C. 《游击队之歌》 D. 《义勇军进行曲》
D
二、综合题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 000万两左右……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113家,机器棉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
材料二 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
材料三 1948年,官僚资本占有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纱锭的38%,织布机的60%,棉布的73%,棉纱的39%,毛织品的50%,食糖的65%,纸张的30%。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三个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名称。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以轻工业为主、发展困难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时代背景。
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官僚资本占主体,民营工业被压制和排挤。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认识
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艰难曲折。